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到清朝的中央集权是怎样加强的?

如题所述

隋唐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元朝新发展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中央集权的产生最早由中国战国时期思想派系之一的法家系统提出君主专制形式所衍生出的一种政治结构,法家代表之一的韩非子在他的论著中认为:在现有社会局势混乱,割据势力强大的情况下,需要君王统一国内一切力量来维护统治,这便需要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政府来辅助君王统治国家,扩大领土。同时在当时社会中农业自然经济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发展,同时作为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镇压农民的反抗,来维护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

秦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的国家,公元前3世纪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这为日后秦有能力统一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秦帝国正式建立的时候,李斯利用已有的经验建立郡县制,并统一地方文字、财经、度量衡,建立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隋朝时期隋文帝成功的进行了一次中央集权的改革:推行三省六部制,将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了划分,不仅令政府机构效率、职权范围提高,也使各官员的权力相对分散,保证了皇权的稳定,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稳定性。唐朝在这一改革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深改革,并广泛推行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整体文化素质,令平民也有机会成为社会的上层人物,稳定了中央集权后带来的社会底层不稳定因素。这次成功的改革经验也传至中国的周边国家,加强了这些国家的集权体制。

公元14世纪,中央集权的影响逐步为君主专制所替代,通过设立一些特务机构加强了帝王对政府、社会的管辖,在中国,清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设立军机处;印度莫卧儿帝国则在17世纪中叶建立一套极为完善的集权整体,标志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发展达到了顶峰。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的集中要求政治权力的集中,更趋向于中央集权。采用单一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多实行中央集权;采用联邦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地方政府虽有相当的权力,但国家大权仍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随着19世纪中期后大批的中央集权国家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开始,中央集权制遭到近代民主制度的强烈冲击。尤其是要求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其理念正是对中央集权的全面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行中国共产党宣称代表了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号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萌芽:理论上,韩非子最先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实践: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 “ 燔诗书而明法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于秦朝: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权利高度集中成为秦朝统治的最基本特征。
巩固于西汉:
内容:西汉改革管制,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僚的控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特点:强化了皇权。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从而消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易 形成将帅用兵的自重局面。
特点:用分权的办法加强皇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
加强于宋元:
北宋: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以防武将专权。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派文官做知州,知州设通判,二者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职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财政、行政和司法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 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物;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治度。

特点:强干弱枝(北宋);在中央分权基础上的地方分权(北宋);
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元)和;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辖管理制度(元)
提醒:在皇权与相权方面,唐朝和北宋均通过分权的方式来削弱宰相的权利。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
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权、财权。
元朝时,废三省,施行一省制,即中书省,长官为宰相由此宰相地位逐渐位高权重,威胁皇权。于是,明朝建立后,裁撤中书省,废除 丞相也就成为必然。
由此可见,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在唐、北宋、明朝尤为突出。
强化与明清
明初:在中央、,废丞相 权分六部 ;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改大都督俯为立军都督俯,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制定《大明律》。
设厂卫特务机构。
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设内阁(明朝设立的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的内阁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
清: 沿用了明朝的内阁 六部 。
增设军机处,标志着我过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大兴宣政院。
特点 皇权空前强化,封建专制注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中央集权统治的影响:
  对封建社会具有两重性,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
  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其积极作用;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等方面起消
  极作用;从时间上,明朝以前主要起积极作用,从明朝起主要起消极作用
  ☆秦朝建立大一统:
  1、战国以来,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政治上的分裂状态阻碍社会发展,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原因
  2、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3、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时间:前221
  过程:前230——前221,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政治:秦统一后,秦始皇自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确立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立丞相(协助皇
  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在地方建立郡县制
  措施 经济文化:统一文字(小篆→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加强国家统一,促进文化
  传播和经济发展
  军事:筑长城御匈奴,维护国家统一
  思想:加强思想统治,“焚书坑儒”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各国长期割据征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
  的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一个崭新的阶段
  ◇秦朝时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此后历代王
  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加强大一统:
  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监督京师百官和皇族的
  不法行为),在地方设刺史(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军事:北击匈奴

  ☆唐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贞观之治:
  含义: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
  原因:知人善任,选贤用能,虚心纳谏;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
  经济(赋役):减少百姓服劳役的天数,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政治: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包括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尚
  内容 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吏、户、礼、兵、刑、工部
  法律:在《隋律》的基础上,编订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唐律疏议》,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
  产生重大影响
  *贞观遗风:
  含义: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政治: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
  内容 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将武氏列为一等
  教育: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和武举,扩大统治基础
  经济: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意义: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基础
  *开元盛世:
  含义:唐玄宗统治时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内容: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
  ☆元朝:行省制
  忽必烈改制:
  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
  内容 政治: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 “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将西藏(设
  置宣政院辖地)、云南、辽阳、岭北、琉球(设置澎湖巡检司)等边陲地区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经济:推行重农政策:把许多牧场恢复为农田,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意义: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政治:朱元璋废除实行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接受皇帝指挥
  清承明制,雍正设立军机处,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司法
  2、明成祖设立特务机构东厂
  3、朱元璋设立廷杖制度思想文化: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大兴文字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6-21
唐朝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 门下 尚书省 三省长官均为丞相
宋朝延续三省体制,并设置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分割丞相的参政权,军权和财权
元朝时实行行省制度,方便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但后期中书省权力日益增强,有时甚至能左右皇位的继承
明朝时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宰相胡惟庸,后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设置内阁,内阁成员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亲自选定,没有决策权,拥有草拟权,草拟内容最终由皇帝的披红决定,他们只是内侍机构
清朝初期是内阁制度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后来康熙帝设置南书房,进一步加强皇权,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至此,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我是学文的,以上这些是高中主要考查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3个回答  2010-07-04
明朝时设置锦衣卫和东厂【特务组织呀】。 朱元璋还废了一两千年的宰相制度,增加了廷杖制度【在朝堂之下杖责大臣】 清雍正设置了了军机处【标志着皇上专权发展到了顶峰】
第4个回答  2010-06-21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推崇老子学说
北宋加强,将军政大权收归中央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达到古代世界的顶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