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的区别

如题所述

汉字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产物,利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也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作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的人,在使用汉字记录汉语时,往往有种种不同的情况;加之汉字本身具有独自的特点,这就使得我们后人学习研究古代汉语时必然会遇到不少与用字有关的问题。下面简单来介绍一下这些字的区别。

简单来说:

1.通假字:“本有其字”。古人的“错别字”。

比如,古代本有“早”字,但古人偏写成同音字“蚤”。写作,“蚤”通“早”。

2.古今字:“本无其字”。“古字”和“今字”之间有时间的差异。

比如,莫——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有“莫”的时候还没有“暮”。写作,“莫”同“暮”。

3.异体字:一个字的不同写法。

意义用法完全相同,任何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

4.繁简字:同一个字,笔画多的是“繁体字”,笔画少的是“简体字”。

有时候,简化字和繁体字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一、通假字

“通假”,即通用假借。

理解通假字只需要四个字——本有其字。“本有其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表示某种意义本有专用字,但古人却用其他字代替。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者假借字,另一种是写错了。

比如,古代本有“早”字,但古人偏写成同音字“蚤”。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扁鹊传》

通假字的类别

1、同音通假

即声母和韵部完全相同;能——耐(同为泥母之部韵)

“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素问·五常政大论》

本句中“能”,通“耐”。二字古音相同,“能”为通假字,“耐”为本字。

2、音近通假,包括三种情况:

声母相同,韵部相近(又叫双声通假),韵部相同,声母相近(又叫叠韵通假),声母、韵部均相近。

要——约(要:为影母宵韵;约:影母药韵)“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二、古今字

一个字在其初制时,意思单一,但随着社会发展,兼有的义项多起来,一身多用,这时必须创造新字,以分担部分工作。

如:莫——暮“莫”字形为日落草中,初义是傍晚,但后来它又被借用来记写否定副词,这一后起义反而成了“莫”字的常用义,傍晚的初义就不明显了。便新造“暮”来分担义项。

古今字的产生原因:

1.今字是由古字的本义产生的。“莫”本义指日落天晚,“莫”假借用作无定代词,而它的本义另造了一个“暮”字。再比如:止/趾、要/腰、衰/蓑、求/裘、匪/篚、其/箕、匡/筐、然/燃、益/溢、禽/擒等。

2.今字是古字的引申义产生的。比如,“景”本义指日光,引申指明暗形成的影子,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影”字。再比如:弟/悌、解/懈、责/债、竟/境、坐/座、中/仲等。

3.今字是由古字的假借产生的。“辟”,本义指法,假借义用作逃避,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避”字。再比如:辟/僻、辟/嬖等。

三、异体字

异体字其实就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体字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换。

异体字的产生原因:

异体字的形体类别:

四、繁简字

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中,笔画多的叫繁体字,笔画少的叫简体字。繁简字只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繁简字也是异体字。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是繁简并存,不少字都有它的繁体和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简化字是汉字改革时被改变部分笔画的繁体字。(参见《现代汉语》)

繁体字和简化字之间的三种关系:

1.绝大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少数是一对多的关系。

2.有些简化字本来就有。

3.有些简化字本来在词义上是毫不相关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09

简单来说:

1.通假字:“本有其字”。古人的“错别字”。

比如,古代本有“早”字,但古人偏写成同音字“蚤”。写作,“蚤”通“早”。

2.古今字:“本无其字”。“古字”和“今字”之间有时间的差异。

比如,莫——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有“莫”的时候还没有“暮”。写作,“莫”同“暮”。

3.异体字:一个字的不同写法。

意义用法完全相同,任何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

4.繁简字:同一个字,笔画多的是“繁体字”,笔画少的是“简体字”。

有时候,简化字和繁体字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一、通假字

“通假”,即通用假借。

理解通假字只需要四个字——本有其字。“本有其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表示某种意义本有专用字,但古人却用其他字代替。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者假借字,另一种是写错了。

比如,古代本有“早”字,但古人偏写成同音字“蚤”。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扁鹊传》

通假字的类别

1、同音通假

即声母和韵部完全相同;能——耐(同为泥母之部韵)

“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素问·五常政大论》

本句中“能”,通“耐”。二字古音相同,“能”为通假字,“耐”为本字。

2、音近通假,包括三种情况:

声母相同,韵部相近(又叫双声通假),韵部相同,声母相近(又叫叠韵通假),声母、韵部均相近。

要——约(要:为影母宵韵;约:影母药韵)“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二、古今字

一个字在其初制时,意思单一,但随着社会发展,兼有的义项多起来,一身多用,这时必须创造新字,以分担部分工作。

如:莫——暮“莫”字形为日落草中,初义是傍晚,但后来它又被借用来记写否定副词,这一后起义反而成了“莫”字的常用义,傍晚的初义就不明显了。便新造“暮”来分担义项。

古今字的产生原因:

1.今字是由古字的本义产生的。“莫”本义指日落天晚,“莫”假借用作无定代词,而它的本义另造了一个“暮”字。再比如:止/趾、要/腰、衰/蓑、求/裘、匪/篚、其/箕、匡/筐、然/燃、益/溢、禽/擒等。

2.今字是古字的引申义产生的。比如,“景”本义指日光,引申指明暗形成的影子,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影”字。再比如:弟/悌、解/懈、责/债、竟/境、坐/座、中/仲等。

3.今字是由古字的假借产生的。“辟”,本义指法,假借义用作逃避,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避”字。再比如:辟/僻、辟/嬖等。

三、异体字

异体字其实就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体字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换。

异体字的产生原因:

异体字的形体类别:

四、繁简字

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中,笔画多的叫繁体字,笔画少的叫简体字。繁简字只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繁简字也是异体字。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是繁简并存,不少字都有它的繁体和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简化字是汉字改革时被改变部分笔画的繁体字。(参见《现代汉语》)

繁体字和简化字之间的三种关系:

1.绝大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少数是一对多的关系。

2.有些简化字本来就有。

3.有些简化字本来在词义上是毫不相关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