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买房后,发现自己总是患得患失呢?

先说买房:
我跟老婆都是工薪阶层,在4线小县城上班。家庭条件一般。我还有个弟弟,都需要买房。婚前急着买房,但自己积蓄不多,听从父母安排买了套小产权房,面积140平,便宜,才几百元一平。无房产证国土证。然后自己跑市场买材料,所有装修的东西都是自己花很多心思买的(装修花了16万),装修后结婚,然后住了大概半年。就不喜欢房子了。一是觉得没有面子,同学朋友都是买的电梯房,我的房子无名无姓,总觉得低人一等。(自己性格就是个自卑,胆小的人)二是环境不好。房子前后都挨得特别近,没有阳光,没有绿化,周围人杂吵闹。然后看上了附近一个小区,狠下心卖了小产权房。卖了29万。(成本:自己房子10万,装修15万)。按过去算,自己没有亏本。按现在行情算,其实亏了。但是当时急着出手,因为小区的房子即将开盘,有折扣。加上由于是小产权房,没有任何证件,生怕卖不了高价。 卖了后,买的小区房子,面积是116平。比以前的小,单价是3400元一平。总是是以前房子的2倍了。首付的钱够了,但接下来每个月要月供了。 有时确实生活品质有所下降,想买的东西舍不得买了。老婆有时也有怨言,其实她一开始就不不同意我卖掉,小产权房住也可以了,那样无债一身轻。我也想过,也自责过。但是都是自己虚荣心太重,太爱面子,为了自己以后说话能抬起头,才做出的决定。。。
可问题又来了,现在买了116平的新房子,可是听到同学,亲戚买的房子都是130,140平的时候,心理又不平衡了。觉得自己当初买小了一点,再多花几万又可以买大一点,户型会好一点。(现在的户型有一点不好:主卧,次卧是对开。但是书房在电视背景墙后面,书房没有挨着卧室。)
我知道自己这种患得患失,不知足的心理不好。但是总是难以克服。
再说车子: 买的是轿车,也花了10几万。但是买车前特别爱车,特别冲到,只图好看。然后有了小孩,才发现自己应该买个SUV,空间大一点的,然后去乡下路况不好的时候,底盘高一点就好了。
而且现在虽然说我有房有车,可是我在交际方面还是一点自信都没有,总觉得自己没有多少积蓄了,没有面子。买衣服,如果那个衣服比较贵,我又试穿了几次,但是最后没有舍得买,又特别不好意思,生怕别人以为自己买不起的感觉。。
这是一种心结了,不知道怎么打开???

第1个回答  2014-02-26
人是给自己活呢,又不是给别人活。LZ这种活法即使自己是李嘉诚,也会觉得在比尔盖茨面前没有面子的,何必跟自己这么过不去。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生最重要的不就是要开心么。你现在这种情况,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家人在一起,身体健康,就是最幸福的啊。那些有钱人,他们的痛苦你不了解,等你了解了,说不定就不再羡慕了。你现在养得起车,还得起房贷,还这么患得患失的纯粹就是没事闲的自己作。等哪天吃不上饭,烧不起油了也就不会想这么多了。贪婪是种病啊,LZ还是看开一些吧,物质只是辅助,精神充实才会幸福。不如看看《拆掉思维里的墙》,曾经开导过我的一本书。
第2个回答  2014-02-25
人比人逼死人,没必要活在别人的世界,否则你会很累。
没事的时候看看书,建议《易经》
不是让你封建迷信,只是觉得你会在书中找到答案
第3个回答  2014-02-27
文字多,请耐心看

钱能买来幸福吗?
导语:钱能买来幸福吗?大部分关于收入水平和幸福感的研究,都得到了一个相同的结论:金钱确实可以促进幸福感,但是边际效益递减。换句话说,有钱确实比没钱幸福,但没有“那么”幸福。
作者:百度知道网友 沉默的马大爷(心理学博士生)
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钱能买来幸福吗?
大部分关于收入水平和幸福感的研究,都得到了一个相同的结论:金钱确实可以促进幸福感,但是边际效益递减。换句话说,有钱确实比没钱幸福,但没有“那么”幸福。
例如,经济学家阿古斯和心理学家卡尼曼分析了45万美国人的调查数据,发现当年收入超过 75000美元之后,快乐程度就不会再增加了。更极端的例子是,许多彩票大奖得主过得并不幸福,甚至毁掉了自己的生活。
在国家水平上也是如此。尽管GDP和国民幸福感有强烈的正相关,但在高GDP国家之间,这种关系却不明显。此外,在过去几十年里,尽管美国、中国、日本等国的绝对物质水平上涨了许多倍,幸福感水平却基本没有变化,甚至还有下降的情况。
为什么金钱不会让我们“那么”幸福?至少有两种心理机制可能在起作用。第一个是刺激适应。反复接受某种水平的刺激,我们就会逐渐习惯这种水平,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产生相似的心理感受。因此,当绝对的物质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时,它们很快就会变成生活中理所应当的一部分,不再给我们新的刺激。这就好比生活条件差的时候,过年才吃顿肉,自然觉得珍贵,而现在生活好了,大鱼大肉就早已习以为常,甚至可能变成了一种折磨。
另一个机制是社会比较。人类似乎天生就喜欢将自己与别人相比;看到别人过得不如自己,我们就会心头窃喜;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强,我们就会羡慕嫉妒恨。问题在于,有研究表明,我们更喜欢做向上比较,而非向下比较。收入水平提高之后,我们不会再回头看过去的贫困生活,而是会把目光锁定在那些收入比我们更高的人身上。过度沉溺在向下比较中的人,我们甚至会嘲笑他们的“阿Q精神”。
不过,金钱到底能买来多少幸福,也取决于你怎样花钱。如果找到了正确的花钱方式,你确实有可能享受更多的幸福,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邓恩等人基于近年来的研究,总结了用钱购买幸福的八条建议:
(1)购买体验,而非物件:花钱购买一段体验,比如旅游、演唱会,与花钱购买具体的物件,比如奢侈品、电子产品相比,带来的幸福感更强烈,也更持久。这是因为,美好的体验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更不容易被量化比较,并且通常包含着更多的社交成分,
(2)为别人花钱,而非自己: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能够强化社会关系的事物,通常也会促进我们的幸福感,花钱也不例外。许多研究表明,为别人花钱(比如送礼或慈善捐款)会让我们更幸福,甚至比花钱给自己买东西还要幸福。
(3)及时行乐,而非积少成多:因为刺激适应的影响,即使是那些你梦寐以求的、省吃简用攒钱买下的“大”东西(比如名牌跑车或新电脑),一段时间以后也会不可避免地失去光彩。既然如此,倒不如及时行乐,经常把钱花在那些给你带来快乐的“小”东西上。
(4)少买点保险:我们不但会适应好事情,也会适应坏事情,而我们通常会低估自己在面对负面事件时的坚强程度。因此,为将来的负面事件买保险,比如买电脑时花额外的钱延长保修期,可能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即使负面事件真的成为了现实,对我们幸福感的影响也没那么大。
(5)现在付钱,将来享受:“现在享受,将来付账”的消费模式已经非常流行,但它可能会剥夺等待的乐趣。如果你花了钱,但不能立刻享受到消费成果,那么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期望能够提供给你“免费”的幸福感,而且甚至可能超过了实际的享受。
(6)考虑周全:我们想花钱购买某样东西时,通常会关注于那些吸引我们的属性,却忽视掉其它重要的细节,从而高估它们带来的幸福感。此外,一件东西只会影响到生活的一小部分,因此生活的总体改善,通常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大。
(7)不要沉溺于产品比较:许多人买东西喜欢在不同产品间反复比较。但是,过分地沉溺在这种比较中,可能会让注意力从那些最重要的属性上,“稀释”到那些不重要的属性上。此外,比较时的想象,和实际使用情况之间,也经常有差别。
(8)随大流:现代社会也许强调“不走寻常路”,但在大部分情况下,随大流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研究表明,一个人是否享受一样东西,最好的预测源正是其他人是否享受这样东西。因此,购物网站上的用户评分通常是最有参考价值的。此外,别人的反馈也能提供一些我们自己忽略掉的信息。

祝你幸福。如果有帮助,请鼓励下我。

个人体会
我早已买了房,公积金还贷毫无无压力,09年买的,10年才流行看《蜗居》吧。没结婚,没女朋友。快乐屌丝一个。20万内非豪华品牌的A级车,分分钟就可以买下。上班有班车接送,出门打车。高峰期不便。

买车 我还是想买20万以上的,20多万就令我非常纠结了。心仪crosstour,GLI这种比较有个性点的。suv有点嗤之以鼻,但喜欢全景天窗。做为国企工薪阶层,活得是否关键是你的观念,和对自己的要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