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书籍

如题所述

不知不觉,2018年的最后几张日历即将翻完,若是以前,当新的日历翻开一页,定是欢天喜地的迎接新年,多么纯粹美好。而现在,当日历要翻向新的一页,心里想的却是对过往岁月的念念不舍。
这一年读了50多本专业书籍,从来没有哪一年像这一年这样如此痴迷于专业的阅读,竟然一点都不感到枯燥,一点都不感到厌烦。
白落梅说,凡是美好的事物,皆进入了禅的境界,莫非伴随着这些美好的书籍,我也进入点点禅的境界?!
以前不懂于漪老师对语文的痴迷,现在有点懂了;以前不懂王君老师对文字的热爱,现在有点懂了,以前不懂肖培东老师对课堂教学的爱恋,现在也有点懂了。
凡事,当你喜欢她时,真的可以找到一千条理由。甚至,不要理由。
读书真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多读一本好书,就会产生多一点的影响,实实在在,真真切切。
以下,从读过的专业书籍中挑出十本,一来为自己的专业阅读留痕,二来为需要阅读的人儿作简单推荐。
01 《表现与存在》潘新和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自从读了潘先生的《不写作 枉为人》《语文:我写故我在》,就一直想读他的《语文:表现与存在》,无奈一直没有买到,直到一八年七月修正再版,以248元的价格果断下单。至今还记得书到手时的那份盎然兴致。但老实说,这本书读得不容易,不容易不仅在书的厚度(分为上下卷四册,共一百七十多万字),更在于内容的深度,有些地方一遍读过一片茫然,不得不来回逡巡。
潘先生把语文视为“人的确证”,即人的言语表现、创造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言语表现欲、创造欲和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使人所以为人。存在的言说,是人的自证、确证。所以“表现—存在本位”,是对语文素养内在矛盾关系与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与思考。在写作、言语表现的背后,彰显的是人的生命存在价值。为了论述这样的发现,潘先生以二十八章对语文的“表现与存在”分别作了详尽的论证。
孙绍振先生评价说:“思考领域之广,逻辑覆盖之大,思想密度之高,学术视界之开阔,即使不是绝后,至少也可谓空前。”
如我一样,也许我们不能抵达潘先生写此书的初衷,但一路反反复复磕磕绊绊读下来,至少可以似乎明白一点“语文”的来龙去脉,尤其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领域,大开眼界。
02《语文教学归欤录》上下卷 陈日亮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读这套书的诱因是读陈先生的《我即语文》。陈先生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曾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我特别认同陈先生说的:读书、写作于我们,可以抵御压力和诱惑,可以修身养性。尤其是他曾在《断想》中写下的那句惊心动魄的话:语文老师,您坐稳了!恍若让我不禁打了一个激灵,自己不读书,不带领学生读书,语文教学,语文老师,可就真的坐不稳了。
鉴于对陈先生人格的敬仰,读了这套《语文教学归欤录》,如他所言,改革不能革断历史,不能推倒重来,我们要一边前行,一边回头看看,看看先行者和探索者们都曾留下了什么样的足迹,不要让那些足迹成了一代人“失落的记忆”。
这套书上卷是“纵谈·答问”,收长短文29篇,都是陈先生长期在语文教学中的观察思考后的发声。下卷“快简·零札”,大部分是通过听课和教师们探讨的新发现和思考。
陈先生说“归欤”二字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因为诵陶潜的辞而有感于人生,常常系念于语文教学,故“眷然有归欤之情”。
我很热衷于这里的文字,而且特别有认同感,比如陈先生说自己的成长为“野生”,好像我也是,从会计毕业到教音乐、教语文,“自个奋斗,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多年的“野路”实践练就了很强的耐受力和抗挫力,修得一份坚持和坚守的“野生力量”,惟愿在语文的路上继续向先生看齐,且行且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7
必读书目】10本
1.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著 教育科学
2.陶行知教育名篇 方明编 教育科学
3.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郑杰 华东师范大学
4.西方教育思想史 单中惠主编 教育科学
5.心理学的故事 李汉松著 中央编译
6.教育学是什么 励雪琴著 北京大学
7.教师日记 丰子恺著 教育科学
8.过去的教师 商友敬主编 教育科学
9.追寻近代教育大师 马建强著 教育科学
10.新课程备课新思维 吴永军 教育科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