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时期为什么山东人都去东北,没有选择去富有的江浙沪呢?

如题所述

大量山东人之所以舍近求远,跑到天寒地冻的东北讨生活,并不是他们想不开,而是那里更容易致富。

东北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从入关后就对这里实施了严格的封锁,严禁内地老百姓擅自越过山海关以北。两百年下来,东北地区千里旷野,人烟稀少,长期处于未开发状态。

直到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加大对中国东北入侵,仅沙俄就先后割走150万平方公里土地。随着日本崛起,日俄两国在远东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清政府为了加强东北统治,从咸丰到光绪时期逐渐放开封禁政策,允许内地百姓进入关外。

东北解封之后,山西、河北、山东百姓纷纷前往关外,其中尤以山东籍居多,每年约有50万之众,并在东北各地形成了大量“山东村”。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东北共有4000万人口,其中山东人为800万人,占比17%。

作为苦寒之地的东北,之所以对山东人有这么大吸引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山东历来是我国的人口大省,早在一百多年前,即1911年清朝末年时,山东就以3200万人口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四川。

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旧中国,人口多就代表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养活,而山东耕地资源有限,加上土地兼并,导致很多无地农民成为流民,甚至干脆去当了土匪,因此有了“自古山东出响马”说法。

江浙沪一带虽然富有,但富在经商贸易,同样人多地少,甚至耕地资源却比山东更紧张。其中,浙江还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说法,人均耕地早已饱和,无法承载更多人口。

山东作为孔子故里,耕读传家的思想浓厚,经商做买卖不是圣人之道。相比之下,东北的土地资源简直不要太丰富。

据统计,2019年黑龙江粮食产量已经超过河南,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其人均耕地面积更是以8.44亩高居首位。吉林、辽宁同样位居全国前列。因此,广阔的黑土地以及肥沃的土壤,特别是大量待开发的无主土地,对于农民的诱惑是非常大的。

清末东北相对其他地区还是“法外之地”

清朝末年,随着帝国主义入侵,山东作为沿海省份也没能幸免,逐渐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德国在山东的开发,不断挤压原著民的生存空间,加上民族歧视政策以及天主教的思想入侵,导致民族矛盾越来越激化,最终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起义声势浩大,短时间就达到了百万之众。著名电视剧《闯关东》主人公朱开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加入的义和团。

众所周知,义和团运动最终在中外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大量团民被清政府利用后又遭到疯狂捕杀,一时间山东流民四起,很多人有家难回。

此时的东北刚刚解禁,由于地域广阔,在人口突然暴增的情况下,内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导致土匪横行,治安混乱。大量像朱开山等身上背有罪名的义和团团民或逃犯,通过海上和陆路两种途径到关外避难。

这些人背井离乡来到东北后,往往选择隐姓埋名,潜居在深山密林中的各大山场,赚些辛苦的体力钱,或干脆加入当地的土匪队伍,过上了刀尖舔血的生活。

东北淘金热吸引人来此冒险

东北金矿丰富,开采历史悠久,特别是黑龙江流域,素有“三千里上山,金子镶边”的说法。到了清朝末年,黑龙江漠河地区又发现了一条长达500多里的金脉,由于政府腐朽无能,引来众多土匪,甚至日俄两国都来进行盗挖。直到1877年,在黑龙江将军的多次奏报下,清政府才派专人开采管理,但民间私盗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对于穷苦的百姓来说,关外的金子无异于一笔巨大的财富。面对这个诱惑,很多山东人都前赴后继加入了淘金大军,希望以此实现一夜暴富。《闯关东》中的朱开山,就描述了一群人在老金沟淘金的景象,主人公最终躲过清兵、土匪的各路堵截,带着淘来的金子成功死里逃生,并在当地买房置地,成了有名的富家大户。

结语

与东北相比,江浙沪不光富裕,且地理位置紧邻山东,气候环境也更宜居,但对当时的山东人来说,亟待开发的东北大地却有更多发家致富的机会。

闯关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众多山东人以坚韧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在白山黑水大地上扎了根,还在客观上带动了中国东北的发展,有效阻止了帝国主义的渗透入侵,他们的功劳应该永远被我们铭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8
山东人之所以会选择去东北,是因为东北距离山东比较近,而浙江沪较远。同时,东北和山东的语言较为相近,沟通起来也会更为方便
第2个回答  2021-12-08
在闯关东时期,江浙沪还未发展起来,也只不过是一片拥有大海的贫困村庄而已。
第3个回答  2021-12-08
因为寒冷的东北才有荒地,才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创造好的生活,而富有的江浙沪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让他们可以生存的土地。
第4个回答  2021-12-25
为什么不去皇帝的老家当大爷,跑到江浙沪做小商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