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

如题所述

1、了解家长的辛苦付出

在劳动里能够最直接了解到的,就是一个人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把家里的事情做好,而这个人大多数都是孩子的妈妈。孩子在做家务的时候就像是重复了妈妈平常需要做的事情,这个过程无疑会给孩子带去一定的感悟,真实了解家长辛苦的背后到底付出了多少。

2、珍惜劳动成果

如果别人把拖好的地踩脏了,孩子看见顶多就是觉得有点儿脏,兴许连可惜的想法都不会出现。可是如果这个地是孩子自己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完成的清洁,那么在碰到无意间地板变得肮脏的情况,孩子的反应就会更加强烈,他会心疼自己花了很久才弄干净的地板,就这么脏了。

可见,在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也是很直接的影响。

3、责任与担当

对责任感的培养与担当品质的引导,是孩子做家务行为里,比较深层次的思想引导。这是因为孩子不可能通过一次家务就立马明白,自己原来需要怎么做,原来应该自己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是需要通过经验和感悟的积累,去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才能学会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孩子都很少做家务活的原因

之所以有的家长希望通过家务来提升孩子的能力,是因为在家务里,孩子的自信、动手能力、承担的等品质都会等到锻炼,这几种情况,经常成为孩子不做家务的理由。

家长过度保护与宠爱:不得不说,有的时候并不是孩子自己不懂事,而是因为家长不允许孩子做。因为父母会担心孩子犯错,造成更大的问题,或者是打碎了碗等伤害自己,所以干脆不让孩子做。

孩子自理能力弱,习惯了被照顾:正所谓衣来张口,饭来伸手,不少孩子已经习惯了这种被照顾的很好,一切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生活,自然对于自己动手这种事情会比较不乐意。

首先是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比如整理衣物等,其次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心情,不愿意,才会导致做家务的次数比较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20

1、动手能力

很多人知道如何去做家务,但是这些人始终在自己的嘴上说说,实际上却没有任何行动,最后四肢逐渐退化,到需要真正做家务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进行。

所以孩子们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不仅是大脑需要思考如何去做,还需要孩子们多动手,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提升动手能力。

2、爱护环境

当孩子通过做家务,才能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功。孩子拖地打扫卫生的过程中,就会知道把地板弄脏会给打扫卫生的人添加负担,所以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外面孩子都能够养成一个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3、家庭参与感

我们平时和孩子的互动不仅仅停留在沟通层面,在实际行动上也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孩子通过和家人一起劳动,在做家务的时候会对促进整个家庭的氛围,从而使孩子变得爱家庭。



扩展资料:

多重层面去鼓励孩子做家务

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没有激情,那么这个人最后根本不会去接触这件事,而要激发对这件事的激情,就离不开别人的鼓励。

孩子们在有家务的行为和意识时,我们一定要及时鼓励,让孩子了解到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并且让孩子们对做家务感受到更多的激情。

很多时候孩子们思想观念都离不开家长的引导,鼓励就是引导的一种,在鼓励的过程中会刺激孩子们对家务的看法,从而对做家务这件事变得更加积极。

多层面去鼓励孩子就是不仅要通过口头鼓励,还需要通过物质方面,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从而使得孩子们强化这类行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14
1、写一下作家务的过程。
2、写下作整个家务的感受,比 如作家务很累,需要有耐心,然后联想到做什么事都有耐心和毅力,否则一事无成。如果不认真地做就犹如小猫钓鱼似的。通过作家务感觉到了父母的不容易,所以自己要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收获就是自己懂得了如果去作好一件事,自己不仅掌握XX家务的全过程,而且懂得了一个道理。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来之不易。
第3个回答  2019-12-14
自己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感觉很多事都可以慢慢完成的,完成过后,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又可以有一些战利感觉。
第4个回答  2019-12-14
第一个收获就是知道做家务有多累,有时会思考顺序,怎么做能省时省力,有些人爱做家务,会不停的找事做,这就是在做家务里找到了乐趣,个人认为最大的收获就是做事要循循渐进,不要着急,稳稳的做好一切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