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逾期几天会上征信

如题所述

根据《中国银行卡行业自律公约》,招行信用卡默认有3天宽限日,如您的款项是在最后还款日后3天内到账,则不计算逾期,没有滞纳金和利息,建议您以后按时还款,避免造成逾期。例如:最后还款日是每月5日,则在当月8日晚24点之前还款,不影响个人信用,该服务无须主动申请。

一些银行在最后的还款日之后,还会额外给大家一个宽限期,一般来说是1到3天左右,所以,即使你当时没有还清,也是会有几天的时间,但是在这里要注意,在这期间你的还款一定要按时到账。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容差。容差即如果持卡人当期发生不足额还款,且在到期还款日后账户中未清偿部分小于或等于一定金额时,应视同持卡人全额还款,这部分未偿还金额自动转入下期账单,这种情况也不会记入不良征信。容差金额一般是10元之内,但不同的银行的容差政策也不一样。    

举个例子: 每个月还款日是12号, 但是每个月发工资是15号, 这就是让人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本人要好面子, 一般不想向别人借钱,一般都是第二天发了工资立马就还卡。但是这种逾期一般都是影响不大的, 次数要少一点, 多的话银行可能就要给你发通知了!

扩展资料

有以下这些征信问题的话, 尽量就不要去申请信用卡:    

1、法院强制执行记录顾名思义,按照这几个字就可以看的很清楚,已经上了法院失信名单,就不仅仅是在银行办不了业务,就生活、出行方面都会受到诸多限制,这里我们就不过多解释了。    

2、逾期不良记录一般在逾期不严重的情况下,银行一般是会给你机会修正,只有近2年内逾期只要不超过90天,或者连续逾期30天以内的记录不超过6次。

即使你有超过90天的逾期还款记录,那你只要把这笔款项还清,5年后你的逾期不良记录就会自动消除,消除后同样还是有机会办信用卡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逾期还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2

2013年7月1日,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颁布的新版《中国银行卡行业自律公约》,公约要求发卡银行向持卡人明确计息规则,提供还款“容时容差”服务,并增加还款提示。

容时逾期

也就是说,在还款日到期当天,如果持卡人没有能够及时还款,是有一个宽限期的,在宽限期之内还上钱不会罚息,也不会上传到征信系统。但是如果超过了宽限期仍然没有还钱,那就很有可能被上传到个人征信系统。

当然,每个银行的宽限期也是不一样的,正常的在1-3天(这个是自然日,不是工作日)。招商、光大、平安、中信、浦发、兴业、华夏等银行提供的还款宽限期为3天,农行、建行和北京银行的宽限期为2天,中国银行根据卡片类型的不同,宽限期从3天至9天不等,普通卡和金卡客户为3天,白金卡客户为9天。而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是没有宽限期的,只要晚还一天都上征信。(任性……)

从上面各行的宽限期我们可以看出,宽限期多少其实还是由银行说了算,如果大家是银行的优质客户,比如在银行有大额存款,即使逾期超过3天,还是可以致电银行mm请求宽大处理,但必须要提前通知银行,一定要在银行将个人征信报到央行系统之前告之(银行每个月上报一次征信信息)。

容差逾期

所谓容差,即如果持卡人当期发生不足额还款,且在到期还款日后账户中未清偿部分小于或等于一定金额时,应当视同持卡人全额还款,此部分未偿还金额自动转入下期账单。

各大银行的容差细则如下:

1、工行:容差金额仅对未还部分罚息,没有容时期限。

2、中行:容差金额为账单金额的1%,容时期限普通卡为3个自然日,白金卡为9个自然日。

3、建行:没有容差金额,容时期限为3个自然日,需要主动刚打电话申请。

4、农行:容差金额为普卡100元,金卡和白金卡为200元,容时期限为2个自然日。

5、交行:容差金额为10元人民币或等额外币,容时期限为3个自然日。

6、招行:容差金额为10元人民币或等额外币,容时期限为3个自然日。

7、广发:容差金额为10元人民币或等额外币,容时期限为3个自然日。

8、兴业:容差金额为10元人民币或等额外币,容时期限为3个自然日。

9、中信:容差金额为10元人民币或等额外币,容时期限为3个自然日,需要主动打客服电话申请。

10、民生:容差金额为10元人民币或等额外币,容时期限为3个自然日。

11、光大:容差金额为最多为100人民币或20美元,容时期限为3个自然日,需要主动打电话申请。

12、浦发:容差金额为10元人民币或2美元,容时期限为还款日3个自然日后的22点前。

13、平安:容差金额为10元人民币或等额外币,容时期限为3个自然日。

14、华夏:容差金额为10元人民币或等额外币,容时期限为3个自然日。

上征信时间

发生信用卡逾期,每家银行上报央行征信时间不一样,具体规定如下:

1、超过还款日立马上征信:

工商银行。

2、超过宽限期才上征信:

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

3、下个账单日才上征信:

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

虽然现在很多银行都提供了容时容差服务,不至于晚还几天就造成逾期,但是还款最好还是提前,因为银行转行有一定的延时,特别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还钱的,还款金额并不是实时到账,很容易产生逾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1-08

根据《中国银行卡行业自律公约》,招行信用卡默认有3天宽限日,如您的款项是在最后还款日后3天内到账,则不计算逾期,没有滞纳金和利息,建议您以后按时还款,避免造成逾期。例如:最后还款日是每月5日,则在当月8日晚24点之前还款,不影响个人信用,该服务无须主动申请。

一些银行在最后的还款日之后,还会额外给大家一个宽限期,一般来说是1到3天左右,所以,即使你当时没有还清,也是会有几天的时间,但是在这里要注意,在这期间你的还款一定要按时到账。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容差。容差即如果持卡人当期发生不足额还款,且在到期还款日后账户中未清偿部分小于或等于一定金额时,应视同持卡人全额还款,这部分未偿还金额自动转入下期账单,这种情况也不会记入不良征信。容差金额一般是10元之内,但不同的银行的容差政策也不一样。    

举个例子: 每个月还款日是12号, 但是每个月发工资是15号, 这就是让人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本人要好面子, 一般不想向别人借钱,一般都是第二天发了工资立马就还卡。但是这种逾期一般都是影响不大的, 次数要少一点, 多的话银行可能就要给你发通知了!

扩展资料

有以下这些征信问题的话, 尽量就不要去申请信用卡:    

1、法院强制执行记录顾名思义,按照这几个字就可以看的很清楚,已经上了法院失信名单,就不仅仅是在银行办不了业务,就生活、出行方面都会受到诸多限制,这里我们就不过多解释了。    

2、逾期不良记录一般在逾期不严重的情况下,银行一般是会给你机会修正,只有近2年内逾期只要不超过90天,或者连续逾期30天以内的记录不超过6次。

即使你有超过90天的逾期还款记录,那你只要把这笔款项还清,5年后你的逾期不良记录就会自动消除,消除后同样还是有机会办信用卡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逾期还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2-26
在还款逾期问题上,大部分银行都有容时、容差的规定。
容时是指银行对逾期情况有一个时间上的容忍,也就是会给借款人提供一定的宽限期。如果在宽限期内还清了欠款,银行就不会把你的逾期记录上报给央行征信系统。
但这个宽限期,每个银行规定是不一样的,有的没有宽限期,有的是3天、5天、7天,具体多少还得咨询银行来了解情况。
容差是指对还款金额的容忍,也就是说银行会给定一个最低还款额,只要你未还的金额小于规定的数值,银行就不会追究,而剩下没有还清的部分就转入下月的还款账单。
银行对欠款的容差值一般是10元,也有的是应还款的1%,如果你剩下没还的金额小于这个数,不管逾期多少天都是不会上征信的。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银行设置了容时、容差,但如果你总是忘记还款,出现多次逾期的情况,即使你每次都在容时容差范围内还了款,银行还是会视情况将你的逾期记录上报给征信中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3-12-18
征信逾期几天会上征信?
1. 简答回答:一般来说,个人征信中的逾期记录会在账单逾期30天后被上报至征信机构。
2. 详细说明:
a. 征信机构:在中国,主要的征信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百行征信和央行征信等。它们负责收集、管理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
b. 逾期记录:当个人未按时偿还贷款、信用卡或其他债务时,将产生逾期记录。这些记录会对个人信用评级产生负面影响。
c. 上报时间:一般情况下,逾期记录会在账单逾期30天后被上报至征信机构。因此,如果一个账单逾期超过30天,那么相应的逾期记录可能会出现在个人征信报告中。
3. 总结:
个人征信中的逾期记录通常会在账单逾期30天后被上报至征信机构。这些记录会对个人信用评级产生不利影响,可能影响到未来申请贷款、信用卡或其他债务的能力。
4. 扩展资料:
征信系统在许多国家都存在,以评估个人的信用状况。在中国,征信系统起步较晚,但已逐渐建立起来并得到广泛应用。征信记录不仅包括逾期记录,还会记录个人的贷款、信用卡、住房公积金等信用信息。这些信息对于金融机构和其他信贷提供者来说是重要参考,它们可以根据征信报告来决定是否给予个人贷款或信用额度。
逾期记录对个人信用评级影响较大,尤其是较长时间的逾期或频繁的逾期可能导致信用评级下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偿还债务,避免产生逾期记录是维护个人良好信用的重要一环。如果确实出现了逾期记录,应尽快偿还债务,并与相关机构协商解决,以减少对个人信用的不良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回答假设了逾期30天后上征信的情况。不同的贷款机构和征信机构可能会有略微不同的政策和流程,因此在具体情况下,最好咨询相关机构以获取准确的信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