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不好的地方或者说缺陷是什么?

如题所述

我觉得日语最大的缺陷,就是语音太简单了。虽然说6-8世纪,汉字来救场,汉字伴随的上万汉语词汇,给日语注入强大生命力,但是到了21世纪,面对未来有可能越来越爆炸的新信息、新事物,我对日语的应对能力不抱乐观。不过好在,现在人类有一个趋势,就是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听觉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被视觉大大甩开了你去朗读一篇论文,不管用哪种语言,听众都很难听懂了,只能用看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汉字的后劲开始出来了,连带惠及日语表音文字 只对扫盲有优势(然而即便是这个也取决于其他因素,台湾和菲律宾,谁扫盲快呢?)语音简单、又没有汉字救场的语言,如新西兰毛利语,就彻底杯具了他们现在的词汇都是无比的长,无比、无比的长日语现在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用来表达大量现代词汇的片假名,辨识度过低40多个字符来来回回的组合,让人看了无比头晕由于日语语音简单,片假名对西文词汇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比如说片假名就没办法区分西文的 b和v、er和ar等等,导致辨识度进一步大幅下跌如果日语放任片假名泛滥下去,日本语文从实用性到艺术性都会遭到严重拖累不管怎么说,自从日语的本土词汇几乎都已经用汉字训读出来之后,汉字就已经是日语的灵魂《源氏物语》的章节名字,全都是本土词,但用汉字表达却是:桐壶,帚木,空蝉,夕颜,若紫,末摘花,红叶贺,花宴,贤木,花散里,蓬生,松风,薄云 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6

1. 文化氛围暧昧。你猜猜,我猜猜,猜来猜去的。就像和漂亮女生谈恋爱一样,热恋期玩猜猜,但是热恋期过了,还要你猜,要你猜一辈子,就算你善意的问她,她还一脸委屈的望着你,让你继续猜,这样的生活累啊。

2. 用词幼稚化,有些人很爱用拟声词,日语拟声词5000以上都有,而喜欢用拟声词的这类人又往往解释不清楚她们想说啥,整就一个对着巨型婴儿说话的感觉。

3. 形式化。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形式都是固定的,而这种形式化太过了,给我的感觉就是虚伪。他们的语言就是糖衣炮弹,不真诚。有人对我好,我也不会一开始就特别动心,只会按照标准形式谢过。真正明白这人就是真心,不是走形式的时候,都是经过了很长时间(至少1年)的观察,和刷掉了很大一部分虚伪之人的。

4. 没有自己的主轴思想。语言总是从其他国家借过来再培育的。所以要学好一些词一些句,就得学更多的东西,像是古中文,中国很多地区的古方言,法语,德语,英语等。更关键的是,他们借,还不是以优等生的姿态借到的。你要是学好了中文,学好了英语,学好了法语等,你还不能理解它们,你得学到旧时代的日本人的程度(说白了,拿中文说事,就是在我们眼里属于不及格的程度),你才能理解好它们。

5. 感性。感性词多于理性词,关键这些感性词没有准确的定义。所以就算是大家说同样的感性词,情感差别也很大。

6. 暗示。学了日语,真正在日本生活了以后,我才感谢自己一开始学习的是中文。日语太讲究细节了,暗示太过严重。文化中不讲究说“不”,就讲究婉转。所以越是好听的话越刺耳。也就造就了玻璃心和变态狂。压抑,压抑,人们被语言控制着,被语言玩弄着。都说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但我在日本却没有感觉到语言有这样的功能。反而更多的是觉得它在火上浇油。

第2个回答  2018-01-06

一句话不听到最后一个单词根本不晓得日本人是要表达是或不是,要或不要,好或不好。日本人最喜欢以双重否定表肯定,又喜欢长句,所以耐着性子听听听,一口气上不来的悬浮感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使本身有点焦虑症的我变得更焦虑了。日语过度关心别人。看似过度关心别人,其实反为自己的思维带来更多的繁琐,使用过多的不确定式(らしい、じゃないか、ようです),特别喜欢自我推量(だろうか),什么都是轻轻的,委婉的,暧昧的,意识潜存着大量的冗余负债,情绪压力大,使本身有点焦虑症的我变得更焦虑了。日语过于在意细节。被动、未然、役使等变形就不说了,格助词に、で、が,似乎要谨慎提神分辨,才知道我是被人做了还是我做了别人。日语总是在超小境界内做着超强分辨率,好像用显微镜放大N倍,却一直回环往复的原地打转,我再看下去势必会变成一个对细节流连忘返的变态。一些名著也罢了,最近市面上的新出小说都不忍看,不仅省略主语,还喜欢玩意识流、蒙太奇,短短几页内就切换了三个主角。并没有写多么智商高的文章,完全靠迷宫似的形式主义增加故弄玄虚的气味,当你看清楚他写的是什么后有种恨不得fuck地球的被欺骗感,使得本身有点焦虑症的我变得更加焦虑了。此外奇装异服的片假名...太令人焦虑了太令人焦虑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