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信使叫“鸿雁传书”,为什么是大雁送信而不是众所周知的鸽子?

如题所述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人们还没有发现鸽子可以传书,就只好用打来的大雁来传达消息,大雁在当时也代表了一种和平和安全。

远古时期,由于交通不便,又没有我们现在的手机,从南到北的大雁成了失散者表达彼此思念的载体,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形象,并画出许多通俗诗词李清照的一句话:“雁归来,西楼月圆”,“雁路过,两人悲戚,但旧时相识。”雁没有带来期待已久的信,引起了女人无法安排的相思病,然而,最早的雁“信使”形象出现在《诗经》中。

汉代的苏武以雁而闻名,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以忠郎的清廉派使者前往匈奴,并被拘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引诱他投降后来,他们把他转移到北海牧羊,并威胁说,他不会被释放,直到他有了一个儿子苏武在匈奴生活了19年。公元前87年,汉昭皇帝登基几年后,匈奴和汉朝达成了和平协议。汉武帝在上林园打猎,射中一只大雁,脚上有丝纹,说苏武等人在北海。

韩使非常高兴,像往常一样问单羽看到周围的人他很惊讶。他向汉朝使者道了歉,说:“苏武等人还活着。”后来,苏武回到汉朝,从那时起,雁就成了邮递员或信件的名字当大雁在天空中曲折飞过或是人字飞过,嘎嘎的叫声响起时,古人情不自禁地抬起头来盯着大雁,默默地追随者因思念亲人而难以克服的不满;或是当看到大雁归来时,他们视之为家庭安全的信息。

后来军队用信鸽进行军事交流,南宋初期,将军的军队也用信鸽来传递信息和召唤军队,现在鸽子很少用于传递信息,但它们仍大量保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7

因为,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凄美的“女人版”: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


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

传说 ,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

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古代称信鸽为“飞奴”。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

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了



第2个回答  2019-09-23
鸽子一般都是信鸽,大雁专门给情人送消息,所以叫鸿雁传书。
第3个回答  2019-09-24
因为大雁飞的太慢了,用它传信太耽误时间了呀
第4个回答  2019-09-26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