古代太监不允许识字,那他们是怎样宣读圣旨的?

太监不准识字,那君王为何还派他们去宣读圣旨?

太监不识字,其实只是在朱元璋短暂的时期才有的国家法令,其他时候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太监不允许识字,所以宣读圣旨没毛病。而且其实“太监”其实是一种官职,本质上来说他们叫做宦官,只有少部分宦官才能当上太监,而且有些太监不仅识字还偶有外出公务的时候。

具体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解释,可以参考下面的文章,我看完后也是涨了点见识!(图文源自搜狐,排版略有调整)


古代太监不允许识字,为什么又能宣读圣旨? 

皇帝的圣旨都是由翰林院拟定,然后交由皇帝审阅,如同意则皇帝御玺,否则会用红笔在空白处留下意见驳回翰林院,在继续进行修改,重复以上环节。圣旨会下发到门下省,审核盖章,如果门下省认为存在问题就会被驳回,就算皇帝同意了照样不好使。所以此时的圣旨开头都是“门下”二字,明朝才出现“奉天承运,皇帝昭曰”。

翰林院设“翰林承旨”专门负责宣旨工作,实际圣旨最短的也有2米,圣旨还有5米长的,不象电视剧上由一人宣读,而是按严格流程,选择吉时高搭彩棚,焚香沐浴,摆下香案跪接圣旨,一般需要好几个人在前面打开,宣读人站在后面读旨。

在西汉先秦之前,宦官并非都是“阉人”,东汉开始才只有阉人能出任宦官,并称之为“宦官、内官、内侍、中官、中涓、中贵人等等而非叫“太监”。

太监本来是一个官名,始于唐朝。唐高宗时,用宦官出任中御府的“太监”、“少监”等职位。明朝时,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主官以下叫宦官。明朝宦官达到了顶峰号称10万宦官,能被称为太监的不到50人,到明朝末年太监权力越发不可收拾,“太监”这个称呼才扩大化,到清朝时太监泛指宦官了。

在唐朝时期太监是高级宦官,更是识字的。唐中后期,宦官干政,出现很多李辅国、高力士、仇士良等权倾朝野的大太监。

宋朝的太监不仅识字,还经常出去监军,童贯,不仅监军,还出使过契丹。

到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是一个勤奋的皇帝,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规定宦官不得识字,还把太监的级别降低了。宣宗朱瞻基上台以后,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自此以后,明朝开始出现掌印太监,秉笔太监,等,必须有文化的太监才能担任的官职。所以说太监不识字,只是在朱元璋短暂的时期。其他的时候并没有以法令的形式颁布。

清朝时,太监也是识字的。慈禧身边的大太监安德海,知书能文,通《论语》、《孟子》诸经,而李莲英不仅识字,而且在书法上还很有造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1

在大家的印象当中,对于太监,一般都是穷苦人家没有出路,不得已才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皇宫里面做事,不然正常人家谁会这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呢?所以,对于太监,大部分人都将其打上没有文化的标签,毕竟他们连饭都吃不上,怎么能够识字呢?不识字,怎么读圣旨呢?相信大家会有这样的疑问。

其实,大家可能受到了影视剧的影响,对太监这个职位有所误解,都以为净身入宫的人才算得上太监,其实在早些时候,太监可不是一般的宦官。

根据史书记载,太监是一个官名,早在唐高宗时期,以宦官充任太监,又名内宫宦官,是掌管内宫一切事物的,地位比较高。可以说,在古时候的太监地位是比较高的,毕竟他们掌管着宫中所以的一些闲杂事务,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太监,可是正八经的四品官员。而且他们的选拔也很严格,从小培养,经过层层选拔才能够被皇帝选为太监。

所以,太监其实是经过严格训练筛选出来的,读书识字是他们的基本要求。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清朝,才开始将受过宫刑的人定义为太监。

除此之外,关于太监不准识字的规定,在历史是有发生的,在朱元璋时期,他命令太监不准识字,因为朱元璋出身低微,疑心重,没有安全感,身边的太监会让自己感到不安,所以他才会想出此办法来限制太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8-25
太监不允许识字是真的,但是给皇上宣读圣旨的也不是一般普通的太监,他们都是有一定地位的太监,所以会识一些字。
第3个回答  2019-08-24
在古代太监并不是不允许识字,而是不允许他们多读书参政,如果他们不识字,是不可能去宣读圣旨的。
第4个回答  2019-08-19
太监不允许识字,只是不允许多多看书。太监不能参与政事,不识字只是不能多识字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