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500字左右)

急用!!!
是读后感,不是资料!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18
我读《弟子规》中得到的最重要的两个道理。
在弟子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自己去细细品味。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这是弟子规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余力,则学文”。而我们现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虽然也有品德课、政治课,却只是背书、考试,过后水过鸭背,什么也没留下,更别提深入骨髓的东西了。这是我们现代教育的最大失误。弟子规如何教孩子做人呢?这一段讲的是总的原则,后面还会具体事情具体说。总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谨慎、讲信用。对待大众平等仁和,亲近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能够做好这些,还有精力,才可以学习知识,如果做不好这些,学习知识是没有用的。这个总的教育原则,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每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些,我们的和谐社会才是可以期待的。机器人可以把全世界的知识放在自己的芯片上,但是他们没有血肉,没有灵魂,因为他们无法做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我们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群机器人呢?还是要教育一群人?现代生活的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难,邻里关系紧张,同事之间互相猜忌。面对这些问题,每个人总是想尽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摆脱以上烦恼。可是,最后的结果只是顾此失彼,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第2个回答  2010-07-22
在寒假里,爸爸让我通读《弟子规》,开始我觉得没什么意思也看不懂,后来,妈妈说让我读一句看一句注解,慢慢得我终于明白了。这本书是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是约束儿童的行为,明确道理的规范读本。这本书无论是在孝悌,行善,日常行为等方面都给予了正确的解说。主要是让我们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让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好事,摒弃不良行为。 第一部分"守孝悌".这三个字看似很简单,其实内容很丰富。这里包含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师长"这里指"长辈""老师"及"兄长".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乌鸦尚知反哺,作为人更应该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加以报答。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不热爱自己的家人,长大以后就谈不上热爱故乡,热爱祖国了。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结合我的生活,我发觉有很多地方我做的不够,当妈妈爸爸批评我的时候,有时我无理也辩三分;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有时我会对他们大喊大叫,不能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通过了解此句的真正含义,我明白这是对父母的不尊不敬。 其次,这本书还讲述了日常起居的行为规范。比如"衣贵洁,不贵华"穿的衣服干净整洁就可以了,无需高档、华丽,更不能互相攀比,看谁的衣服及用具贵重、奢华,这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这也是我爸爸妈妈经常教育我的,学生要以学习为主,互相攀比对我们的成长是无意义的,只有害而无利。 犯错误是难免的,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即使遭到斥责或打骂,也应该拿出勇气面对。"过能改,归于无",只有知错,才能改错。不能因为掩饰犯下的错误,就撒谎,而犯下另一个错误。我从小妈妈就教育我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长大以后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牢记妈妈的教诲,牢记古人的尊尊教导。 "物虽小, 勿私藏,苟私藏 ,亲心伤"这本书还在道德方面教育我们明辨是非的观念。别人的东西不能占为己有,不能私动,私动是可耻的行为。我记得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妈妈曾经说过: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因为那不是自己的,如果喜欢回家跟妈妈爸爸说,我们给你买的才是你自己的。至今这句话还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不会忘记。"不如人,当自励"、"见人善,即思齐",如果思想、学习上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应当努力下功夫赶上,以好的榜样激励自己。、

这本书产生的时代毕竟是封建社会。有它的历史局限性,我们要站在现今时代的高度评判学习这本书。有继承,有摒弃,传承健康的历史文化精髓,维护民族文化遗产,使中华民族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
第3个回答  2012-05-27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第4个回答  2013-03-12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无信,万事皆虚。有1222222222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