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镇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唐家苴”这个地名沿用已久,在明、清两代志书中都有记载。而“苴镇”这个地名,是在清末才开始出现的,时间不长。历史上,苴镇归属有过多次的演变。1912年设苴镇乡,上隶如皋县,龟板的功效下辖苴镇等九个乡,称“东九乡”。其时全乡近140平方公里,5400多户,20800人口。1934年东九乡划归如皋第七区管辖。1940年新四军东进,如皋(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苴镇地区属丰利区。1941年8月,日军占领全县各大集镇,丰利区分为丰东、丰中、丰西三区,苴镇属丰中地区。1947年春,为适应自卫战争形势,与丰东地区合并,建立苴丰区,1949年夏,仍设苴镇区,下辖10个乡,74个村和苴镇街。解放后,又经多次整合,现苴镇镇总面积101平方公里,有1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32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1万户,总人口4.06万。
苴镇就是海防要塞。千百年来,古苴人民筑堰御潮,建寺营宇,抗倭寇、斗海匪。明洪武年间建有“唐家苴墩”,其高4丈,周围俱系草荡沙地,墩上有儒兴寺。墩东八里有火烧苴墩,西十里有尹家堡墩。一旦有事,东西相应,互传信号,犹如古时的烽火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保卫了它。如东县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盐民自卫队就建于此,苏中四分区的首脑机关和如皋(东)县政府曾长期驻扎于此。在这里创建和扩建了许多战时工厂,如榴弹厂、军工厂、被服厂、印钞厂、印刷厂、毛巾厂、肥皂厂等。并建有野战医院,粟裕、陶勇、姬鹏飞、梁灵光、刘先胜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在这里领导、指挥分区人民抗战,并取得反清乡斗争最后胜利,在抗日战争史上谱写了一曲胜利凯歌。苴镇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曾一度被人称为“四分区的莫斯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