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喻于义的哲学道理

如题所述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这一段是对孔子一以贯之的道的进一步解说,大概意思是说:“君子心中所想的大义,小人心中所想的是小利。”这里重点是从对待义、利的态度上来区分君子、小人的,君子在做事之前先考虑道义的问题,然后再考虑个人或团体的利益;小人则时刻以个人或团体利益为重。孔子在这里说的小人并不是现代我们所讲的道德低下的人,而是普通老百姓,这也契合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道理。
在现今什么事都讲利益的时代,我们再提“君子喻于义”是不是已经不合时宜了呢?其实,也不尽然。讲“利”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的事情,只是看怎么讲利。每个人活在现今社会上,不为利来往,是无法生存的。但是,我们对利的追求,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通俗意义上说,有些钱能赚、有些钱不能赚。在利面前能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符合“君子喻于义”的道理。而如果只为利来往,而没有义的加持,那就是利欲熏心,这是连“喻于利”的“小人”都不如。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人都是逐利的,如果只讲道义而不谈利,那任何一个团体终将走向解散。在利的面前让每个人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才是团体管理者所要做的事情。
对孩子的教育来说,我们也要从人性逐利的角度出发,去对待孩子的成长。人从出生开始,是没有义利观的,孩子有天生的同情心,有向善的潜质,但从生物性上来说,每个个体要想生存下去,最关键的还是要尽可能的占有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基于这一点,我们要从孩子幼年时代,就要他们懂得分享的道理,懂得在不损害他人利义的基础上,来实现个人利义。这个观点或许有些人是不同意的,因为有些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不让孩子养成竞争意识,那么最终孩子会丧失很多资源,也没法获得更好的成长。其实,在这里我们并不反对孩子去竞争,只是讲竞争所需要的物质利益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本来在别人手里的东西,蛮不讲理的去抢夺,就是不能为的,但是,如果通过和别人有效沟通,用自己的资源去交换,这就是能为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也想玩,这个时候如果动手去和别人抢,那是要绝对制止的,但是,如果是尝试着和别的小朋友沟通,用其他的方式获得玩具的使用权,就没有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流传甚广。按照我们日常的思维,这句话无非是讲“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之为君子是因为他唯义是求,哪怕是舍身取义。小人之为小人是因为他唯利是图,丝毫不念及道义。这里君子自然是指道德高尚之人,小人是指道德低下之人。

但学者们却不这么看,原因就在于句中的“喻”字。“喻”字一般都解为明白、知道、懂得、了解。那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就是君子知道义,小人知道利。但是,这个翻译过来的句子读起来总是感觉有不妥的地方。

宋代陆象山讲解这段文字时说:“人之所喻,由于所习,所习由于所志。”意思好像是说人们所了解知晓的,源自他日常所学习和积累的内容,他所学习积累的内容又根源于他的兴趣和志向。钱穆先生称陆氏说,“于此章喻字外特 拈出习字志字,可谓探本之见。

钱穆先生解释说,君子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辨明是非,小人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计算利害。君子小人用心不同,所以他们所明白、知晓的必然不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