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题所述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他们大脑总是充满问题,培养他们怎样去提出问题、怎样去思考问题、面对问题如何去寻找答案,也就是问题意识的培养。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成了我们科学课顺利开展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就是公民是否具有创新、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一,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研究问题的意识。科学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意识和习惯,这样才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小学生好动、好玩的天性占主导地位,不爱听老师枯燥的说教,如果单纯地对学生说“观察如何如何的重要、如何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能巧妙设置一些观察小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领悟出观察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发展终身受益。如教学《空气中有什么》,上课时教师点燃蜡烛,并用空杯子倒扣使它慢慢地熄灭,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一过程,并思考:对刚才的现象有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蜡烛为什么会熄灭?蜡烛为什么是慢慢熄灭,而不是一下子熄灭?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有办法使蜡烛不熄灭吗?此刻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了,他们七嘴八舌,很想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又产生了:水为什么会上升?燃烧用去了多少气体?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了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又如教学《观察鱼》时,先让学生观察一条鱼,并把它画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画得像,促使每个小组都尽可能地对鱼进行仔细的观察。接着又给学生一条鱼,寻找两条鱼的不同,把学生的观察引向更细微处,并思考你想研究鱼的哪些问题,这时学生脑海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鱼喜欢吃什么?鱼是怎么呼吸的?鱼能听见声音吗?鱼的嘴一张一合在干什么?等等。这样仔细观察的意识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田,再鼓励他们多留心周围的世界,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很多科学问题自然就萦绕在学生脑海中。首先要考虑到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典型性。如教学《研究纸》,教师选用白纸、卫生纸、复写纸、牛皮纸等比较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纸,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能够发现很多问题,这些纸的厚薄、软硬、韧性、吸水性等各不相同,从而达到研究纸的目的。其次要考虑到材料的科学性、明显性。如教学《把固体放入水中》,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有:橡皮、螺丝钉、小木块、石子、粉笔、沙子、高锰酸钾、方糖、泥土。学生通过实验并观察现象,很快就能提出:哪些物体沉在水里?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里就化了?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里就变色了?等等。给学生提供有结构性的、丰富的材料进行实验,学生会看到很多有趣的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在提问中得出知识,在相互争论中体会探究的兴趣。最后动员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这样既能增加学生观察、实验的机会,刺激学生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又能补充学校教具的不足,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一举多得。如教学《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提取植物体内的水”实验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准备西红柿、橘子、梨、黄瓜、苹果等物体,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很自然想到:这些物体中真的含有水吗?哪些物体含有的水分多?哪些物体含有的水分少?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提取它们体内内的水?学生在准备材料时,脑海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培养。第三,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充分投入的学习活动中才得到体现。在上课的起始阶段,教师用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对于他们主动去发现和研究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客观现象也许就是学生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土壤里有什么》,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有的学生在家种植过植物,有的学生知道蚂蚁和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还有的可能对土壤的外部特征有一些了解。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土壤的知识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问题?这时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土壤里有什么?土壤为什么能长植物?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土壤里有哪些肥料?土壤中颗粒大小、颜色等问题。在提问中学生意识到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自然对土壤产生了兴趣,从而热爱土壤、自主观察、研究土壤里有什么。我们的学生因求知而上学,无论他们提出的问题多么浅薄或者荒谬,都是正常现象。我们应善待孩子的提问,保护他们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自由提问,允许学生提出幼稚可笑的问题。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性思维,心灵的自由,才会有心理的自由。因此要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必须具有民主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达到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第四,安排足够的研究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学生在材料研究中发现问题,在观察实验现象中会提出问题,在思考中推测问题,在交流、讨论中争论问题,在设计方案中研究问题,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足够的观察、分析、研究、论证的时间。如果教师急于求成,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得不到发展,研究问题就留于形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成了名存实亡的一句空话。总之,课堂一切活动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21世纪是科技激烈竞争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面对知识陈旧周期日益加快、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新世纪,我们的教育者要革新个人的思想方式与习惯,大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有效地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创造性地应答没有遇到过的挑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学生的问题意识会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0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他们大脑总是充满问题,培养他们怎样去提出问题、怎样去思考问题、面对问题如何去寻找答案,也就是问题意识的培养。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成了我们科学课顺利开展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就是公民是否具有创新、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一,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研究问题的意识。科学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意识和习惯,这样才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小学生好动、好玩的天性占主导地位,不爱听老师枯燥的说教,如果单纯地对学生说“观察如何如何的重要、如何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能巧妙设置一些观察小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领悟出观察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发展终身受益。如教学《空气中有什么》,上课时教师点燃蜡烛,并用空杯子倒扣使它慢慢地熄灭,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一过程,并思考:对刚才的现象有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蜡烛为什么会熄灭?蜡烛为什么是慢慢熄灭,而不是一下子熄灭?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有办法使蜡烛不熄灭吗?此刻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了,他们七嘴八舌,很想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又产生了:水为什么会上升?燃烧用去了多少气体?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了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又如教学《观察鱼》时,先让学生观察一条鱼,并把它画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画得像,促使每个小组都尽可能地对鱼进行仔细的观察。接着又给学生一条鱼,寻找两条鱼的不同,把学生的观察引向更细微处,并思考你想研究鱼的哪些问题,这时学生脑海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鱼喜欢吃什么?鱼是怎么呼吸的?鱼能听见声音吗?鱼的嘴一张一合在干什么?等等。这样仔细观察的意识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田,再鼓励他们多留心周围的世界,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很多科学问题自然就萦绕在学生脑海中。首先要考虑到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典型性。如教学《研究纸》,教师选用白纸、卫生纸、复写纸、牛皮纸等比较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纸,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能够发现很多问题,这些纸的厚薄、软硬、韧性、吸水性等各不相同,从而达到研究纸的目的。其次要考虑到材料的科学性、明显性。如教学《把固体放入水中》,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有:橡皮、螺丝钉、小木块、石子、粉笔、沙子、高锰酸钾、方糖、泥土。学生通过实验并观察现象,很快就能提出:哪些物体沉在水里?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里就化了?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里就变色了?等等。给学生提供有结构性的、丰富的材料进行实验,学生会看到很多有趣的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在提问中得出知识,在相互争论中体会探究的兴趣。最后动员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这样既能增加学生观察、实验的机会,刺激学生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又能补充学校教具的不足,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一举多得。如教学《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提取植物体内的水”实验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准备西红柿、橘子、梨、黄瓜、苹果等物体,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很自然想到:这些物体中真的含有水吗?哪些物体含有的水分多?哪些物体含有的水分少?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提取它们体内内的水?学生在准备材料时,脑海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培养。第三,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充分投入的学习活动中才得到体现。在上课的起始阶段,教师用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对于他们主动去发现和研究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客观现象也许就是学生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土壤里有什么》,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有的学生在家种植过植物,有的学生知道蚂蚁和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还有的可能对土壤的外部特征有一些了解。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土壤的知识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问题?这时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土壤里有什么?土壤为什么能长植物?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土壤里有哪些肥料?土壤中颗粒大小、颜色等问题。在提问中学生意识到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自然对土壤产生了兴趣,从而热爱土壤、自主观察、研究土壤里有什么。我们的学生因求知而上学,无论他们提出的问题多么浅薄或者荒谬,都是正常现象。我们应善待孩子的提问,保护他们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自由提问,允许学生提出幼稚可笑的问题。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性思维,心灵的自由,才会有心理的自由。因此要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必须具有民主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达到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第四,安排足够的研究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学生在材料研究中发现问题,在观察实验现象中会提出问题,在思考中推测问题,在交流、讨论中争论问题,在设计方案中研究问题,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足够的观察、分析、研究、论证的时间。如果教师急于求成,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得不到发展,研究问题就留于形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成了名存实亡的一句空话。总之,课堂一切活动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21世纪是科技激烈竞争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面对知识陈旧周期日益加快、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新世纪,我们的教育者要革新个人的思想方式与习惯,大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有效地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创造性地应答没有遇到过的挑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学生的问题意识会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