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写清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操作 实验数据分析 实验结论. 谢拉

第1个回答  2008-12-28
学生分析

这是共同必修2的第一次实验探究课,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验探究的一些科学研究方法,经历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等相关知识,但时间相隔较久,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适时对学生引导和点拨,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乐趣。

教材分析

⒈地位和作用: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模块中的重要知识环节。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是对动能定理的初步研究,是学习整章内容的重要的前期准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即开始培养学生从功和能相互联系的角度定量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第一次将运动、力、功以及能量联系在一起,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打下基础。本节内容丰富,有很强的物理实验学科特性。

2.教学目标:

(1)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领会科学

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主要方法,初步认识动能定理。

(2)培养学生用物理规律去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问题的习惯,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中避繁就简的方法

选择。

(3)在探究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与他人

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严

谨 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

关系——动能定理。

难点: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获

得及处理。

教学设计

①、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最终慢慢停了下来

问:足球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它哪些物理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可能会提到v、s、a……等,教师在这里只需提取速度变化,从

而引出动能的变化。

问:足球的动能Ek =1 ∕2mv2为什么会变小?

让学生具体分析足球的受力情况(摩擦力),以及力对足球的做功情况(判断正负功)。

引入: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常见生活现象



②、把一粉笔头或身边的小物体拿到一定高度后静止释放,忽略空气阻力,粉笔头将做什么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它的速度、动能将怎样变化?为什么?

让学生具体分析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

以及力对物体的做功情况,并判断是正功还是负

功?

总结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 功与能量之间存在一种转化关系,但是力做 功与物体动能改变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大于,等于,或者是小于?这节课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恒力做功(限定两个条件:1、物体受恒定外力作用,2、物体做直线运动。)设计实验来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大小的定量关系。

新课

(一) 提出问题

要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需要测量哪些物理

量?怎样根据探究内容来设计适当可行的实验方案?(用什么

方法、器材、实验装置等)

(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老师给一定的指导,点拨,大家一起讨论设计)

可能讨论出的可行方案:

方案一:研究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重力做功和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这个方案学生容易想到,也比较简单 )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怎样获得瞬时速度的?

方案二:教材上介绍的方案

怎样确保小车在运动

过程中受恒定的外力作用?

如何平衡摩擦力 ?

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产生可能需要的实验器材:小车、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刻度尺、天平/测力计、纸带、细绳、木板、砝码盘、砝码、定滑轮、铁架台、夹子等。

(三)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

3

2

1

ΔEk/J

F.S/N.m

V1/ms-1

V2/ms-1

S/m

F/N

物理量

组数

参考表格:

(四)由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评估:

对学生实验中好的方面和不妥有待改进的地方,进行评估。

(先让学生自己评估,教师再总结)

① 在实验过程中,你们有遇到实验前没有预见到的困难吗?你们是如何解决的呢?

②在实验过程中,你们认为主要误差是什么?是如何减少误差的?

③如何改进,可以使你们的实验更完美一些呢?

(六)交流与讨论:

了解其他组的实验情况,哪些地方是值得你学习的,你可以给他们提出改进意见吗?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恒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变化的大小 。

课后作业及思考: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实验

结论。

(2)通过以上探究过程你在哪些方面有了收获?哪些方面遇到困难需要提高?回顾实验过程,认真思考,完成实验报告

(3)若物体不是受恒力做功,也不是做直线运动,以上探究出的结论还成立吗?

(4)今天实验得出的结论可以推广吗?怎样推广应用?

参考资料:http://phys.cersp.com/JCJF/sGz/JXDJT/200612/1968.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