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件的结构设计:拔模斜度篇(上)

如题所述


在塑料件结构设计中,拔模斜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涉及到模具出模面的精密调整。面对这个关键设计决策,结构工程师和模具工程师之间存在两种不同的视角和策略:


1. 全面负责策略

结构工程师独揽拔模斜度的设计,旨在确保产品质量和减少沟通成本。然而,这种做法需要丰富的经验来确保每一个细节,可能导致工作量增大,影响后期修改和标注,但可以确保满足所有的结构需求。


2. 分工协作策略


另一种方法是让结构工程师只处理关键面,模具工程师负责后续的拔模调整。这样可以节省设计时间,方便后续修改,但可能无法满足所有复杂的结构要求,同时也会增加模具工程师的工作负担。


拔模斜度的选择关乎工艺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在注塑冷却过程中便于取出,降低摩擦力,确保分离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产品外观的完整性。


设计原则与考虑因素

设计时,必须平衡注塑厂商追求的易于脱模与模具制造的复杂性。简单结构的加工成本低,但可能影响设计的精细程度和最终外观。拔模斜度的选择要考虑材料特性(如硬度、收缩率和摩擦系数),以及壁厚、形状和光学性能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高光面,至少需要1°的斜度,以防止刮伤;而对于晒纹面,根据纹路深度调整,一般每0.001mm增加1-1.5°。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具体部件的特性和功能,如直身面、骨位面、内孔拔模等,制定个性化的拔模斜度策略。例如,内孔拔模通常较小,顶针设计的角度在0.5°到1.0°之间,以L/2为基准。


此外,还有更多教程资源可供参考,如Creo软件的基础教程、曲面设计技巧,以及针对手机产品和TWS耳机等特定领域的结构设计指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