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乡随州山或水有什么美丽的传说

如题所述

说到随州的山,最有名的就是烈山,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北郊厉山镇九龙山南麓,是华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的诞生地。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现在,历朝历史学家、历史文献都作了肯定的记载,炎帝神农诞生于“湖北随州厉山”即炎帝神农故里烈山。如:春秋《礼记·祭法二十三》:“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春秋《国语·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三国时韦昭注: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记·祭法)以烈山为厉山也。《春秋左传注》第四册:“有烈山氏山之子曰柱为稷(沈韩补注云:“(祭法)云:‘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注:‘厉山氏,炎帝也,起於厉山,或曰有烈山氏’。农即柱,厉山在今湖北随县北四十里)自夏以上祀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古神农洞位于九龙山腰。为明朝万历年间随州知州杨存愚立;神农宫为三进四层宫殿式建筑,集中华五千年文化精粹于一宫。相传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具,教人使用;培育五谷,助民众温饱。后来,他与黄帝联合打败蚩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中华民族因而又称炎黄子孙。正当黄帝氏部落如东方旭日时,炎帝部落却走向衰落。从石年到榆罔,炎帝神农之世并非风平浪静,如在炎帝魁之时就发生夙沙氏杀其谏臣箕文的事件。而像共工和祝融、榆罔和蚩尤、蚩尤和黄帝之战,都发生于炎帝神农之世,它们涉及了炎帝族的衰败过程。
祝融和共工之争。本来,祝融和共工是父子关系,所谓“祝融生共工”是也但是为了争夺帝位,祝融火攻,共工水战,打得天陷地崩。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说:诸侯有共工氏,任智以刑强,霸而不王,以水桑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在这一仗里,祝融是统治神,任智以刑强的共工是反抗神。共工虽然没有获胜,但是他一怒乃头触不周山,使天杜折,地维缺,使得强盛的炎帝族元气大损。
榆罔和蚩尤之争。榆罔是炎帝族的最后一个首领,蚩尤虽然是臣子,但也不简单,是炎帝的后代,非常聪明,发明了戈、殳、戟、酋矛、夷矛。尤作五兵,谓戈、殳、戟、酋矛、夷矛也。(今按:“殳”这种兵器古籍虽多有记载,但在曾侯乙墓开挖之前,并无实物可见,在曾候乙墓里出土了这种兵器,证明古籍所载不虚。)蚩尤不甘为榆罔之臣,就驱赶了榆罔,自封为“炎帝”,所以有人说,蚩尤是冒牌的炎帝。榆罔也不甘失去帝位,于是跑以中原地区,请求黄帝,以征蚩尤。这就有了黄帝与蚩尤之战。据史书和神话记载,黄帝与蚩尤之间的主要战争有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阪泉之战,黄帝三战而后胜;涿鹿之战蚩尤虽然神勇,但最终身首分解为二。蚩尤败了,榆罔之位亦不可复。这了轩辕代炎帝神农之说。内争引起外患,外患导致神农氏族衰亡。

以上所说烈山虽然有名,但只能算小山。随州市真正的山脉是北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桐柏山由于大部分属于河南省,所以下面主要讲--大洪山,而且这里已经作为国家级的风景区专设了管委会,因此随州市的其他小山这里就不用说传说了。
1、大洪山文化古迹
  大洪山主峰虽在随州,但其南麓一部分分属钟祥和京山,这两个地方均开发较早较著,更有显陵、黄仙洞和空山洞、鸳鸯溪拉动游客,而对随州境内的景观人们知之甚少,也就是说大洪山主体部分处在未开发或尚开发的状态。20年前大洪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随州便成立了开发筹备组,制定了初步规划,但是各项工作“滞后”。可以说,在别的地方因开发过度而要大量拆除宾馆建筑的时候,随州的“滞后”是值得庆幸的,保留了尚处原始的大洪山。

  站在“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宝珠峰顶,看到“汉东地阔无双院”的洪山寺正殿早已不存,黄龙池也面目全非,于沧桑中引发更多的是人文思考。是的,一座山的品位或档次还在于它的人文渊薮,也就是文化厚度,从这一点上说,大洪山至少应该列入全国十强。 “夫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梁为大贤。”这是唐代李白所言。大洪山下的厉国故都厉山镇,是炎帝神农氏的出生耕耨之乡,有明代知州所立巨碑可证。《尚书》记载,(舜)“帝初耕于厉山往于田”,舜帝遗迹在随州尚存不少。李白所说的季梁是我国第一个“重民轻神”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故随国城东有“季子祠”。最能反映地域文化成就之灿烂的当然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它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墓葬文物有6件,有20件可称中国之最、世界之最。

  正如登九宫山而思闯王,登大洪山不能不想到绿林起义。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楚人陈胜吴广发动的,第二次农民大起义也是楚人发动的。1000多年前王匡、王凤叔侄在大洪山揭竿而起,建立过更始政权;后来成为东汉开国皇帝的枣阳人刘秀加入了绿林军。元末红巾军领袖之一明玉珍,起兵于大洪山下青林寨,他于1363年在重庆建立大夏国,把四川治理到小康水平,其后裔现在广布于朝鲜半岛。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和捻军王聪儿都在大洪山鏖战过。清末闹太平天国起义,长岗镇庹家人赵邦璧以大洪山为根据地,曾被推为“后宋”皇帝,发行铁币“后宋通宝”。赵邦璧搞得满清政府非常头疼,以至对随州籍生员“暗踏十科”,人才相当长时间无出头之日。因此,大洪山为圣人之乡,也是帝王之乡。大洪山是有魂的,那就是大山孕育的英雄之魂。

  大洪山在历史上颇负盛名,还在于它是佛教丛林。唐代和尚善信(后名慈忍)逢随即止,遇湖即住,于宝历二年到达大洪山,山主张武陵因感谢他为民求雨而捐出山林为他建庙。从此大洪山佛教兴盛,陆续建寺庙26处。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名僧善洪和尚于真宗咸平五年往天竺取经,从天水出发,经过39国,凡13年后回到开封,受到真宗皇帝亲迎。这位被称为“唐玄奘第二”的和尚后来圆寂于大洪山。南宋端平年间金兵南侵,大洪山灵峰寺部分僧人及善信佛足迁往武昌东山,武昌洪山与随州大洪山的渊源即始于此。清道光《大洪山志》如此记载:“江夏洪山旧曰东山山下有宝通寺山半有宝通当为邑之巨观唐宝历时随州大洪山释慈忍祷雨断足宋末随数被兵荆湖制置使孟珙迁其众奉所留佛足至此建寺居之遂沿呼为洪山矣。”

  洪山寺上寺下院,宋代绍圣元年,为照顾山上的年长僧人,便在山下建起保寿禅院。如今该院得到大规模新建,古意全失,仅门口立有五通石碑见证沧桑。其中宋碑三通,分别立于北宋政和三年、靖康二年、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宋代文物在湖北可能绝迹,这几块碑随便放着,根本就不当回事,是否因为大洪山古迹太多?

  无独有偶,离禅院不远的山坡上,竟有一片塔林,有7座佛塔,其中一座五级砖塔,荒芜多时,也无任何保护迹象。细辨那塔上文,有“大明成化龙集丙申岁”字样,正是500多年前汉水改道时期,大洪山这一古塔与汉口的建城之史年岁相当,真乃随州与武汉又一缘份矣。生于汉口的我,不禁向这斜阳中的砖塔深鞠一躬。

  大洪山就是这样的山,它似乎特别适合武汉人来。来朝拜武昌宝通禅寺的祖寺,来朝拜跟汉口同寿的祖先!它要告诉人们,大洪山应有尽有、尽善尽美,不必舍近求远去其他所谓名山。因为大洪山诸水的灌注,即使将来丹江以上“南水北调”之后,汉水仍然会浩荡清澈,那么朝拜大洪山是感恩之旅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登大洪山而小洪山,这里才是我们真正的故园。
2、大洪山慈忍祖师的传说
  如今的洪山寺前,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慈忍禅师”的称呼。在民间为何传成“慈忍祖师”了呢?

  传说,慈忍来到大洪山,为这一方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这一年,大洪山一带遭大旱,稻田大张嘴,秧苗点火就烧,旱庄稼哪还有苗呢!眼看季节要过,田里颗粒无望。俗话说,生意人靠赚,种田人靠收。这样下去,一年的吃喝找谁要!

  山主张武陵,算是这一方的主心骨,他领头组织乡民,抬着活猪活羊,吹吹打打到老龙池去求雨。慈忍在山洞里听到人声喧闹,知道他们是求雨的,急忙上前阻劝,何必兴师动众杀猪宰牲!叫大家放回猪羊,当着众人面,自愿对天许下了“舍身代牲”求雨的大愿,保证三天以后有雨,乡亲们有的信,有的不信,抱着再等三天试试看,各人便牵着各人的猪羊回家了。

  慈忍从马祖那学法时,就学会了呼风唤雨的本领,第二天他在山上住了一座坛台,半夜里他披袍掌剑,站在坛台上,剑舞四方嘴里念念有词,不一会儿乌云滚滚,天刚蒙蒙亮,大雨哗哗一直下了个田满堰慢。没有两天秧苗返青,乡亲们又忙耕旱地,这一年还是获得了丰收。为感谢慈忍的恩德,当年秋天,由张武陵带头捐款,在宝珠峰山顶修了第一座寺院,取名为洪山寺。还收来几个小和尚,慈忍当上洪山寺第一代主持。后来每逢久旱无雨,不需人去请,慈忍主动前往,总是有求必应,次次灵验。消息传到皇宫,每朝皇帝,没有不到洪山寺朝拜的,朝野上下,都把慈忍视为天降神人。

  慈忍活到整整九十岁才死,在他圆寂之前,为了弘扬洪山寺的烟火。一再嘱咐徒弟们,要将他的真身抬到京城去讨封。他在断足崖砍断双足,把话交待完就断气了。徒弟们按照师傅的安排,将真身装进缸里运往京城。一路上慈忍的面色红润,嘴里还不停的呜呜有声,走到武昌,慈忍圆寂的消息传到京城,皇上得知很是悲痛,连连称赞慈忍功德在世,明芳晚年。提到慈忍死后还面不改色时,皇帝说“了不起,简直和祖师差不多!”话音刚落,慈忍真身夜色退音停。自古皇帝的话是金口玉言,说了算数,也就是圣旨。自此人们就将慈忍称为祖师,至今没变,原来慈忍住过的山洞,也改名叫“祖师洞”,他常去玩的山崖,也阿按慈忍的功德,先叫“幽济崖”,后叫“灵济崖”了。
3、小洪山的传说
  传说,洪山寺的弟子遵照慈忍坐化前的嘱咐,将他的真身运往京城讨封。走到武昌,消息就传到京城,皇上大大称赞慈忍跟祖师一样。这无意中的一句话,就等于封慈忍为祖师了。虽说事隔千里,就有那么灵,皇上话一落声,慈忍才算真正落气,缸也抬不动了,这缸马上变成红土包,看着长高。天天长,年年长,不到五年就长成现在的那座山。但有一宗,打从缸变成红土包开始,就有五道红光,闪闪烁烁,随着土包的增长,这红光也越来越来大,越射越远,一直冲向灵宵宝殿,玉帝一见,大禁惊失色,御案一拍,“这大的事情,你们为何不向我禀报,再长下去,我的灵宵宝殿也要被它顶翻了!”说罢忙命令雷公去“停”。

  这一天正午时,只见山上火光一闪,一声炸雷,将整个山上揭了一层,土也烧红了,这山才没长了,当地人们不知原由,以为山上的土全是红的,便顺口称为“红山”。后来,皇上知道此事,觉得不妥,说“这山里埋有慈忍祖师的真身,这真身来自随州大洪山,他功在大洪山,身在小洪山”。消息传开,人们就将这山叫“小洪山”了。
4、佛足的传说
  为还老龙的愿,慈忍在死前,砍断自己的双脚,这双断脚,被当朝的皇帝封为大洪山镇守山门的“佛足”。因为慈忍已修成正果,这双断足,千年颜色不变,不腐不臭,一直在显灵造福,其中的故事很多。

  再说,金兀术统帅百万大军,浩浩荡荡,一路上长驱直入,简直没碰到敌手,攻到随州,眼见是座小城,根本不放在眼里,他不管兵将累不累,就命令攻城。牛皋上前也不认真打,交上手就往后退,一直将金兵引入阵里,只见牛皋站上高台,手持红黑旗,将黑旗一招,到处黑气遮天,飞沙走石。金兵将士互相不照应,糊里糊涂死的死伤的伤。金兀术从没见过这阵势,未进阵就慌了手脚,连忙喊住身边的大将,一起扭头就跑,牛皋一声令下,四面八方追杀过来,撵得金兀术上气不接下气,直到牛皋收兵。金兀术一坐下就口吐大粪,差点丧了性命。金兀术为报此仇,才有后来"九犯中原”之灾,后来由于朝廷腐败,忠良被害,湖北的都统张顺恐怕金兵玷污“佛足”,亲自来到洪山寺,将佛足暗暗运到武昌藏起来。接着,张顺也被奸臣所害。“佛足”很有灵气,颜色马上退了一半,当晚报梦给张的部下,说“大宋完了马上要改朝换代,你们各人自逃命吧!下一个皇帝在北方。”

  事隔不久,蒙古的忽必烈带兵南征,一路上宽待百姓,很得人心,一下子攻占了武昌城。他在进军中听说“佛足”的事,专称到大洪山朝拜慈忍祖师,慈忍见忽必烈心诚必成正果,当即显灵,从祖师像后面飞出一只山雀,落到忽必烈的肩上,由山雀引路,让忽必烈顺利地找到“佛足”。

  忽必烈得到佛足,视为珍宝,将它的将士全部集中到武昌的洪山寺,大摆香坛祭奠师祖,此后将佛足随军带到身边,保佑他一直打胜仗,很快统一了中国,当了皇帝,改国号为元。忽必烈不忘佛足的恩德,建都在北京以后,派专人将佛足护送到北京,供于金銮殿,佛足的颜色又依然如故。忽必烈死后,成宗铁木真将佛足撤出宝殿,根本不当一回事,佛足由红变乌,发黑,再也不灵验了。元朝一代代腐败下去,他们贪赃枉法残害百姓,杀人如麻。在民间还有许多传说,就才引起“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典故。
5、双门洞的传说
  双门洞位于仙人洞之上,一听洞的名字,可想而知这洞是两道门。第一道门高二十余米,上面是天然石拱,犹如一弯早月,惟妙惟肖,甚是奇特。过了一道门,又见一层天,前走五十多米就是第二道门,故名“双门洞”。

  听老辈人说,在很早以前,洪山坪是一条干冲,人们吃水如吃油,莫说吃大米,有一年涨水,从双门洞冲出一个枯树蔸子,样子很像一条龙,当地人以为有龙就有水,赶忙筹钱在这里修了一座庙,把树蔸子供在里面,取名“龙王庙”。

  庙一完工,人们前来朝拜求雨,果然大雨倾盆,有求必应。天长日久,四方求雨的就接连不断。有一天,何仙姑云又到此,见这荒野里这人来人往,觉得奇怪,便按落云头走下来。当她走到龙王庙对面,见天上白光一闪,一条青龙正张着嘴发狂,一时间天象张开了大口子,哗的一下飞瀑倾泻.,眼看一场灾祸就要来临。何仙姑一急,忙在头上摸了根金簪子,随手一掷,刺向青龙,那青龙意见不妙,头一缩,雨即住,那簪子没碰到目标,落下来,立刻出现一道拱桥摆在洞口,她几步跨去也没截住,原来这簪子很怪,击不中目标,落下来就不灵了,于是才化成一座拱桥,雨过天晴,人们发现这里多了一道石拱,料定是仙人所为,便将它取名“仙桥”,后来人们便把这个洞取名叫“双门洞”。
6、黄龙池黄龙献泉
  大洪山上院禅院在宝珠峰上。宝珠峰山顶原本有一个小泉眼,在一块大石板下有一丝流水,日积一桶,若只慈忍一人,倒也够用。不想慈忍来后,奇事一件接着一件,信徒日益增多,饮水便成了大困难。即使是这样,信徒们宁愿每次上山自带清水,也要跟随慈忍学法。面对如此众多虔诚的信徒,慈忍不得不大开道场。每日讲经诵法,钟鼓木鱼、梵语之音,穿林入水,连剑池中修炼的黄龙都听得入迷了。为了能到慈忍近前听得更真切一些,黄龙每在慈忍讲经之时便游到水边静卧。不想有一天被一队上山来的官兵看见,官兵们迅即围了来,矛戳箭射,黄龙大怒,在池中卷氺成灾,将一队官兵都搅落水中。这队官兵是随一位地方官员上山谒见慈忍的。慈忍听到上下传来的消息,忙赶到剑池水边诵经,水中黄龙戾气渐消,再过片刻,池中浪起,巨尾扫过,数十官兵,纷纷落岸。奇的是官兵入水已数个时辰,竟然一个个都活了过来。

  慈忍知池中之龙已能晓谕佛法,再讲经时道场就开在离剑池不远处。

  有一天晚上,慈忍正欲讲授晚课,众人落座后,有一个黄衣青年最后一个进来。这青年年纪不大。侧人注意到,每天钟声一响,正是这青年最后一个进殿,也是最后一个出去。慈忍觉得奇怪,想在那天探个明白。

  这天晚上晚课一完,慈忍找了个徒弟顶替自己打坐在在讲坛上,自己换了身衣服先等在道场之外,这天正是月圆之夜,月亮照得山间如同白昼,慈忍躲在一块石边蹲下来。不久,就见那青年无声而来。青年到了水边,将身上黄衣一脱,挽成一团塞进石缝,自己摇摇身子渐现龙形。慈忍这才明白,那黄龙已成正果。见龙欲入水,慈忍忙喊:“尊仙留步……”

  黄龙听见喊声,摇身又化为人形。

  见是慈忍,赶忙跪下,叫了声:“师尊在上,我这厢有礼了!”

  慈忍道:“不知尊仙屈身此地,老衲在此讲法有扰清修,还望恕罪。”

  黄龙说:“既然已被师尊看破,我也不再隐瞒。我本一条黄蛇,与舍妹白蛇在山中修炼有年。因师尊那日在镜池之畔救下小妹白蛇一命,我们立誓报答师尊之恩。那日师尊代民祈雨,我本无力行雨,但感师恩,便与舍妹合力施法,竟然的如所愿。今已修成正果,本欲离去,又听师尊讲法,着实入迷。今被识破,是为天意,当速离去。我兄妹曾受师尊大恩,不知世尊有何愿望,我将尽力达成!”

  慈忍道:“数年之前我密语与汝,如施雨得成,必然将吾身代牲,以供汝食,然因建禅院事锁,后法坛课杂,此诺尚不得兑现,今有何颜再请援手?”

  “师尊不必如此拘泥。我观大洪山之巅,山高壁陡,山上僧众池吃水如油,我助师尊一臂之力,为山上开一眼泉水吧!”

  慈忍说:“如此,则是佛门幸事。阿弥陀佛!”

  黄龙说:“待我施法。”说完化身为龙,呼啸一声钻入云霄。

  不一会儿,一朵黄云,状如陀螺,自空中旋转急下,坠入宝珠峰上,有如天外来石,轰响不绝。宝珠峰前,云坠之处,现一大坑,坑现一泉,清水翻涌。

  慈忍带着众弟子赶上宝珠峰时,见坑已成池,池水已满。

  从那时起,山上僧众用水已然不愁,不论人多人少,用水取之不绝。慈忍为了感谢黄龙,便将此池取名叫“黄龙池”。

接下来说随州的水,最有名的莫过于随州的母亲河--涢水,在随州市境内称为涢水,出随州市又称府河,是汉江支流,属汉水水系,发源于大别山麓的大洪山,涢水是汉水东面最大的一条支流,流经随州、安陆(涢水流经安陆段称府河)、云梦,至应城与云梦交界的虾咀分流,西支经汉川北部至新沟注入汉水,东支由云梦入孝感之澴河至武汉谌家叽注入长江。涢水主河道全长277.6公里,其中主河流经随州境内,长194公里。涢水主要支流有均水、浪河、溠水、氵厥水、漂水,构成五大水系。1958年以前,府河木船可直航随州环潭、安居,通航里程达249公里。此后,由于上游水库的陆续修建,河水锐减,加上1965年汉丹铁路的通车,铁路、公路运输的便利与快捷,使府河水路失去市场。木帆船仅能通航下游的安陆、云梦境内部分航道。汉(口)丹(江口)铁路和316国道未修通之前,鄂中北运输主要依靠水路。经河南省中转到古德安府境内的货物,以及下游汉江、长江的商贾们进出该地区的货物,均依赖府河过往的商船。
涢水河的源头是“楚北天空第一峰”大洪山深处的白龙池。民间传说,池中有条白龙已修炼成仙。善易和尚要将大洪山打造成佛教圣地,决定在洪山顶建99间殿宇,需要大量杉树,人们四处砍伐也难凑够数。白龙变成一青年上山看到这般情景,晚上托梦给工程主持善庆和尚,叫他明天在池中取木。善庆早晨起来远眺白龙池,果然有一根根杉木从池中浮起。他立即令民工去抬,杉木源源不断。故有此池“东连大海水,西通嘉陵江” 之说。据说在大雾及阴雨天,还能看到池中有杉木的影子。其实,现在倒影在池中的杉木不是一根根,而是一排排、一行行、密密匝匝。1958年随县林业局在此建立林场,引进大量的华山松、湘杉、大毛松及本地山杉,满山松杉比比皆是,当年的传说早已变为现实,人们盖房再也不需白龙池供料。
说到涢水,不能不提随州的文峰塔,古塔始建于清光绪十年,屈指算来也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关于为何兴建,按着当初建塔的宗旨:有镇妖驱邪之说;有祭祀祈祷之说;至于用于纪念佛祖佛事,我看不大可能。至于镇妖驱邪,用于镇住涢水之中的一条兴风作浪的妖龙,这一神奇的传说,在随县百姓中广为流传。然而,我没有找到历史上涢水多次泛滥的凭据。还有一个传说:李白漫游云梦,路过随州,有个狂徒轻辱了他,激怒了天上的太白金星,从此,随州人总是中不了状元。后来,有一个文人利用天门舅舅的关系,冒充天门籍贯入京考试,中了状元。随州的父老为了庆祝随州的第一个状元,决定造一座“文峰塔”。文峰塔刚做的时候,砌不了多高就倒塌下来。砌了几次,塌了几次。大家一时想不出什么好主意。一天,造塔的木匠觉得无事可干,闲得无聊,就到街上替人箍桶。他沿街高喊:“箍桶呀,箍小的有小的,箍大的有大的呀!”街头的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头问道:“箍大的,有塔那么大的吗?”木匠一听,“箍塔!”一下子受到了启发,叫了一声“好!”连忙要谢谢老头,老头早走了。人们都说那是鲁班。木匠忙跑回去和造塔的工匠们说了这件事。第二天,他们就叫铁匠打了几个铁箍,砌一层,箍一层。就这样,一座高高的文峰塔造成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7-05
在随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当然,最早的莫过于神农炎帝的传说。神农炎帝出生随州厉山,原名叫厉,一生下来肚子透亮,五脏六腑一清二楚。他三天会说话,五天能走路,七天满口牙,三岁时就下地。神农时,人类还处于蛮荒时代,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缺吃缺穿,缺医少药。厉长大后,尝了几十万种花草,从中分辨了能吃的五谷杂粮,识别了治病的药草。他还发明了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并教人耕种田地,兴修水井。他打的水井,一井打水九井动,井井相通。这个个传说虽带有神话色彩,但无疑,神农炎帝时代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开始。
  在随州淅河有一种西瓜叫“三道白”。为什叫“三道白呢?是因为这种瓜的瓜皮、瓜籽、瓜瓢都是白的。不仅如此这种瓜特别好吃,瓜瓢是沙瓢,又甜又脆又香,在随州远近闻名,是当地的一个品牌。相传古时侯,有个国王的爱妃喜欢吃淅河产的“三道白”的西瓜,当地官员专门划了一块地,精心种植,供奉王妃食用。王妃病故的第二年,随州一带天遇大旱,淅河旱得更很,已经种下去的“三道白”西瓜颗粒无收。当地百姓十分痛心,担心“三道白”从此失传。有人出了个主意,说王妃爱吃此瓜,她死了不久,肚子里一定还残留有瓜籽,如盗墓挖开,开肠破肚,或许会找到瓜籽。结果乡民冒着杀头的危险找来瓜子,致使“三道白”的品种保存至今。
  在随州市区也有许多传说故事和文物古迹。像名杨四方的随州三宝“飞来的土,自来的钟,翠公桥上铁蜈蚣”。这三样宝除“飞来土”不翼而飞,我没见到外,那两样我都亲眼目睹过,我记得“自来钟”是在实验小学里面一个破庙里,现在不知落在何方?在随州市市区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清朝乾隆年间,受乾隆下江南的影响,为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各地大兴土木,兴建纪念性建筑,并请名人文人题词作对。当时随州也兴建了两个建筑,一个是八角楼,一个是五眼桥。建好后,随州知府告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号召为这两座建筑题写楹联。告示张贴多日,竟无人敢来应对,最后被两水沟一穷困潦倒的秀才中榜。穷秀才将两座建筑合在一起编了一幅对联,内容是:八角(ge)楼楼八角(ge)一角(ge)点亮诸葛亮,五眼桥桥五眼一眼流水五子输(婿的谐音)。当时随州上下对此联无不表示敬佩。
  光阴似箭,时间移至当代,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暴发了一场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素以湖北粮仓著称的随州,也未能幸免。但是,随州是湖北粮仓的名声在外,拖死了的骡子比马大,随州要作贡献。在国人都在挨饿的情况下,上面要求一平二调,随州要向灾区调粮。当时光化县是个重灾区,经常到随州拉粮食,光化县的粮包上面写的是“光粮”,随州人念成“粮光”,老乡们气愤地说:“狗日的粮食又光了,又来拉我们的活命粮来了。”在那个饥饿的年月,随州人确实勒紧了裤腰带在作贡献。其间有个南下的老县委书记,因对这种一平二调提了不同看法而受了处分。时隔四十多年了,老书记还常提起他当年受处分的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