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杨贵妃是唐玄宗下令缢死的吗?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是怎么说的:

上(玄宗)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
资治通鉴》中的这段话说得是很明白的。

杨玉环是由高力士杀死的,她死后,为使乱军心安,玄宗还命乱军头子陈玄礼等人验尸。

我觉得贵妃应该是自缢而死,
《旧唐书·玄宗纪》中提到,兵士围驿四合,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旧唐书·玄宗杨贵妃传>>也是这样说的: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
<<新唐书·杨贵妃传>>中说,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
正史对于贵妃之死,一般记载都比较简略,比如,《新唐书·玄宗本纪》亦只有一句:“赐贵妃杨氏死”,不管怎么样,都写出了当时形势紧迫,除新、旧唐书《玄宗纪》略叙赐贵妃自尽,而两唐书《杨贵妃传》均有“帝不得己,与妃诀”这样的描述,虽然当时情况紧急,但是玄宗还是给予了帝妃起码的"礼遇":“缢死于佛室”或“祠下”,楼主所说的资治通鉴中,"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司马光并没有说出"缢杀之"这个"缢"的执行者到底是谁,不过从司马光所说的上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来看,只能说让高力士把贵妃带到了佛堂,再结合新旧唐书所说,应该是贵妃自缢而死更加可信.
以上是史书所描述的贵妃之死,而《长恨歌》所描述的贵妃之死共有六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峨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与正史比较,舍弃“佛室”、“祠下”等,改作“马前”(以帝妃之尊马前而死);增加细节,如“花钿委地”、“血泪相和流”等,突出悲惨、凄凉之状;全无两唐书所记帝妃之死的基本礼遇与庄重。所以宋人张戒指责"此固无礼之甚"因此,对比而言,还是两唐书以及资治通鉴所记载比较靠谱,杨妃是“赐死”,而非被乱军掳掠,不至凄惨如《长恨歌》描写。白居易的描写属于艺术创作的虚构,超出了史实的范围,难怪张戒指责。需要注意的正是,恰恰在这些故意有违史实的虚构之中,隐含了白居易的创作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22
其实缢死杨贵妃非唐玄宗本意,而是在逃亡途中因为军士以缢死杨贵妃为要求,不这样做的话,恐怕自己的命就难保了,唐玄宗也是无奈之举,可以说是他下令缢死的。
但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话,唐三郎与太真应该还可以美满的过上一阵子的,自古红颜薄命,杨玉环的死也是中国史上无数红颜的下场的代表吧,虽然班舒捷和阿娇只是打入冷宫,其结局也是让人扼腕的。
爱江上还是更爱美人是几千年的话题了,但我们应该说是君王更爱自己吧,要不唐玄宗也不会这样做了,关键时刻,还是自己的命要紧,美人多的是。只要自己还在,江山还在,那么天下的女子还是自己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6-22
杨贵妃的确是被玄宗赐死的。。就是在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带着文武出逃长安。。在路上从上到下都饥肠辘辘。。下面的官兵此时已对上层建筑不满。陈玄礼担心禁卫军们政变。于是转移他们指责的对象,将矛头指向了宰相杨国忠,加上杨国忠早已激起民愤。所以将士们就把杨国忠给杀了。。。(过程省略)把当时玄宗住的驿站包围了,要求杀掉杨贵妃(因为哥哥已经给杀了,妹妹肯定不能留)唐玄宗也很痛苦。。。但是大势已去,他说了也不算了,,所以只能赐死杨贵妃自保。
第3个回答  2010-06-22
应该是守卫军逼迫唐玄宗下令缢死杨贵妃。
因为当时守卫军杀死了杨国忠以后,认为杨贵妃才是真正的祸根,并威胁唐玄宗如果不杀害杨贵妃,他们就不再保护唐玄宗,而且还要就地做反,准备冲进营地,杀死杨贵妃。
所以,应该是守卫军逼迫唐玄宗下令缢死杨贵妃。
希望你能够满意。
第4个回答  2010-06-22
个人认为是唐玄宗下令缢死的。
而且《资治通鉴》上也写了,个人认为正史还是有价值,真实的。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唐玄宗也是被逼无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