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他人即地狱”的理解。

如题。

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出自于存在主义哲学巨擘萨特的笔下。 萨特之所以产生这一认识,源自于他做了德军的战俘,在一个俘虏营,“也可以说是在一个沙丁鱼罐头里度过两个月之久”(注释)。 这段经历和其间的复杂感受,促使萨特对“他人”进行思考,后来形成了他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中的第三卷“为他”;抄其目录如下:第一章 他人的存在 一、难题 二、唯我论的障碍 三、胡塞尔、黑格尔、海德格尔 四、注视;第二章 身体 一、作为自为的存在的身体:散朴性 二、为他的身体 三、身体的本体论第三维;第三章 与他人的具体关系 一、对待他人的第一种态度:爱、语言、受虐色情狂 二、对待他人的第二种态度:冷漠、情欲、憎恨、性虐待狂 三、“共在”(mitsein)和“我们”。 为了使自己的哲学论述形象化,萨特又写作了独幕剧《禁闭》,让三个主人公之一的加尔森说出这句名言:“地狱就是他人!”。他人即地狱,萨特经过一番努力挣扎,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疯狂热爱自由的人,最后也发现世上没有绝对自由,只能大家都好了,我才能好。光是我个人好,还是不自由。你宽宏大量了,可是对方是小民裹脚,你要付出大量精力去满足他的贪婪成性。所以宽宏的人只能碰到同样宽宏的人,才能讲平等。否则平等是无稽之谈。独立的人应该碰到同样独立的人,依赖的人碰到依赖的人,这才是平等。互补的人其实很可怕,容易拧巴,因为很有可能对方给你的,正好不是你想要的。这是互补的反面。即使互补成功,对方给你的正好是你想要的,也很可怕。因为当对方拿走你想要的那部分,你由于依赖惯了,没有了,你就崩溃了。如果真的是他人就是地狱,如果这样想,是否也可以这样说,自己就是他人的地狱。因自己这样理解周围的时候,周围也在以同样的标准评判着自己本身。如果换一角度,他人也同样是天堂。人性中有很多黑暗的方面,这我们不得不承认,但我们生于其中,是没有办法躲开的,我们总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独自生存。那怎么办呢,说教的方法有很多,但真正到了现实中总不是那么有用。我想不太可能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一劳永逸的办法,书上有,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有人问禅师,我觉得周围的人都不好,我该怎么办?禅师没有回答,点了一根蜡烛,蜡烛把周围都照亮了,唯独放蜡烛的地方黑着。禅师说,这根蜡烛,就是我们的心——原来那黑着的,是我们自己。那人又问:那如何能让自己亮起来呢?禅师又点起一根蜡烛,前一根蜡烛立刻被照得透亮。那人立时悟了:要想驱赶内心的黑暗,我们得借助来自他人的光亮,而为了得到他人的光亮,我们也要点燃自己的蜡烛——没有这光,他人是地狱,有了这光,他人是天堂。他人是地狱,自己亦是地狱;自己是天堂,他人也是天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0
一个社会化的人,只有得到别人的肯定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为此,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常常违心地改变自己,以博取他人的赞许。于是,自己因“他人”而痛苦地扭曲,“他人”便成了自我不愿意去却不得不去的“地狱”。
第2个回答  2019-07-06
一、从对象性维度来说,“他人即地狱”是由“我”造成的,换言之,倘若自己是恶化和败坏与他人关系的因,那么自己就得承担关系异化、遭受地狱之苦的果。
二、从主观性维度来说,若以他人对我的判断为自我评判的标准,那么,他人对我来说就是地狱。换言之,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不以自己的行动为最终目的者,必定会陷入精神的困境。
三、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他人即地狱”所表述的仍然是对个体生命选择的重视。
第3个回答  2012-03-24
存在主义认为人存在于与他人的操持中,人与人的操持和人与物的操劳构成世界。而人是自由的,但又要与人操持,才能存在与世界,因此损害自由。
第4个回答  2020-05-1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