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鳞状上皮病变认识的演变

如题所述

1886年,John Williams首次观察到宫颈浸润癌周边存在非侵袭性病变,这一发现促使了后续的研究。1900年,Cullen进一步认识到这类上皮内病变在组织学上与浸润癌相似,这为后来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1956年,Reagan引入了“不典型增生”这一术语,用来描述宫颈病变中处于正常鳞状上皮和原位癌之间的中间状态。他将不典型增生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认为这些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时,人们认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具有本质区别,重度被认为是可逆的,而原位癌则被视为不可逆。医院在处理上存在差异,轻度不典型增生通常被观察,而原位癌则可能需要子宫切除(现在的治疗策略有所改变)。

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揭示了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在细胞生物学上的共同特性,Richart因此提出了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概念。CIN将宫颈鳞状上皮病变分为三级,CIN I对应轻度不典型增生,CIN II对应中度,CIN III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CIN分级解决了过去区分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难题,强调所有CIN阶段都有发展成癌的风险,但个体差异存在。有效的治疗可以防止癌症的发生。

更为具体的是,CIN进一步细化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这两个分类强调了病变程度的不同,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