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墓地环境的词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5

1.描写墓地的环境或风景的句子,写的越像小说分越高

我自己写的小说片段,女二独自一人到墓地时的情景:

上弦月高挂在夜空中,幽幽的银光斜斜地照在冰凉的石碑上。夜月下伊梦云才发现一个人在漆黑的墓地中,没有地图,没有目标,仅仅是待一晚,却又一种四处危险的感觉,人类本能怕黑,并且会将黑暗中的种种信息自动恐怖化。蟋蟀的凄切地叫着,墓碑都像笼上了一层朦胧的薄纱,远处看不清怪石影影绰绰愈显幽暗,树影飘动,好像恶魔的出场仪式。心里安慰着自己不怕,然而对未知的恐惧很快击垮了伊梦蝶,仅仅在墓地外围徘徊。不是闪过的阴影,未知鸟类的叫声,都让她神经紧张。伊梦蝶觉得似乎有什么在看她,“谁!”没有回答,仅仅飘出一个影子,看形状像一个人,却是一片漆黑,在斑驳的阴影中看不清是男是女,但很显然,不是人。

“啊————”伊梦蝶真的后悔了,拔腿就跑,完全不在乎什么约定了。一只只蝙蝠从她头顶优雅的掠过,吓得她加快了步伐,墓地长年无人打理荒草丛生,在连续摔倒三次,于是把衣服完全弄脏后跑不动了,见没有什么奇怪的东西追来,便不跑了,随便靠在一个墓碑上喘着粗气。冰冷的触感又让她赶紧离开,闭上眼睛,浑身都痛,地上和墓碑都凉凉的,加上各种虫鸣鸟叫,让她不敢闭眼。然后,伊梦蝶发现了一个更严峻的问题:迷路了。只有自己孤独的影子。进进出出的都是自己的脚步。

2.形容墓地的词语有哪些

狐踪兔穴、一抔之土、北芒垒垒。

1、狐踪兔穴,读音:【hú zōng tù xué】。

释义:喻指坟墓。

出处:元·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

2、一抔之土,读音:【yī póu zhī tǔ】。

释义: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

出处:《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3、北芒垒垒,读音:【běi máng lěi lěi】。

释义:北芒:也作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时,王侯公卿多葬于此;垒垒:坟冢一个挨一个。形容坟墓很多。

出处:晋·张载《七哀》:"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

3.有关墓地的词语

【拜墓】:1.拜扫坟墓。

【邦墓】:1.古代民众归葬的场所。

【鞭墓】:1.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鞭墓,谓以。

【鞭墓戮尸】:鞭:鞭打;戮:杀戮。把死人从墓里挖出来,加以鞭打和杀戮。形容报恨雪。

【表墓】:1.在死者墓前刻石,以彰其善,谓之表墓。

【不着坟墓】:1.谓死于外乡,不能葬入祖坟。 2.犹言游魂。

【祠墓】:1. 祠堂与坟墓。

【赐墓】:1.大臣身故,皇帝敕使建造的墓园。

4.形容墓地的成语

【北芒垒垒】:北芒:也作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时,王侯公卿多葬于此;垒垒:坟冢一个挨一个。形容坟墓很多。

【车过腹痛】:原指经过朋友的坟墓如不祭奠,走过去肚子就会痛起来。用来表示对亡友的悼念。

【狐踪兔穴】:喻指坟墓。

【掘墓鞭尸】:挖开坟墓,鞭打尸体。形容凶恶或仇恨很深。

【尸冢之间】:在尸首与坟墓之间。比喻处在极其危险的境地。

【一抔黄土】: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一抔之土】: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

【一扜黄土】: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冢木已拱】:坟墓上的树木以很高大。比喻老死多年。

【冢中枯骨】:冢:坟墓。坟墓里的枯骨。比喻没有力量的人。

【自掘坟墓】:掘:挖。自己的所作所为就象在替自己挖掘坟墓一样。比喻自寻死路。

5.形容墓地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墓地的成语有:北芒垒垒、掘墓鞭尸、一抔黄土、冢中枯骨、冢木已拱。

1、北芒垒垒[běi máng lěi lěi ]:北芒:也作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时,王侯公卿多葬于此;垒垒:坟冢一个挨一个。形容坟墓很多。

[出处]晋·张载《七哀》:“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

2、掘墓鞭尸[jué mù biān shī]:

挖开坟墓,鞭打尸体。形容凶恶或仇恨很深。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力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3、一抔黄土[yī póu huáng tǔ]:一抔:一捧。 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出处]《史记·张释之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4、冢中枯骨[zhǒng zhōng kū gǔ]:冢:坟墓。坟墓里的枯骨。比喻没有力量的人。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5、冢木已拱[zhǒng mù yǐ gǒng]:坟墓上的树木以很高大。比喻老死多年。

[出处]《毂梁传·僖公三十三年》:“泰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泰伯曰:‘子之冢木已拱矣,何知!’”范宁注:“子之辈皆已老死矣……言其老无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