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系统如何进一步促进就业

如题所述

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

就业是重大经济、社会、政治问题,影响就业的因素又是诸多的、错综复杂的,促进就业以至达到充分就业,是政府的一项工作目标。因此,应当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来把握就业问题,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协调如下内容:经济增长速度的确定、产业政策与投资规模方向的制定、经济结构的调整、外贸体制、教育培训规划、最低工资的确定、失业保险等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险水平的确定、人口规模与外来劳动力规模的确定和控制等。
体制设计--建立劳动就业委员会政府直接管理就业
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立足点,应当是将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形成一个有机的就业促进系统,避免各项行动的相互掣肘或相互抵消影响就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应当进一步强化就业工作的管理力度。鉴于就业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和我国就业问题的特殊性,笔者建议,要把“一把手工程”制度化,在政府中设立“劳动就业委员会”作为决策和协调机构,并且设立各有关委局参加的“劳动就业办公室”作为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各级政府“一把手”担任“一委一办”责任人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劳动就业工作的战略地位,也有利于提高就业问题的实效。
按照这种体系,劳动就业委员会的任务,一是贯彻政府的就业政策,协调就业工作与本部门工作的关系,解决具体的政策落实和管理问题;二是开展有关的就业服务、投资和建设项目、劳动力培训等,在本部门职责范围内解决问题;三是与政府各有关部门进行日常工作的协调,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四是对就业政策以及本部门的相关政策提出导向性的意见,供“一委一办”决策参考。在这种格局下,劳动和社会保障、计划、经贸、教育、人事、工商行政管理等各个部门成为系统化管理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使就业方面的工作范围与职权得到了明确和加强,部门间能够较好地合作与协调。
基本目标--培植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
1.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应当指出,经济发展具有速度、质量两个方面。
首先,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践,当经济增长速度达到4%-5%时,才能有效地进行就业机会的创造;在此基础上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就业机会的创造能力也相应增长。因此,保持一个较大的经济建设规模,不仅对于刺激就业机会是有益的,而且对于容纳本地区的劳动力供给也是必须的。
进一步,还应当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对经济规模有着双重作用,既能够促进新的建设规模良性发展,又有利于阻止经济规模的过度膨胀。保证经济发展质量,在一定意义上是指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倾向,也表现为尽量去除经济“泡沫”,以实现较高的资本收益率和增长的有效性。只有经济规模符合发展质量要求的时候,才可能减小国民经济波动幅度,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使经济波动对劳动者的损害最小。
2.培植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
在经济稳定发展的格局下,还要注意培植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有利于适应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不仅可以推动旧经济结构向富有朝气的新经济转变,而且可以减少由市场调整带来的经济波动和失业问题。
(1)经济增长点选择的原则是:第一,带头行业和龙头产品,这对其它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有带动作用;第二,能够在产业群中发挥较大的关联效应、促进结构升级的行业;第三,适应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动趋势、产品的生命周期长、产业的生存期长的行业;第四,追加的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较少、且资金回收期较短的行业;第五,有利于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形成,从而促进经济繁荣的行业;第六,符合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不会在中短期被淘汰的行业。
(2)就业增长点选择的原则是:第一,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产品或服务的劳动力素质附加价值较多、吸收劳动力数量多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第二,市场需求较大、且在相当长时期不被淘汰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第三,就业乘数较大的行业;第四,符合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动趋势、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第五,社会声望较高、人们愿意从事、社会又有相当需求的职业。
我国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要依据各地的产业基础、市场开拓能力和其他优势,并参照国际经济与就业发展趋势来选择。总的来看,我国的经济增长点与就业增长点方向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有着“一高一低”的特点。具体来看,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有:信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新材料产业、金融保险产业、房地产业、教育事业、旅游业、文化出版业、医疗保健业、社会服务业、家庭生活服务业,等等。
重点方向--发掘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
从总体上看,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尚具有比较大的空间和发展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这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相当宽广的前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随着我国城市化、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劳动力流动的加大,大大拓展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
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是:
1.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从目前的角度看,在第三产业中有一定需求的主要是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卫生保健业、商业餐饮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其中社区服务业需求量巨大,是我国目前寻求就业出路、特别是下岗职工再就业出路的重点,在这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应当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消费成熟化的到来,对于社会服务事业将产生巨大的需求,这为就业岗位的开拓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2.与科技进步相关和知识含量高的行业。第三产业是一个层次众多、门类庞大的领域,要特别考虑和重视其中有前途的、与科技进步相关的、知识含量高的行业。这主要有信息产业及相关的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咨询业等。
3.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等。
4.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文化产业、旅游业、娱乐业、休闲业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产业一般都会有长足的发展,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尤其应当注意的是,旅游业有较高的就业乘数,有着相当大的吸纳就业的潜力;我国又是世界上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有着庞大的就业市场前景;近期我国实行新的公共休假日,已经对旅游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强化监控--完善政府的各项就业管理工作
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的角度,总结就业工作的经验,研究和制定有关的立法、政策规定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就业管理、完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是要抓好强化再就业工程的工作力度、完善外来劳动力就业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的监控。
要注意解决就业管理中的政策冲突和漏洞,进一步塑造劳动市场机制,解决好社会就业方面的各种新问题。为了促进就业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各地政府制定了大量优惠政策,应当强调的是,要注意各部门政策的协调,形成政策措施体系,从而产生促进社会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强大合力。
在完善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方面,我们应当解决以下问题:变公立职业介绍所“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为政府财政拨款制,实行公立职业介绍机构免费就业服务制度;解决好劳动、人事部门分割带来的管理资源浪费和政策冲突问题,形成公立职业介绍中心、公立人才交流中心合作的局面;实现职业介绍机构网络化,形成分层次的高效就业服务体系;提高职业介绍工作人员的专业工作水平,提高服务效率,促进职业介绍工作的现代化;加强立法与监督,打击非法职业介绍活动,保障下岗职工和各类求职者的合法权益。
拓宽渠道--进一步促进外商投资与扩大外贸出口
吸引外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外国资本的流入,不仅能够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而且能够促使经济活力的增强、收入水平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也可能扩散到其它企业,这些都会带来我国就业的扩大。政府为此需作出以下努力:
1.加大公共设施投资,改善基础设施状况。特别是要搞好道路交通、电信、治理污染等方面,创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
2.努力提高政府办事效能。要注意加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加强执法与依法行政的力度,加强对公务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培训,从多方面保证政府办事效能的提高。
3.进一步健全外商在华投资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度。在健全外资管理法规方面,既要保证外商投资有较高收益而提高投资积极性,又要保障中国雇员的合法权益与尊严,这就需要对外资管理法规、制度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
4.进一步加强与外国政府、金融界、工商界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加强沟通与合作,促进引进外资,扩大产品的对外出口,从而达到增加就业岗位需求的目的。
5.尤其要研究加入WTO之后,给我国的各个产业、行业、职业带来的新变化,抓住机遇增加就业岗位。
您好中公教育青岛分校为您解答:
【标准表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十二五”时期,新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平均每年为1500万以上,加上每年结转的近1000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将保持在2500万以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与此同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十分突出,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现象将并存。上述复杂情况的存在,决定了我们促就业的任务更加繁重。
另外从经济发展看,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已经减弱,促进国内消费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途径。而促进消费的根本出路,就是促进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
中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是要将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以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证。
中国的失业问题表现出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由于户籍制度的关系,城乡失业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在城镇,由于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而且大多数城镇实行偏向本地城镇人口的就业政策,结果使得大量的农村流动人口并未被纳入登记调查范围之内,使得流动人口的隐蔽性失业问题一直未能得到真正的重视。
二是青年人失业现象突出。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目前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只有70%左右,也即30%近200万的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三是就业质量低下。岗位不稳定、跳槽频繁、工资低、工作环境差,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始终处在一种脆弱的状态。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劳资冲突、农民工用工难、大学生就业难等,几乎都与此相关。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就每一个劳动者来讲,他们依靠就业取得经济收入,并在以此维持个人和家庭生存的同时,实现发展的权利。当前,做好就业工作必须进一步增强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切实支持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切实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确保就业局势稳定。
第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优先就是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优先目标来安排。这就要求要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更加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更加注重将促进就业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二,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创造就业岗位,而岗位的创造则有赖于经济发展。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资源禀赋出发,还是要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开发就业新领域,增加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第三,切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统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各类人群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多渠道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
第四,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要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提高服务能力;加强就业信息系统建设,健全完善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加快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建设,提高就业服务效率;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五,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要进一步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充分利用各种职业培训资源,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岗位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实训技能,强化职业培训规范管理,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深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谢谢,祝您考试成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