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章节名称 :同义词的辨析

课时量 :1个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并掌握同义词的相关知识,了解同义词的相关概念,知道其如何产生,以及同义词之间的关系,懂得如何辨析同义词。

重点 :

1、同义词的含义与判定

2、同义词产生的途径

3、同义词之间的关系

4、如何辨析同义词

教学方法 :自觉预习、精准授课、合作学习、独立思考。

教具或器材 :粉笔、黑板、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同义词现象举例引出本节课主要内容。

二、讲解:

 (一) 同义词的涵义及其判定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所谓同义,不是说这个词所有的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的意义一定都相同,只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有一个相同的意位,它们就是同位词。

如何判涵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只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有一个相同的意位即为同义词(同义词不是两个词的意义完全等同,只是所表达的概念相同,但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却不一定相同。)

广义同义词:等义词和近义词。

等义词:意义完全等同的词。

(1)变换两个语素的位置。“当兼修戒行,留心诵读。”《颜氏家训.归心》

“文章当从三易,……以读诵三也。”《颜氏家训.文章》

(2)更换其中的一个语素。

“旦夕在侧。”《颜氏家训.书证》

“千载一圣,犹旦暮也。”《颜氏家训.慕贤》

(3)两个语素都不同。

“吾兄弟始在草土。”《颜氏家训.文章》

“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颜氏家训.名实》“草”是“苫”,“土”即“块”。

这类词应该是被规范的对象。

狭义同义词:等义词与近义词相区分的一个概念。

等义词:意义完全等同的词。(所表达的理性意义相同,补充意义不一定相同。)

近义词:意义相近而并不相同。

(1)在某一个义项上相同。“领---颈---项”:“领”是脖子的通称,“颈”是脖子的前部,“项”是脖子的后部。

成语:引领以望、刎颈之交、望其项背。

(2)在不同的义项上与其他的词构成同义关系。

“拜---访”:都表示拜访。

“拜---除”:都表示任命、授予官职。定一组词是同义词,主要依据一是古代训诂材料;是根据古籍中的实际案例。

一、根据古代训释材料。(什么叫训诂?   训诂就是解释)

单训、同训、互训、递训

(1.)俗,习也。(单训)  A→B   

(2.)呻,吟也。吟,呻也。(互训)A→B,B→A   双向直训

(3.)遇,逢也。迎,逢也。(同训)A/B→C   (A、B不为同义词?)

(4.)福,佑也。佑,助也。(递训)A→B→C   直链式的

例外:

(1.)璐,玉也。(单训)

“璐”是玉的一种,是属种关系(逻辑学术语)。韦恩图

(2.)迩,近也。迫,近也。(同训)

“迩”是形容词,距离近。“迫”是动词,逼近、接近。他们不是同义词,是因为词性不同吗?

(3.)迫,近也。近,附。(递训)

“附”与“近”是同义词,但“附”、“近”与“迫”不是同义词。

(4.)《广雅》:溢,盈也。《周易》注:盈,溢也。(互训)

二、根据古籍中的实际用例。

变文:变换文词,表达相同的意思。

(1)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注意:变文中使用的同义词,有时只是在语境中临时同义,此时则不能判定为同义词。

Eg:(1.)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乐府诗集.木兰诗》(此处所指同一对象)

同义连用的材料:

Eg:(1.)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和“斤”是两个同义词连用。

异文: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

(1)治川者决之使导,治民者宣之使言。《吕氏春秋.达郁》

《国语.周语上》中,将“治”作“为”,韦昭注:“为,治也。”(单训)

(二)同义词产生的途径

1.造词时产生同义词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2.新旧词并存而产生的同义词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3.通语与方言并存而产生同义词 《方言》卷九:“舟,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或谓之舟,或谓之航。”《说文》:“舟,船也。”段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船”本是方言词,汉代进入通语,和“舟”成为同义词。后来在口语种“船”逐渐代替了“舟”。

4文化习俗而产生同义词 《礼记·曲礼上》:“天子死曰崩,诸侯曰崩,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5.词义发展变化而产生同义词 跃和踊,如《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但在先秦“跳”和“跃”不同义。《荀子·非相》:“禹跳汤偏。”“跳”指的是脚有病,“步不相过”。《庄子》中的“跳梁”,是个连绵字。到了汉代,“跳”和“跃”“踊”成了同义词。《说文》:“踊,跳也。”“跳,……,一曰跃也。”

(三)同义词之间的关系

同义词产生的途径不同,就使得同义词之间所具有的意义关系也不同。

[if !supportLists]1.   [endif]本义相同,引申义亦相同

偏—颇   《说文》:“偏,颇也”,“颇,头偏也。”是“偏”“颇”二字同义。“颇”有“很、甚”之义,“偏”,亦有“很、甚”之义。刘长卿“淮水问君来早晚,老人偏畏过芳菲。”

2.本义相同,引申义不同

  救和止  “救”本义是“停止”《说文》:“就,止也”,《论语·八佾》:“女弗能救舆”。

“止”的本义也是停止。“救”引申为救助,使解脱,纠正;“止”引申为挽留,扣留,阻止,后引申为俘获,再又引申为静止。二者引申义大不相同。

3.本义不同,引申义相同

“行”的本义是道路,后引申为行走,《说文》:“行,人之步趋也。”“走”,古代指“跑”,《说文》:“走,趋也。”唐宋之际,“走”开始具有“行”义,与“行”成为同义词,杜甫

“耶娘妻子走相送。”

(四)同义词辨析的方法

据说有一个苦读古学的老先生去乡下收租,遇到水沟,不知怎么办。领路的乡下人对他说:「跳过去呀!」他两脚并排一跳,掉进了水沟。乡下人笑他连跳都不会:「一脚前一脚后的跳,不是就跳过去了吗?」那位老先生却责怪乡下人用字不对,害他掉进水里,他说:「两脚并排叫跳,一脚前一脚后的跳叫跃。」

1.从意义方面辨析

   第一,指称的物件不同

1.皮和肤,都表示皮肤,但指称的对象不同。在先秦,“肤”指人皮,如《诗经·硕人》“肤如凝脂。”“皮”指兽皮,如《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只有当诅咒人时,才把某人的“肤”说成“皮”,如“食其肉,寝其皮”。汉代以后,“皮”可以指人皮,但“肤”不能指兽皮。

2、身、躬、体。

① 同义词意义: 表示人的躯体。身: 《乡党》“必有寝衣, 长一身有半。”躬: 《里仁》“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体: 《微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②区别: 所指的部位不同。身: 本意指孕、娠,后常指除 头肢以外人身的胴体。躬: 《说文》中有“躬,身也”。体: “体”与“身”想对,身指人的胴体,体指人的四肢。

   第二,原料不同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简和牍,都表示古代书写材料,但所采用的原料有不同。《说文》:“简,牒也。”段注:“简,竹为之;牍,木为之。”

[if !supportLists]②   [endif]布和帛都是织品,但麻织品为“布”,丝织品为“帛”。《礼记·礼运》:“治其麻丝,以为布帛。”正是治麻成布,治丝成帛。

   第三,用途不同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府和库。都表示库房,但用途不同。《说文》:“府,文书藏也。”段玉裁注:“文书    所藏之处曰府。”《一切经音义》:“府,文书财物藏也。”《说文》:“库,兵车藏也。”

[if !supportLists]②   [endif]箪、笾、豆。A 同义词意义:表示盛食物的器具。箪: 《雍也》“一箪 食,一瓢饮”。笾、豆: 《泰伯》“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B 区别: 用途和材料的不同。箪: 古代用来盛饭的圆形竹器。笾: 古代祭祀宴享时用来盛果实、干肉的竹器。豆: 古 代用来盛有汁食物的木器。

   第四,词义的轻重不同

饥—饿

     《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第五,范围的大小不同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人——民

           人:与“禽兽”相对,人类的统称。 《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民:所谓“愚昧无知”之人。即被奴役者、被统治者。《说文》:“民,众萌也。”王筠《说文句读》:“萌,冥昧也,言众庶无知也。”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if !supportLists]②   [endif]白—皎—皑—皙

    白:白色之统称。

    皎:《说文》:“月之白也。”

    皑:《说文》:“霜雪之白也。”

    皙:《说文》:“人色白也。”

    汉乐府《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云间月。”

    汉乐府《陌上桑》:“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if !supportLists]第六,  [endif]词义的侧重不同

1.完—备

完:侧重完整。《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备:侧重齐全。《孟子·滕文公上》:“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韩非子》:“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

恭—敬

2.《论语·季氏》:“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3.暑-热同义词意义

  《说文·日部》:“暑,热也”区别段玉裁注解:“暑与热浑言则一,故许以热训暑,析言则二。暑之义主谓湿,热之义主谓燥。 ”即“暑”是湿热。“热”是干热

2.从感情色彩方面辨析

诛—杀—弑

      杀:无所谓褒贬。

      诛:多表示杀有罪者。

      弑:用于下杀上,带有贬义。

   周—比

       周:以义合。

       比:以利合。

       《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

       比而不周。”

3.从语法功能方面辨析

  第一,适用对象不同

(1)适用对象不同

1.“唯”:用于答应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诺”:用于答应地位或辈分与自己相同或低的人

    《礼记.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

2.“刻”:用于木头

 “镂”:用于金属

《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成语:刻舟求剑,《劝学》“金石可镂。”

3.“膏”:形容人;没有角的禽类,猪

 “脂”:形容禽类;有角的禽类,牛羊

《说文》:“脂,带角者脂,无角者膏。”段玉裁注:“上文“膏”系之人,则“脂”系之禽,此人物之辨也。有角无角者,各异其名,此物中之辨也。释“膏”以“脂”,禽亦曰“膏”…此皆统言不别也。”成语:病入膏肓

4. 赏、赐、赉、与、施。 表示给予。赏: 《颜渊》“苟子之不欲,虽

赏之不窃”。赐: 《乡党》“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赉: 《尧

曰》“周有大赉,善人是富。”。与: 《尧曰》“犹之与人也,出纳

之吝谓之有司。”施: 《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区别: 对象与适用范围的不同。赏: 《说文》中有“赏,

赐有功也”。赐: 《说文》中有“赐,予也”主要强调的是上对

下的给予。赉: 《说文》中有“赉,赐也”强调赐予,也表示赠送

之义。与: “与,赐予也”强调的也是一种给予,但没有上对下

的关系。施: 施与予相似是一种给予,没有上对下的关系,但

是施主要是指主观的给予。

  第二,句法功能不同

畏和恐 惧都表示害怕、担心,都可作及物动词,带宾语。但“畏”多作及物动词,一般要求名词性宾语,“恐”、“惧”多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何恃而不恐?”《论语》:“君子不忧不惧。”“恐”作及物动词,喜欢带长宾语,且一般要求动词性宾语。如《论语·季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孟子》:“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畏”不能换成“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恐”也不能换成“畏”。“惧”作及物动词时一般是使动用法。《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之”----“往”

“之”:后带处所宾语,如《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往”:在上古不带宾语,所要去的目的明确。如《三国志.魏书.诸葛亮传》:“由是先主遂指亮,凡三往,乃见。”

(但魏晋之后,“往”也可带宾语。)

4.根据反义词辨析:有些同义词的意义相同,但它们所分别对应的反义词则不同。(说)

(1)“亏----损”:都表示“短少”、“损耗”

“亏”:反义词是“盈”、“满”,表示应该有而缺少。成语:月满则亏、功亏一篑。

“损”:反义词是“益”,表示已经有的减少。“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2)“传---遽---驿”:先秦时是同义词,都表示“驿马”。

《说文》:“遽,传也。”

《左传》:“群臣将传遽以告寡君。”(运用了“同义连用”的修辞方式)

后来“驿马”这个意思被“驿”保留。“传”常表示“传递”,与“递”形成同义词;“遽”常表示“急速”,与“疾”形成同义词。

(3)坐---跪---跽(做成表格)

“坐”:两膝着地,臀部贴着脚后跟。《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

“跪”:两膝着地,身子微直,臀部离开脚后跟。

“跽”;“跪”而挺起腰、直起身。

礼节方面:“坐”无所谓礼节;“跪”一般是有事求人或向人谢罪,《史记.刺客列传》:“太子逢迎,欲却为道,跪而蔽席。” ;“跽”是坐着的时候因突然的惊恐而挺直身子,做好站起来的准备。

(同义词往往是相对于某一历史时期而言的,有共时性,即只有在某一时期同时存在的词语,才有可能成为同义词;也有历时性,即随词义的发展变化而不同。)

(4)《尔雅·释诂》:“功,成也。”指人作出显著成绩。与“过”、“罪”等相对,比如军功、战功、功勋

《尔雅·释诂》:“劳,勤也。”指人付出的辛勤,劳苦。与“逸”“佚”相对,比如劳苦,勤劳,疲劳,慰劳。

附录

外国人学中文时的笑话

「真的反义词?」「假!」

「实的反义词?」「虚!」

「真的近义词?」「实!」

「假的近义词?」「虚!」

难度上来了:

「真实的反义词?」

「假虚?」「错,是虚假。」

「真假的近义词?」

「实虚?」「错,是虚实。」

跟一个老外朋友约着一起去看话剧。约好了在某公交车站见面然后一起步行去。结果他早到了,给我用中文发了一个信息,还用到了成语。“我早到了,我在剧场里等你吧。你好自为之。”我平复了一下自己不悦的心情,猜了猜他的意思。好自为之的意思:你只好自己做这件事了。见面后经过确认,我是对的! 跟外国人用汉语聊天,真是考验智力和友情啊!关系不好的就友尽了。

1.高兴

快乐

2.悲伤

难过

3.再见

拜拜

4.霍去病

辛弃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