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杀忍了一辈子的刘备,为什么忍不住了导致夷陵惨败呢?

如题所述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刘备就是一个从织席贩履、一文不名,起兵之后因为屡战屡败不断寄人篱下,反复忍气吞声,去投靠他人的“窝囊”角色。

如果不是有有结义兄弟关羽张飞的保护,刘备恐怕早就丢了性命;

如果不是后期有了诸葛亮、庞统等谋士的辅佐,刘备恐怕一辈子都要颠沛流离。

直到他在手下文武的帮助下,取得荆州和益州作为根据地,才终于挺直了腰杆。

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刘备意外的失去了战略要地荆州和结义兄弟关羽之后,他终于不再忍受,倾尽举国之力对东吴进行复仇。

有的人认为正是这次刘备忍不住了,才导致了夷陵之战的一败涂地。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刘备究竟是不是一个只会忍气吞声的窝囊废?

刘备是不是在夷陵之战前都是在一忍再忍?

刘备又为何要“不再忍受”质疑发动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的失败又是否跟刘备的性格有关?

我们先说刘备其人

刘备相传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少年时他曾经跟随时的大儒卢植游学。但无奈家道中落,刘备青年时只能以织席贩履为业,这也使得刘备相比于曹操和孙权更能了解乱世百姓生存的不易,更加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纲领。

适逢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刘备也相应号召募集民兵抵抗黄巾。由此结识了两位志同道合的好兄弟关羽和张飞。而关羽、和张飞从此跟随者着刘备矢志不渝生死相随。即使是长期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曾经数次因战败为分散,但他们始终忠心无二的追随刘备。关羽后来甚至放弃跟随曹操,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寻找刘备。不得不说这体现了刘备身上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

但是由于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和根据地,刘备在黄巾起义后仅仅得到了“安喜尉”的官职。

安喜县(今河北省定州市),县尉这个官职在级别上仅仅相当于今天副县级的公安局局长。但即使是在这个小小的官职上刘备也表现出了过人的魄力,他不屈从与当时官场上的行贿风气,甚至鞭打的前来索贿的督邮官,由此可见刘备即使没有什么实力和资本,但依然敢于坚守原则。因此刘备不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窝囊废。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刘备只会忍气吞声,无非是因为刘备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甚至“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可是我认为这正是刘备的过人之处。

首先要看他为什么不断的投靠他人。

客观上

刘备并不像东汉末年其他诸侯一样,一出场的身份就是太守或者州牧,刘备曾经担任过的平原县令在诸侯眼里简直不值一提;虽然曾经占有过的徐州、豫州、樊城、新野又都很快的失去了。

由于没有固定的根据地,军事实力有限。《三国志·刘备传》中出现最多的就是“先主败绩”。为了在乱世中生存,刘备只能委曲求全,不断地寄人篱下。

主观上

刘备寄人篱下正是在利用各种机会为自己积累各种资源。

刘备的确是屡战屡败,导致不断地颠沛流离。可是你可曾见到刘备为失败而气馁?为困难而放弃?我们看到的都是刘备不断地屡败屡战,不断地为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的理想而努力。

况且他也不是什么人都投奔,比如淮南袁术这样的和自己政治理想违背的篡汉逆贼或者刘秀、张邈这样的乱兵游勇刘备就不会投靠。

而且他不断地改换门庭,不正是他不甘久居人下的表现吗?只要一有机会他就要寻找机会奋发图强,去寻找和创建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所以虽然在三国前期刘备并没有什么强大的实力,但是各方诸侯对他的评价却极高。而且无论刘备投奔到谁得帐下,都会得到礼遇优待。

曹操甚至直接认定刘备才是他争夺天下的最终对手。而《三国演义》也根据这一段话改变出了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岳父)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先主传》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三国志·先主传》

陶谦、公孙瓒、孔融、袁绍、刘表、曹操、孙权这些人或为一方诸侯或为州县长官都无一例外的对这个所谓只会“忍气吞声”的刘备礼遇有加,选择和他联合甚至有的为他让出自己的根据地。说明他们都看得出来:刘备绝非软弱无能,虽然眼下没有成气候,早晚会成就一番大事。

他们都没有看错,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刘备,终于等到了“拨开云雾见天日 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与伟大的政治家诸葛亮于隆中风云际会,刘备终于有了自己实现理想的战略展图。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刘备联合孙权,与周瑜、程普率领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战后乘胜拿下了荆州大部。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响应同族兄弟益州牧刘璋的邀请入蜀,并借机展开了对益州的攻略,三年后最终攻克成都。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又率军进攻汉中,与曹操展开了汉中争夺战,最终打败宿敌曹操,攻占汉中。刘备自称汉中王。

可以说到此为止,刘备都是在按照隆中对策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霸业,可是不想由于关羽在错误的时机发动了襄樊之战,导致东吴有机可乘,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得手。

对于刚刚获得益州不久,正打算大展宏图的刘备来说,失去战略要地以及损失结义兄弟的性命无疑是最沉重打击。不肯善罢甘休的刘备在一年半以后发动了意在夺回荆州的夷陵之战,却以兵败身亡而告终。

这又是为什么?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不是简单的意气用事?

而夷陵之战的失败又是否是因为刘备没有继续像前期一样选择“忍”导致的呢?

我们先谈刘备发动战争的原因:

    第一:夺取荆州是大势所趋

按照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刘备此时在占领汉中之后,已经完成了进取中原的前期准备,只要在益州继续整顿军备,观天下时变寻找战机,则完全有机会实现两路出兵一统中原的战略构想。

可是一旦刘备集团失去荆州,则完全丧失了战略的主动,不能再有两路出兵相互响应、互为犄角的效果。

由于益州处于四川盆地腹地,四面山川环绕,防守固然绰绰有余,可是想要北上越过秦岭讨伐曹魏却也同样是难于上青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5
从感情上讲有兄弟情义,从战略上讲荆州不能丢,按隆中对的策略是以后北伐益州荆州两路齐发一起进攻,荆州更是重点,被东吴收了导致北伐难度大大增加,所以要夺回来。
第2个回答  2020-10-24
因为刘备和关羽的关系非常非常的好,亲兄弟一样,刘备听到关羽死后就无法冷静下来了。
第3个回答  2020-10-24
因为刘备以讲义气著称,如果他不为关羽报仇,将会失去很多民心。
第4个回答  2020-10-24
因为夷陵之战前期的刘备一路高歌猛进,刘备认为势在必得,丧失了戒备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