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这是什么植物?如图!

我在街上买了一盆植物,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请各位高手们帮忙认识一下!

  铁线蕨来的!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5-40厘米。根状茎细长横走,密被棕色披针形鳞片。叶远生或近生;柄长5-20厘米,粗约1毫米,纤细,栗黑色,有光泽,基部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向上光滑,叶片卵状三角形,长10-25厘米,宽8-16厘米,尖头,基部楔形,中部以下多为二回羽状,中部以上为一回奇数羽状;羽片3-5对,互生,斜向上,有柄(长可达1.5厘米),基部一对较大,长4.5-9厘米,宽2.5-4厘米,长圆状卵形,圆钝头,一回(少二回)奇数羽状,侧生末回小羽片2-4对,互生,斜向上,相距6-15毫米,大小几相等或基部一对略大,对称或不对称的斜扇形或近斜方形,长1.2-2厘米,宽1-1.5厘米,上缘圆形,具2-4浅裂或深裂成条状的裂片,不育裂片先端钝圆形,具阔三角形的小锯齿或具啮蚀状的小齿,能育裂片先端截形、直或略下陷,全缘或两侧具有啮蚀状的小齿,两侧全缘,基部渐狭成偏斜的阔楔形,具纤细栗黑色的短柄(长1-2毫米),顶生小羽片扇形,基部为狭楔形,往往大于其下的侧生小羽片,柄可达1厘米;第二对羽片距基部一对2.5-5厘米,向上各对均与基部一对羽片同形而渐变小。叶脉多回二歧分叉,直达边缘,两面均明显。叶干后薄草质,草绿色或褐绿色,两面均无毛;叶轴、各回羽轴和小羽柄均与叶柄同色,往往略向左右曲折。孢子囊群每羽片3-10枚,横生于能育的末回小羽片的上缘;囊群盖长形、长肾形成圆肾形,上缘平直,淡黄绿色,老时棕色,膜质,全缘,宿存。孢子周壁具粗颗粒状纹饰,处理后常保存。[1]
  [编辑本段]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美洲、欧洲、大洋州及亚洲温暖地区。中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2]
  [编辑本段]生长习性
  原野生于溪边山谷湿石上,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不耐寒,忌阳光直射。喜疏松、肥沃和含石灰质的沙质壤土。 铁线蕨喜疏松透水、肥沃的石灰质土砂壤土,盆栽时培养土可用壤土、腐叶土和河砂等量混合而成。生长期每周施一次液肥,注意经常保持盆土湿润和较高的空气湿度。在气候干燥的季节,可经常在植株周围地面洒水,以提高空气湿度。铁线蕨喜明亮的散射光,忌阳光直射。光线太强,叶片枯黄甚至死亡。它喜温暖又耐寒,生长适温为13-22 ,冬季越冬温度为5 。 铁线蕨以分株繁殖为主。分株宜在春季新芽尚未萌发前结合换盆进行。将长满盆的植株从盆中扣出来,支掉大部分旧培养土,切断其根状茎,分成二至数丛,分别盆栽,可成不新植株。另外,铁线蕨的孢子成熟后散落在温暖湿润环境中自行繁殖生长,待其长到一定时盆栽也可。[3]
  [编辑本段]栽培技术
  栽植
  盆栽时,盆钵可选用淡色的釉盆和瓦盆;盆土必须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通气性,一般用富含腐殖质的泥炭土或腐叶土,再加入约1/3的粗砂和细砂,并放入一些骨粉,且盆底应垫一些碎瓦片或粗砂以利排水,根茎栽植深度为1.5~2.5厘米。春季栽植或翻盆换土。盆栽常用腐殖土或泥炭土,再加少量河沙和基肥混配而成的培养土。每年春季换盒,换盆时勿伤根,避免风吹,保持盆土湿润和较高的空气湿度。待长出新枝后即可正常管理。
  温度与光照
  铁线蕨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生长适宜温度白天21-25℃,夜间12-15℃。冬季应入温室,温度在5℃以上叶片仍能保持鲜绿,但低于5℃时叶片则会出现冻害。喜明亮的散射光,怕太阳直晒。夏季可适当遮荫,长时间强光直射会造成大部分叶片枯黄。在室内应放在光线明亮的地方,即使放置1年也能正常生长。
  浇水与施肥
  铁线蕨喜湿润的环境,生长旺季要充分浇水,除保持盆土湿润外,还要注意有较高的空气湿度,空气干燥时向植株周围洒水。特别是夏季,每天要浇1-2次水,如果缺水,就会引起叶片萎缩。浇水忌盆土时干时湿,易使叶片变黄。每月施2-3次稀薄液肥,施肥时不要沾污叶面,以免引起烂叶,出于铁线蕨的喜钙习性,盆土宜加适量石灰和碎蛋壳,经常施钙质肥料效果则会更好。冬季要减少浇水,停止施肥。
  防汉病虫害
  盆栽铁线蕨,常有叶枯病发生,初期可用波尔多液防治,严重时可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防治。若有介壳虫危害植株,可用40%的氧化乐果1000倍液进行防治。
  [编辑本段]繁殖
  铁线蕨 常用分株或孢子繁殖法: 分株繁殖在室内四季均可,但一般在早春结合换盆进行。将母株从盆中取出,切断其根状茎,使每块均带部分根茎和叶片,然后分别种于小盆中。根茎周围覆混合土,灌水后置于阴湿环境中培养,即可取得新植株。 孢子繁殖的方法是:将作为基质的泥炭和细砂置于烘箱内高温消毒,以杀死病菌和杂草种子。然后,将消毒后的土壤放入播种浅盆中。剪取有成熟孢子的叶片,集中孢子并均匀地撒播于播种浅盆,不需覆土,上面盖以玻璃片,从盆底浸水,保持盆土湿润,并置于20-25℃的半阴环境下,约一个月孢子可萌发为原叶体,待长满盆后便可分植。注意在分植前1~2天要移开播种盆上的玻璃进行透气,以免引起植株腐烂或病虫害发生。此外,在温暖阴湿的环境下极易散布孢子自行繁殖。铁线蕨
  [编辑本段]其他品种
  扇叶铁线蕨:叶片扇形至不整齐的阔卵形,2~3回掌状分枝至鸟足状二叉分枝;中央羽片最大,小羽片有短柄。鞭叶铁线蕨:又称刚毛铁线蕨,叶线状披针形,长约10~25厘米,顶端常延长成鞭状,着地生根。叶剑长方形,一回羽状或二回撕裂,上缘和外缘常深裂成窄的裂片,下缘直而全缘。楔叶铁线蕨:叶宽三角形,2~4回羽状分裂,裂片菱形或长圆形。
  [编辑本段]应用
  铁线蕨喜阴,适应性强,栽培容易,更适合室内常年盆栽观赏。作为小型盆栽喜阴观叶植物,在许多方面优于文竹。小盆栽可置于案头、茶几上;较大盆栽可用以布置背阴房间的窗台、过道或客厅,能够较长期供人欣赏。铁线蕨叶片还是良好的切叶材料及干花材料。
  [编辑本段]药用价值
  多年生常绿草本。根茎黄褐色,密被淡褐色鳞片,鳞片线形或披针形,膜质,脉纹明显,根茎密生淡褐色长毛。叶疏生,叶柄有鳞片,全体无毛,长达70厘米,叶柄细劲,紫黑色有光泽,与叶片约等长,叶鲜绿色,卵形或长方状卵形,1至3回羽状复叶,羽片互生,小叶形态大小不一,多为倒卵形或斜方形,或扇形,基部楔形,顶端几乎截形而中间凹入,或2~5裂,裂片长短不一,具尖齿,叶脉自基部向边缘放射,细而叉形分枝。孢子囊群盖由小叶顶端的叶缘向下面反折而成,每个小叶的孢子囊群多至十余个,通常长方形,横行,折边稍向内,呈弧形,弯曲,褐色,边白色,膜质。 流行性感受冒、感冒、咳嗽、肝炎、痢疾、腰痛、尿道结石、乳痛、痨伤、跌打损伤、烧烫伤、蛇咬伤、疔毒。铁线蕨
  [编辑本段]园艺景观
  在蕨类植物中,铁线蕨是栽培最普及的种类之一。茎叶秀丽多姿,形态优美,株型小巧,极适合小盆栽培和点缀山石盆景。由于黑色的叶柄纤细而有光泽,酷似人发,加上其质感十分柔美,好似少女柔软的头发,因此又被称为“少女的发丝”;其淡绿色薄质叶片搭配着乌黑光亮的叶柄,显得格外优雅漂逸。它喜阴,适应性强,栽培容易,更适合室内常年盆栽观赏。作为小型盆栽喜阴观叶植物,在许多方面优于文竹。小盆栽可置于案头、茶几上;较大盆栽可用以布置背阴房间的窗台、过道或客厅,能够较长期供人欣赏。铁线蕨叶片还是良好的切叶材料及干花材料。[3]
  [编辑本段]养护技术
  铁线蕨性喜温暖阴湿环境,不耐寒,不耐旱,宜酸性土壤。盆栽可常平放在室内具有散射光处,则生长良好。盆土以山地森林土和肥沃园土各半混合配制的培养土为宜。生长季节浇水要充足,每隔2周左右需施1次薄肥,促使其生长繁茂。夏季宜放室外荫棚下养护。叶丛过密时,可将老叶适当修剪,否则叶片易变黄,有碍观瞻。入冬后移入室内放于散射光处,室温保持10℃左右即可安全过冬。 冬季气温低,遭受晚霜或早霜的冻害。铁线蕨性喜温暖而湿润的气候,不耐寒,生长适温为15~24℃,冬季室温若在10℃以上,叶片可保持翠绿,低于5℃即发黑变黄。过于荫蔽,长时间不见阳光。铁线蕨怕暑热,不能在阳光下曝晒,但也不能全部蔽荫,夏季最好放在室外荫棚和大树下,或夜间搬到室外,白天搬回室内。冬季应充分见光。 夏季气候闷热,通风不良。应提高空气湿度,加强通风。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1470.html?wtp=tt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