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又迎暴雨考验,发布多个预警,当地采取了哪些应急措施?

如题所述

河南省防汛指挥部要求做好应急救援工作,启动防洪二级应急响应。各地已做好迎接新一轮强降雨的准备。郑州市中牟县地处暴雨中心地带,平均降雨量45.7毫米,最大降雨量64.8毫米。黄河滩地区生活、生产等各类人员2.4万余人被转移。

河南的暴雨具有范围广、降雨量大、伴有强对流和大风的特点。暴雨区在早期与洪水区重叠,因此我们应高度警惕暴雨的叠加影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后续不会导致各种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城市排水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雨水管网系统不完善。大多数现有城市雨水收集和排水设施的规模都无法承受这种雨水强度的考验。针对紧急情况,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各部门应密切配合,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交通部门应做好相关协调工作。在郑州地铁5号线,12名乘客因地铁倾盆大雨而死亡。应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以此为鉴,改善城市排水设施。城市地下管线的改善一直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应以此为教训,提前检查排水设施,特别是夏季来临时,应疏通和调整各地区的排水管道,以防止城市内涝。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积极践行生态保护理念,促进自然生态平衡。河南暴雨再次为人们保护环境敲响了警钟。全球生态系统密切相关。只有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26

河南省在经过了高温的天气之后,又迎来了暴雨的考验,许多地区都发布了暴雨预警,当地分别采取了以下几项应急措施:

暴雨来临之前要抓紧排查所有的线路是否安全。如果暴雨天气持续的时间较长,会给城市的线路造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在暴雨预警来临之前,当地地区的许多相关部门派出了一批工作人员,每天对街道的各个线路以及变压箱和高压线等相关设备进行全面的排查,特别是经过了高温天气以后,有没有线路出现老化或熔断的现象,在发现之后要第一时间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暴雨完之后引起的触电风险,所有工作需要在暴雨来临之前全部完成。

地铁口已经准备好了充足的防汛物资。在郑州720特大暴雨中吸取的教训,很多雨水都灌进了地铁,导致地铁受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郑州的各个地铁口工作人员已经准备好了充足的防汛物资在暴雨来临之前,将沙袋堆积在地铁口旁边,避免雨水量过多造成雨水倒灌进地铁,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除此之外很多地区的居民小区也都配备了相应的防汛物资,住在1楼的各个小区居民家门口,平均有3~5代的沙袋,预防暴雨进入屋内。

中小学生全部停课在家线上教学。受到以往特大暴雨所带来的经验教训,在暴雨来临之前,郑州的所有小学生和中学生以及高中生全部在家采取线上教学的模式,任何学校不得违反工作规定,等到暴雨过后,一切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以后再全部复学。

整体来说,无论是从防汛物资的准备方面,还是居民的自我防范层面亦或是其他地区所采取的不同的暴雨防御措施都要尽最大努力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2个回答  2022-07-07

及时转移危险区居民、排查危房、检查各地排水、提醒司机注意行车安全、做好天气监测及时发布最新降雨消息、易积水路段有专人看守。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暴雨,当地及时转移了危险地带的居民。处于地势低洼地区的群众居民要及时转移到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居住在危房中的居民也要尽早转移,以免在暴雨到来时出现雨水倒灌让他们遭遇危险,而那些地势比较低洼的地方,还可以在门口设置挡水板,堆放沙袋,防止雨水倒灌,让居民做好全面防范。

在暴雨到来以前,当地出动很多工作人员排查各地危房,对危房进行加固,防止在暴雨到来时危房出现坍塌,而危房中的居民尽量发动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河堤两侧山区以及容易发现泥石流的地方都要提前做好预警,在暴雨到来的时候,避免无关人员进入这些危险地带。

当地还检查各地排水,特别是城市排水口以及乡村河道都进行了全面检查,保证排水通畅,避免暴雨到来时因排水不通畅而出现城市积水和城市内涝,也能防止河道不通畅,导致大量积水淹没大片农田,尽量把暴雨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把一切可以排除的风险提前排除。

当地还多次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司机在暴雨到来时注意行车安全,尽量在安全地带停车,等待不要涉水行驶,更不要去积水深的路段,而且出动大量城管人员和公安人员在一些易积水路段看守,当水位达到相应数值时会限制交通,不允许行人和车辆通过。当地气象部门也全天在岗做好天气监测,及时发布最新降雨信息,让居民根据天气变化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在暴雨到来时尽量待在室内,不要去室外活动。

第3个回答  2022-07-07
漯河市一手抓防疫一手抓防汛。漯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加强对城市内涝、立交桥、涵洞、地下空间、建筑工地、问题楼盘、雨污分流工程管控,严防死守重点部位,预置抢险救援队伍和物资,做好灾害应对和人员转移避险工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