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大兴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1

明中叶时期(1448~1566),在面对瓦剌、鞑靼的频繁侵扰下,明朝政府将修筑北方长城和增建防御工事作为首要任务。这一百多年间,大规模的长城建设在多个地区展开,其中包括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大同、宣府镇以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等地。


延绥镇在成化七年(1471)大规模修建,沿黄甫川至定边营,与嘉峪关堡相望,全长数百里,防御体系完备。宁夏镇则在明朝初年奠定了雏形,成化十年(1474)又进一步扩大修建,东至黄河西岸,西至贺兰山南口。固原镇在弘治年间成立,总兵官秦肱开始建设,形成关中重险。甘肃镇在嘉靖年间才开始大规模兴筑,赵载和杨博分别主持了长城的修建和增建工程,包括嘉峪关和洮州十关的建设。


大同、宣府镇在成化年间增筑了大量墩台,而到了嘉靖年间,长城结构有所改进,增设了墙台、敌台和城堡。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明代长城遗址保存完好,长达53.3公里,长城和烽火台遗址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山西镇的内边长城旨在防止游牧民族入侵,弘治年间增修了多层长城,形成防御网。而蓟镇的长城则在燕山山岭间进行了补彻和增筑,以加固京师的防御。


辽东镇的边墙始建于永乐年间,经过多次修筑,包括辽西、辽河套和辽东三部分,形成了一道绵延数百里的防线。这些长城的建设展示了明朝抵御外敌的决心和智慧,它们共同构成了明朝长城的壮观景象。




扩展资料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采经近两年的调查与测量,于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长城数据:其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百五十六个县域,总长度8851.8公里。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壕堑长度为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天然险长度为二千二百三十二点四公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