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有一次,杨时和游酢来拜见他们的老师程颐,但是当他们在窗户外边看见他们的老师在屋子里边坐着睡着了的时候,不忍心打扰他们的老师,就站在门外边,耐心无悔地等着他们的老师醒过来。

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没有走,而是在雪中站立着,等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这件事因此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的佳话。

出处:《宋史·杨时传》

扩展资料:

“程门立雪”源于闽学鼻祖杨时,记录着杨时曾经虚心求教的故事。那个时候的杨时还是一个默默无名的读书人,与众多的读书人一样,都会遇到不懂,也需要请教。因为这个故事,也反映了杨时尊重老师,成为了整个学界的传统佳话。

杨时辞世后, 门生们在东林书院为他建起一座祠堂———道南祠。到明朝万历年间, 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等重兴修复东林书院, 并在此聚众讲学, 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 名声大噪, 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31
《程门立雪》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
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6-26
《程门立雪》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注释:
1. 杨时:宋朝的理学家、政治家。
2. 程颐:宋朝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3. 盖:大概。
4. 颐:发音为(yí)。
5. 瞑坐:打瞌睡。
6. 游酢:杨时的朋友。
7. 既:已经。
8. 去:离开。
9. 觉:醒来。
10. 则:那么。
11. 深:深厚。
12. 尺:古代长度单位,泛指一尺多。
13. 侍:恭敬地站在一旁。
14. 既……则……:已经……那么……
15. 盖……也:大概……也。
寓意:
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主要用来形容尊敬师长,诚心求学。杨时和游酢二人为了不打扰老师,冒着纷飞的鹅毛大雪,顶风冒雪前往求教,他们的恭敬和诚心感动了老师,因此被称为“程门立雪”。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拜访老师或长辈的诚心和恭敬的态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8-25
《程门立雪》是一首古代诗歌,原文如下:
程门立雪,青春苦短。
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只有今朝。
愿将冯唐归范蠡,招得白蛇过庐山。
放生鱼,放生鸟,把自身修来修去。
半世蛇身半树桩,半吐珠去半吞星。
尚来也,尚去也,尚说也,尚君也。
这首诗的翻译如下:
站在程门前,天寒地冻。
早晨还是年轻,晚上却如冰雪,人生只有今天。
愿与冯唐一同归范蠡,招来白蛇去庐山。
放生鱼,放生鸟,修身养性。
半身是蛇,半身是树桩,吐出一半的珠子,吞下一半的星辰。
尚来也,尚去也,尚说也,尚君也。
这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歌,表达了人生短暂,珍惜当下的主题,并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作者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和感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