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易代之际思想观念,为何从心怀天下变成了归隐山林?

如题所述

汉魏易代时期,所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朝代的更迭,还有思想和文学观念的大转变。而这巨大思想文学观念的转变还要从当时的文人雅士说起。朝代的更迭必然会带来社会大环境的大转变,进而引导社会大思想的文人群体自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理想追求以及文学作风。


这个道理在汉魏易代之际同样适用,起初文人群体大都以进入幕府任职被赏识为人生理想追求,但随着朝代的变迁,他们渐渐归隐山林、远离世事尘嚣。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文人群体发生了如此转变?

一、起初“修身治国平天下”理念盛行,文人志士“心怀天下”,汉末政局动荡、军阀割据,混乱的社会环境直接导致汉魏文人志士萌生“归隐山林”的思想

汉朝时期,统治者吸取秦朝短暂快速灭忙的教训,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这为汉朝私学的兴起提供了宽松的大环境,汉朝的教育由此得到迅速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当时的官学的数量早已满足不了百姓们的求学需求,为了满足更多的百姓能够接受教育,私学开始出现在全国各个地方,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不仅如此,汉代时,统治者还重新颁布了考试制度,这样一来,读书的儒士们就多了条做官的道路。这从侧面更加激发了当时儒士们走上仕途的热情。他们心怀天下,将治国平定天下作为己任,此时汉代的社会主流思想则是读书、做官,然后被统治者重用,最后报效国家。

同时,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也成为推动儒士们用功读书,为国家效力的动力。此时的儒士们读书多半都是为了有朝一日辅佐君王,巩固国家政治等。随着儒学不断发展壮大,受儒学影响的百姓越来越多,一时间,汉朝社会不禁形成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潮流,这为后来思想和文学观念的大转变做了铺垫。


汉朝初期,统治者关心民生,励精图治,民间休养生息。整个汉朝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逸,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环境较为稳定。但是到了汉和帝之后,登基的君王年纪普遍偏小,大部分统治者少不更事,因此都是由皇后和部分朝廷重臣帮忙治理朝政。久而久之,一些图谋不轨的外姓亲戚和大臣们开始干涉朝廷内政,朝廷秩序一度陷入混乱。

朝政的紊乱导致民间生活疾苦,民不聊生,使得一些地方农民不得不发动起义。因此,汉朝末期,从中央到地方到处都是“腥风血雨”,社会动荡不安。同时,汉初所制定的选拔制度也遭到了破坏,文人走上仕途的道路障碍重重,本就崎岖不平的仕途因此变得更加坎坷曲折。文人群体对加官进爵、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就这样一点一点被磨灭了。

混乱的政治格局除了给百姓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灾难”之外。同时还使得不同的思想文化进行碰撞。一些文人群体开始游走在全国各地的“游学”活动,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打开了部分文人群体的“新世界”。面对混乱不堪的朝政和一塌糊涂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仿佛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芒和希望。在明白自己前途渺茫之后,他们不再将进入幕府,受君王赏识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而是选择“逃离”现实,归隐竹林,远离是非善恶。


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发展,汉朝末年的经济状况由于外戚和奸臣的干扰已经支撑不起当时儒学心怀天下文化的发展,当时文人群体的理想信念无形之中慢慢地被摧残,进而他们逐渐选择远离世事尘嚣,只图自身安宁。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现实得不到实现,那么只能选择归隐山林,让人生价值在精神上得到慰藉。

二、两大重点转变:思想开始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转变为“玄学兴起”,文学风格从虚无缥缈的浪漫主义逐渐转变为注重真实的现实主义

思想和文学观念的转变原因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其承载的载体身上寻找,即汉魏易代之际的文人群体。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从汉到魏的时代变换,使得文人群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与此同时,超迈脱俗的道家思想开始由原来的政治领域向人生价值追求领域蔓延。社会的主流思想开始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转变为玄学兴起。

在西汉时期,统治者虽在政治上信奉黄老的无为之治,但是这种思想并不被当时的文人群体所看好。大部分文人群体因受儒家学说的熏陶而充满了远大的理想和报负,他们充满了进取心,与道家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逍遥自在生活态度格格不入。


但随着汉朝后期混乱的政治背景的演变,文人群体的进取精神完全被现实所消失殆尽。他们逐渐接受了道家思想,社会的主流意识不仅仅只是儒家学说“一枝独秀”,而是儒道两家相辅相成。

面对混乱动荡的政治格局,文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曾辉煌无比的国家

“任外戚奸臣宰割”

。他们当时所创作出的作品表面上是受道家思想影响的追求自由的逍遥生活,实际上却是在抒发自己内心的郁闷和无奈之情。

汉光武帝时的冯衍就是典型的例子,冯衍被免官后回到故乡所作的《显志赋》中写道:

“年暮岁衰,悼无成功,将西田牧肥饶之野,殖生产,修孝道,营宗庙,广祭祀”。

此时的文学创作不再像之前一样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它更多的是文人群体用来抒发情感的“载体”。没有刻意讨好君王而作的华丽作品,而是极具真情实感的“良心”之作。

这时候文人群体读书的目的已经不在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而是从中获得快乐以及精神上的愉悦。抛开对君王的讨好,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因此,汉朝末期的文学作品风格随着文人群体的心态而开始转变。

起初,为了功名利禄,文人们笔下的作品大多数都是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或者是抒发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辅佐君王治理天下。但是眼前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现实让不少文人群体“幡然醒悟”,他们逐渐明白文学作品不应该是追求功名的“工具”。


它们应该为混乱不堪的当今社会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百姓们需要看清楚现实,不能一直活在不存在的幻想世界当中。此时正是需要他们创作的作品来唤醒蒙在鼓里的黎民百姓。换句话来说,就是文学风格逐渐由虚无缥缈的浪漫主义逐渐转变为注重真实的现实主义。

三、从心怀天下到归隐山林,实为文人群体生活态度和理想追求的转变,丰富了文化体系,对后世文学创作起到了借鉴作用

汉魏易代之际的思想和文学观念因当时的政治经济而转变,同时也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文人群体因不满汉朝末期的政治格局而创作出具有一定真实性和历史时代意义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的研究具有重大考察的意义。

思想和文学观念的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上的改变,它更代表了一代文人群体的生活态度和理想追求的转变。文人群体们在抒发自己情感来创作文学作品时,一方面丰富了汉魏易代之际的文化体系,另一方面还为后世文学道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鼓舞了后世的文人群体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用心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