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底洋村有什么历史渊源?出现过哪些文化名人?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底洋村有什么历史渊源?出现过哪些文化名人?

  丽水历史人物
  <<二十五史>>中处州人物列传的有42人。其中,唐代有叶法善;宋代有龚原、管师仁、叶涛、鲍由、何澹、何执中、季陵、梁汝嘉、吴安国、祝公明、姜绶、龚楫、汤思退、王信、胡纮、姜特立、项安世;元代有郑滁孙、郑陶孙、周权、陈绎真、郑元佑、黄许、张进九、祝大昌;明代有周汉卿、胡深、刘基、刘琏、刘璟、叶琛、章溢、祝昆、王景、叶希贤、李棠、叶钜、周南、潘辰、卢镗;清代有端木国瑚。
  清<<(乾隆) 浙江通志>>中处州人物列传的有458人,其中名臣17人,忠臣39人,循吏40人,武功25人,儒林35人,文苑67人,孝友57人,义行59人,介节24人,隐逸21人,方技19人,仙释44人,寓贤11人。
  历代科举中试者: 有进士1126人,其中隋1人,唐10人,五代6人,宋代948人,元代18人,明代130人,清代13人;武进士10人,其中明代9人,清代136人,其中元代36人,明代370人,清代54人;武举人145人,其中明代9人,清代136人。
  1990年止,有革命烈士1256人,其中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2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156人,抗日战争时期牺牲95人,解放战争时期牺牲251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牺牲752人,其中抗美援朝牺牲296人。
  本志人物传100人,其中唐代2人,五代1人,宋代20人,元代3人,明代12人,清代5人,民国时期3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25人。按卒年顺序排列。

  浙江省丽水市主要历史名人

  陈言字无择,号鹤溪,浙江青田人(见《浙江通志》);或作福建莆田人(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恐非。幼年敏悟超人,及长学医,精于内科,治病很有应效;对不可救药者,也讲清楚。南宋绍兴三十一年辛已(1161年)为表弟叶桷(字柏材)泄集药方六卷,前讲阴阳病证,次述所因学说:又集注《脉经》,分类81门,列方若干道,题为《依源指治》(见《中国医籍考》已散佚)。叶桷在皇帝出行驻地接到此书,想托人刊行,不久去世,作罢。(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序》)

  医事之要,不外三因;辨因初步,在于脉息。陈言便举《脉经》说:“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大抵人迎外因,气口候内因,而不应人迎,气口者都是“不内外因”。倘若辨识三因,诊病就得底蕴。因而他编集应用诸方,分180门,方1500余道,题为《三因极一病源论粹》(此书《书录解题》作《三因极一方》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三因病源方》,《四库全书》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十八卷,今简称《三因方》)。知晋、汉所集不识时宜,或诠次溷淆,或附会杂糅;古文简脱,章旨不明;俗书无经,性理乘误;庸辈亡用,无验有伤;不削繁芜,罔知枢要。乃辨论前人所不了义,庶几开古贤之蹊径,为进学之 ,使夫见月忘指可也。”其门徒王硕,字德肤,浙江永嘉人,编著《易简方》和《三论》印行于世。近人吴锡璜氏,钻研陈氏之《三因方》,中西互勘,逐条梳理,著成《评注陈无择三因方》,推陈出新,颇有发挥。
  吕复《医门群经辨论》说:“陈无择医,如老吏断案,深于鞫谳,未免移情就法,自当其任则有余,使之代治则繁剧。”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十八卷。是书分别三因,归于一治。其说出于《金匮要略》。三因者:一曰内因,为七情,发自脏腑,形于肢体;一曰外因,为六淫,起于经络,舍于脏腑;一曰不内外因,为饮食饥饱、叫呼伤气以及虎狼毒虫、金疮压溺之类。每类有论有方,文字典雅而理致简核,非他家俚鄙冗杂之比。苏轼传《圣散子方》、叶梦得《避暑录话》,极论其谬而不能明其所以然。言亦指其通治伤寒诸证之非,而独谓其方为寒疫所不废,可谓持平。《吴澄集》有《易简归一序》,称近代医方惟陈无择议论最有根柢,而其药多不验。严子礼剽取其论,而附以平日所用经验之药,则兼美矣。是严氏《济生方》源出于此书也。《宋志》著录六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同。此书分为十八卷,盖何钜所分。第二卷中《太医习业》一条,有《五经》、《二十一史》之语,非南宋人所应见。然证以诸家所引,实为原书。其词气亦非近人所及。疑明代传录此书者不学无术,但闻有《廿一史》之说,遂妄改古书,不及核其时代也。”

  陈言《三因方论》,分病因为三类,是我国病因学专著,言有根柢,理致简核。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南田武阳村于1948年被划入新析置的文成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基自幼聪颖,据说“读书能七行俱下。”14岁赴括城(今丽水)入处州路郡庠读书,“从师受《春秋》经,人未见其执经诵读,而默识无遗。习举业为文有奇气,决疑义皆出人意表。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无顺帝元统元年(1333)中进士。至元二年(1336),赴江西任瑞州高安县丞。在高安任上,“小民咸慈父戴之,而豪右数欲陷焉”。后来被江西行省辟为职官掾史,“以谠直闻”。不久,辞职归里。居家力学多年,又曾游学江东三年,学问有了长足进步。但仕途坎坷,一直沉于下僚。至正八年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不到一年便因“建言监察御史失职事,为台宪所沮”,又一次辞职,寓居杭州。至正十二年,被江浙行省任为浙东元帅府都事,次年改 任行省都事,在温、台一带参与戎事,也只一年多,因建议招捕方国珍,上官“以为伤朝廷好生之仁,且擅作威福”,受免职羁管绍兴的处分。至正十六年,复行省都事职,后改任行枢密院经历,在处州谋括“寇”有功,一度升任行省郎中(从五品),可是不久执政者抑其军功,仍以从七品格改授处州路总管府判,且“不与戎事”(即夺去兵权),刘基乃“愤而弃官”,居家著书。

  至正二十六年(1306),是年刘基50岁,应朱元璋聘,与宋濓、章溢、叶琛赴金陵。刘基向朱元璋呈时务十八策,受到朱元璋礼遇。朱元璋特地为“四先生”建造礼贤馆。从此,刘基参与军机,成了朱元璋开创明王朝的主要谋士。首先,他为朱元璋制订“征讨大计”。并提出先灭陈友谅,后取张士诚的战略,为朱元璋所采纳。朱元璋灭陈、张后继而“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至正二十六年(1366),刘基以太史令身份受命卜地拓建建康城。第二年(吴元年,1367),吴置御史台,以刘基为御史中丞。刘基奏请立法定制,与李善长、杨宪、傅璇、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十一月,刘基上《戊中大统历》。十二月,《律令》成,这是《大明律》的雏形。洪武元年(1368)刘基奏立《军卫法》,确立卫所制。是年四月朱元璋赴汴梁,刘基与李善长留守京师,“基谓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纪纲令御史纠劾无所避,宿卫宦侍有过者,皆启皇太子置之法,人惮其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抵罪”,虽丞相李善长说情,仍被奏斩。次年十月,朱元璋与刘基讨论丞相人选。刘基直抒已见,因之得罪了汪广洋、胡惟庸。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刘基进封开国诩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诚意伯。次年正月,朱元璋并未听从刘基话,罢了李善长相职,并以汪广洋为右丞相胡惟庸为中书左丞。这两人对刘基都是耿耿于怀的。刘基本来就有激流勇退之意,此时更觉处境不好,得到朱元璋允许,当年便告老回乡,从此归隐韬迹。

  洪武六年(1373)正月,中书省右丞相汪广洋因为无所建树,被贬黜为广东省参政,由左丞胡惟庸主持中书省事务。至此胡惟庸大权在握,终于想出了报复刘基的办法。洪武五年,刘基出于对国事的关注,命长子琏进京奏请在青田县边远地区谈洋(今在文成县朱阳乡)设立巡检司以维持地方治安。洪武六年,另一个叫茗洋(在今文成县东头乡)的地方发生逃军周广三等人的反叛事件。胡惟庸故意将谈洋与茗洋混为一谈,指使刑部尚书吴云,诱引处州府与青田留用的元朝旧吏,构陷刘基,说刘基看中了谈洋有“王气”,想占为墓地,当地百姓不肯,便提出设巡检司的办法驱赶当地住户,因而激起百姓作乱。接着,胡惟庸请朱元璋按叛逆罪处置刘基,并逮捕刘琏下狱。朱元疑信参半,只因“王气”两字确实犯了他的忌,所以虽未明文加罪刘基,未逮捕刘琏,却移文切责刘基,并下旨夺了他的俸禄。刘基内心惧怕,于当年七月亲自入朝见朱元璋,不敢辨白,只是引咎自责。为了消除朱元璋怀疑,便留在京城,不敢要求回家。从此,刘基在南京孤苦伶什地度着风烛残年,身体日益衰朽。

  洪武八年(1375),刘基在京病重,“三月上知公且不起,御制文遣使送之归。”归家后与亲人团聚了一个多月,于四月十六日辞世。享年65岁。

  刘基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收有赋、骚、诗、词1600余首,各种文体文章230余篇。四明杨守陈《重锓诚意伯文集序》谓:“汉以降,佐命元勋多崛起草莽甲兵间,谙文墨者殊鲜,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沈德潜在《明诗别裁》中说:“元代诗都尚辞华,文成独标高格,时欲追韩杜,故超然独胜,允为一代之冠。”《明史》本传说他“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章乃器(1897-1977),浙江青田人,救国会“七君子”之一,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特立独行的爱国民主先驱。

  他通过刻苦自学,由一名练习生成长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银行家,但为了抗日救亡,不但毁家纾难,还放弃了银行的职位和高薪。曾创建中国近代史上两个著名的民主政党——救国会和民主建国会。但为了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又先后离开这两个政党。曾受到毛泽东的礼遇,历任政府要职。在1957年的政治风浪中,因言而废其人,又因人而废其言。但他不改初衷,赍志以殁。章乃器少年时曾投笔从戎,参加辛亥革命,后长期服务于银行界、工商界,是中国知识分子中先知先觉型的代表人物。

  30年代章乃器任浙江实业银行副经理时,创立国内首家中国人办的信用调查机构——中国征信所。他主张实现国家币制的统一,创议以“信用扩张”代替通货膨胀,加快资本流通,建立现代化的资金市场和证券市场。1935年与宋庆龄、沈钧儒等组织救国会,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因此被捕入狱,成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但因反对损害中华民族权益的《日苏中立条约》,于1939年退出救国会。

  40年代章乃器创办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张建立“立体工业经济体系”, 避免平面发展和重复建设,合理利用外资,倡议财产实名制和西部开发。1945年与黄炎培、胡厥文等发起民主建国会,主张民主和平,反对一党专政和内战。1948年底应毛泽东之邀,舍弃香港的企业秘密北上,参与筹备新政协。

  1949年以后,章乃器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52年出任国家首任粮食部长。作为一位杰出的理财家,他参与制定粮食统购统销的重大政策,首创粮票制度,基本解决了六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他提出粮食的科学加工、储运等管理目标,确立了经济核算制。半个世纪来的中国粮政史上,只有50年代有利润赢余。

  1957年,章乃器通过独立思考,对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新时期的阶级关系及个人崇拜等问题提出意见,遭到批判和罢职,但他坚持自己的政治见解,拒绝在“右派”结论上签字,最终于1963年被开除出民主建国会和全国政协。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章乃器受到残酷迫害,晚年在逆境中仍时时以国家民族为念。1977年5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1980年“右派”错案平反。遗著有:《章乃器论文选》、《中国货币金融问题》、《激流集》、《出狱前后》、《论中国经济的改造》、《章乃器文集》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11
你好,我老家是底洋村徐氏家族的,我从小对这里有深刻的地理认识和文化认同感。底洋村地处浙江景宁东北部,和青田、丽水、文成都很近,因此这里的方言和景宁话很不象,而是靠近青田北山腔。底洋也叫底岸,洋的意思就是一片开阔的地带,这里是难得的盆地,估计是以前九龙火山地质运动形成。这一带以底岸为中心总共有三个村,最外面的叫外洋,最里面的叫翁坑,行政总称为岭里村;目前总人口1000左右,堪称景宁的一个大村了。其中底岸的人主要是姓徐,人口最多村最大,徐姓祖宗大约是最先到岭里的,从附近的丽水方向的大沅村过来(听我爷爷说的,大沅的人也姓徐,那边的森林现在也大都是我们村几家徐姓人家把持着,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大约是在宋代以前就有底岸村了,后来大顺、新四的徐姓全部是从底岸出去的。底洋村历史上有很多富豪,村里目前还保留着4栋古代豪宅,这些人现在都已经灰飞烟灭,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其中有一户豪宅的主人,他房子的石材来自温州,多为青石,木头也都是雕梁画栋,据说他是和温州人做生意的,资产遍布丽水碧湖平原,可惜后代都是败类,这几年房屋上的艺术雕刻被村里人给偷了不少,前几年我每年都会去看下,这几年去看都没了额。这家主人的坟墓规模也很大,但是没造好,只留下一个开石的石场,很大。底洋有良田1000多亩,水道良好,森林5000亩,大学生10多位,本科生3位。
第2个回答  2012-03-26
你是底洋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