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铣祠堂为何不立塑像?

如题所述

在明代,崔铣,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弘治十八年以进士身份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然而,因得罪了权臣刘瑾,于正德四年被贬为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次年,刘瑾伏法,崔铣得以召回北京翰林院史馆。正德十二年,他因病辞职归乡,潜心学问。世宗即位后,嘉靖元年他被召入京,晋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然而,因讨论“大礼”问题,他触怒世宗,被罢职归乡,继续研究学问,直至十八年才再次起用,担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崔铣祠堂位于小颜巷,见证了他的人生起伏。祠堂虽朴素,却承载着崔铣的高尚品格。祠堂重修计划因种种原因未能实施,直到1998年,崔家后人崔学海决定自筹资金修复,其间曾发现崔铣泥像中的古书。可惜,泥像在动荡年代被毁,书籍也随之消失。尽管如此,崔学海表示,家族计划重塑崔铣像,但面临面部记忆不清的困难。


崔铣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三次被贬,却始终坚持原则。在南京任职期间,他揭露粮长腐败,不惧权贵,赢得了赞誉。嘉靖年间,他因直言不讳,触怒皇帝,再次离职。他的著作《洹词》和《彰德府志》成为后人研究的重要资料,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治学态度。


晚年,崔铣在后渠书屋过着淡泊的生活,以“六然训”自励,教书育人,受到人们的尊敬。他的书屋虽已不在,但他的精神和学问却深深影响着后世,激励着学生们勤奋学习。


扩展资料

崔铣(1478~1541)明代学者。字子钟,又字仲凫,号后渠,又号洹野,世称后渠先生,安阳市人。另有同名字历史人物,为唐朝的驸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