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检是什么?文检简介

如题所述

文检是什么?文检简介

  「文检」指道教科仪施行过程所使用的文书总集。地方道坛经常根据其所适用的仪式类别而将这些文书分门别类编辑成册,方便在正式行科之前预先依照需要备办,诸如:《显应坛文检》、《吴氏文检》或《各朝法事意》。行仪道士使用这些不同种类的文书与其相应的天界官僚系统进行交通。根据不同呈送对象的位阶或文书性质,这些文书可以区分为:奏疏、符命、关、牒、榜、意文等。

  其中,道士代替斋主或醮主将其心意呈送给上位神明的文书即为奏疏,或称「章」、「表」、「疏」、「词」、「启」、「笺」、「申」 、「请」等,不同时代、道派或呈送对象则有不同的称呼方式。一般而言,奏疏具有固定的书写格式与相关规范,必须依按制作。诸如近代道教内部流传的杂记作品《道教源流》便规范:「表」必须采用黄纸,所以又叫作「黄素朱表」;而书写表文必须要先沐浴更衣,焚香端坐,而且不可以将已经写好的表文安置在污秽浊乱的地方。所有的奏疏之中,尤其以「青词」最为重要。灵宝早朝科仪进呈三清天尊的表文,便是以朱书青纸的形式书写,以此丹青之色来象征呈词者「披肝沥血」的虔诚心意。这样的做法仍是延续唐代以来的古老传统。这些上呈高位尊神的奏疏,则须以黄色长方形立体纸盒封装,称之为「方函」。

  至于「符命」,则是天界某官僚机构所发出之行政命令,多为命令文书(诰文)结合符文的形式构成,形成所谓的「玉符诰命」。如台湾南部灵宝道坛经常使用〈玉清总召万灵符命〉,敕召多种官将吏兵、功曹使者与城隍土地,来为道士呈送奏疏。这些受到符诰敕召而来的官将、使者,道士则会另外发给他们「关」文,一方面命令其持送奏疏,同时具有通行天界的凭证功能。其文末上部通常大书「关」字以为标志,道士则会在其上朱批「行」字。至于发给下级鬼神,方便其持执来赴道场的文书则称为「牒」,其文末上部通常大书「牒」字,其上则由高功朱批「移」字。无论是发给官将的「关」或下级鬼神的「牒」,都是由道士在坛场临时设置的行政机关──「灵宝大法司」所发出的,故关牒之首均会标志此一司额。而这类发给下位官将、鬼神之关牒,则无须以方函封装,仅以长形信封形式的「壳」装束,古称「可漏」。

  除了上述通过官将呈送天界的奏疏之外,奏疏内容也会以「榜」文形式张贴公告于斋醮坛场,用以向降赴法会的诸神或孤幽昭示醮典或斋会的相关讯息。其中,用以昭示诸神者采用红榜,而公布孤幽者则作黄榜,但其左端上部都会大书「榜」字,以为标志。榜文的张贴往往安排在指引鬼神来临的旗灯升起之后,所谓的「扬旗张榜」科仪。

  斋醮意旨的表达,除了以呈送奏疏或张贴榜文的形式表现,每坛科仪在其启禀诸神时,也会以口头形式向其说明建醮或修斋意旨,科仪书中经常以「入意」二字标明宣说意旨的时机。为了避免口头宣说时的错误或缺漏,道士经常事先准备一份「意文」方便宣读。醮典意文又称「福疏」,通常以墨笔书写在朱纸之上;斋仪场合则是以墨笔书写于白纸之上。意文内容通常以主行科事者之职位与法名起始,其次则列记醮主及醮局成员名单,最后说明斋醮源由、目的与仪式程序。由于「意文」仅似备忘录性质的文件,因此在斋醮科仪结束之后无须如同其他文书一样焚化,而得以保留作为历史记录或建醮纪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