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家宋濂有哪些成就,早年经历了什么?

如题所述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每年的六月都是举子繁忙的一月。我国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体系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以前的贵族垄断教育算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间也经历过几次大的变革: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最终确立的科举制……

商鞅变法后,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同时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整个国家受着儒家的浸润,读书人抱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志报国之心纷纷投入赶考科举的大潮,整个国家的风气更是演变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贵族教育演变为平民教育的历史,科举考试的出现不仅有效地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人才,更是让过去贵族垄断的教育逐渐下移,让出生寒门的士子有机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好学的精神为国重用,跻身上流社会。

考试一直以来都是打破阶级固化的最好方式。而从古至今也有许多寒门学子真的做到了,同时他们的事迹也流传下来,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在高考前夕,我们来看看明朝的大文豪的读书科考事迹。

宋濂(1310-1381),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华潜溪,后迁居金华浦江。他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和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和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还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被称为“一代之宗”。他的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

宋濂从小就聪明好学,六岁时入小学,一日便读完唐人李瀚编著的《蒙求》,其后日记两千言。九岁能作诗,人称“神童”。十五岁时,六里人张继之听说宋濂善记,邀请他到自己家中,问多少日可通背四书经传,宋濂说只需一周。张继之不信,随机抽取杂书、稗记等五百言要求宋濂背诵,宋濂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张继之大为惊异,对宋濂的父亲说:“这个孩子天分非凡,应当让他随名师学习。”

在宋濂给自己的同乡晚生的赠序《送东阳马生序》中为了勉力后辈,他谈到自己读书时候的经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大意就是说宋濂年幼时就爱学习,但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他都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到了成年之后,为了和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他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宋濂就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之处,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当他寻师时,背着书箱,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已经僵硬不能动弹。他住在旅馆,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而同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他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没有丝毫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宋濂的辛劳和勤奋大概就是这样。他讲了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

可见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宋濂以自己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放眼现在,我们的条件更是优越至极,那么就更应该珍惜眼下的各种资源,寒窗苦读十余年,一朝题名高考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