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长安发布“金钟罩”,蓄积战略势能

如题所述

长安实现“大象转身”,其主基调已经变成了以新能源为主的产品和技术矩阵。


文 /《汽车人》张敏


11月17日,广州车展开幕,长安汽车集团携旗下诸品牌长安、凯程、启源等参展(深蓝、阿维塔独立参展)。

除了整车,还有SDA底盘、电池PACK和多种电芯。从展品本身来看,长安实现了“大象转身”,其主基调已经变成了以新能源为主的产品和技术矩阵。


品牌势能体现为产品业绩


在当天上午,长安汽车总裁王俊发布了长安电池技术品牌“金钟罩”。


长安汽车总裁 王俊


实际上,这次发布会释放的信息远不止此。王俊代表长安汽车,不但展示了长安汽车进军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的技术、产品、体系规划,更重要的是在企业“双碳”目标和用户价值上,建立了直接联系和现实路径(破除了环保就是花钱和亏本的刻板印象)。


转型先转理念,才能谈到战略跟进。长安一路披荆斩棘,已经踏上了通往双碳目标的崭新路径。而且在转型战略执行过程中,长安已经积累了深厚的品牌势能。



10月份,长安汽车销量高达24.1万辆,同比增长7.2%,环比增长1.8%。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为57399辆,同比增长57.1%,并在规模上实现“四连跳”。


今年1-10月,长安汽车销量超过211万辆,同比增长10.76%。其中,自主乘用车销量134.1万辆,同比增长22.06%;自主品牌海外销量19.69万辆,同比增长26.2%。


全面开花的业绩,尤其是新能源品牌和车系,全面站稳脚跟,证明了长安道路选择的自信。


“金钟罩”与双碳目标


在指导集团战略的“第三次创业计划”和新能源的“香格里拉计划”走向深入方面,长安选择在电池上大举投入。“金钟罩”电池技术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长期投入的成果。


长安电池技术,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体系,将其命名为“金钟罩”,意味着其安全属性居于排他性首位。



电池安全重点在于温度场管理、隔热设计、整体结构强化设计。长安的“微核高频脉冲加热”专利技术,不仅在低温下有效解决了升温难题(提升低温下续航),还充分抑制了负极锂枝晶问题,实现了全温域用车不受限。


在电池安全上,长安部署的云端系统,已经实现实时监控,停车下高压的情况下,照样能监测电池状态。以毫秒级采样周期,防范安全风险的技能点满。


电池隔热方面,长安采用军工标准的新型隔热材料,隔热性能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30%,充分实现热抑制,其隔热能力较常规材料足足提升200℃。即便采用无模组结构,也能充分抑制热失控。这样就在充分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能量密度的提升。



而技术的演进,让PACK结构设计,日益与底盘和整车结构设计融合,成为后者的一部分。这一领域,长安在本届广州车展上亮相的CTP高集成动力电池(PACK)和SDA底盘(含CTV车身电池一体化平台),就直观地说明了长安在整车设计与电池结构安全的融合能力。



王俊表示,“金钟罩”品牌的发布,是长安汽车履践国家“双碳”目标的又一重要举措。长安汽车将加速掌握国际领先的电池技术,探索汽车行业的绿色未来,在“低碳”前提下实现中高速发展。


长安掌控双碳进程


主机厂做电池,业内已有先例。电池生产本身规模非常重要,如果上不了量,任何先进的电池技术,都没有商业出路。而双碳战略,就为长安进行有限垂直整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国家双碳战略和行业监管,都要求主机厂应该牵头,对整车产品进行全链碳管理。如果单纯依靠供应商,那么回收电池、某些碳排高的零部件生产环节能耗,控制能力都不如主机厂直接介入生产、管理更有效。王俊表示:“我们将改变以往将其(电池)看作独立零部件的观念,而将其作为整车能源层中减碳降碳的关键系统。”


降碳排是不是就要增加成本?王俊提出了“能源系统”的概念。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和生产,主机厂要综合考虑“性价重体比”(性能、价格、重量、体积最优),而不简单是性价比的问题。客户直接体验关联比较大的空间、续航、补能等要素,都需要主机厂拿出一揽子方案来,从系统的角度寻求最优解。



如今,国家战略、社会责任、客户需求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在这一层面上实现了握手和统一。而长安自身的发展,客观上也要求紧紧围绕“安全、节能、环保”三大主题。


显然,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考虑,让长安下决心在电池技术和生产上进行投资。“为用户创造价值,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这个目标,清晰地表明了,成本是否提升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要给用户创造新价值。而创造过程的成本,要在技术创新中消化。


这样一来,王俊顺势提出,新阶段长安汽车关注的重点:一是技术迭代,尤其是“电池系统”技术的发展;二是供应链的韧性及可持续性;三是产业生态可预期的规则秩序构建。


这些重点落实到行动上,长安要垂直整合供应链,电池“研产供”就成了关键链条。



本届广州车展上,长安汽车推出了4款电池。长安计划到2030年,同时推出包含固态的8种自研电芯,形成150GWh以上的电池产能。首款电池即将在长安汽车与宁德时代合资的工厂下线。首款CTV技术将在2024年量产。长安计划以可再生能源生态为抓手,形成生产、存储、梯次利用、回收的电池全生命周期闭环,实现全产业链价值最大化。


长安的意思很清楚,自己掌握双碳进程的同时,还要做成产业生态,还要赚钱,因应了国家提出的“绿色经济本身就是财富”。


谋求战略“厚势”


这一连串的动作,出乎业内的预料。长安汽车像一个围棋高手,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谋篇布局,形成战略上的“厚势”。



在快速形成方向错落的三大新能源品牌(阿维塔、深蓝、启源)之后,舆论都将关注度放在这三个品牌产品矩阵的完善上。但长安汽车则从更深层次思考“第三次创业计划”,如何超越当前行业的竞争态势,建立更长远的优势。


在“智能化”下半场竞争,长安汽车全力推进“软件定义汽车”,创新开发SDA平台架构。在加速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过程中,掌握电池供应链,就掌握了新能源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也掌握了客户对整车体验的价值探索。由此果断出手,低调进行有限的垂直整合(范围限制在与新能源战略高度相关的供应链上),直到广州车展的曝光。


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两条技术路线上交叉,形成了长安汽车越来越强大的产品力。而品牌建构,需要从源头拉起更高的竞争势能。品牌势能和产品外化的竞争力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系统“内能”,只能从内部架构改革,从企业对产业链和技术投资中积累获得,没有捷径。



从技术跃迁、品牌跃迁、产品跃迁、市场跃迁等多维度发展,长安形成了正向循环,充分释放发展势能,加速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跃迁。


长安向来不缺乏对新能源前景的洞察力,以及坚决执行战略的定力。眼下长安汽车旗下有些品牌的销量刚刚起步,还在产能爬坡中。因此,尽管目前集团销量数字喜人,但长安在战略布局上先人一步,尚未在销量端充分表露出来。


长安电池技术规划实现过程中,积蓄的品牌、技术和环保势能,都将在未来进一步兑现为销售端的业绩。到那时再回头看,会更认同长安的战略眼光。【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人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