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句话是啥意思?

如题所述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说看到事物的表象.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说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从本质又联想到发展出的事物.

古人有云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是庸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是俗人,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的才是智者。山山水水纠缠到最后究竟孰是孰非没有定论,只是那条线也跳来跳去不见了踪影。还是佛祖的训诫能指点迷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中有佛法何必有佛珠?这就像辩证法的否定--肯定---否定每一次否定都是前进一个境界。
藉青原禅师的分疏来理解生活与佛法的关系,我们可以这麼区分: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时:生活与修行合一,在生活中感受到修行的需要。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时:生活与修行不合一,生活是生活、修行是修行。
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时:生活与修行合一,在生活中修行。
顺著这样的思路,很自然会理解到:「生活与修行不合一」不够好,因为生活和修行隔离开来,生活中就无法因佛法而改善,而修行也会因为离开生活而失去真实感受以致於缺乏持续进行的动机。所以「在生活中修行」才是正确的修学方式。这样的理解应无误失。只是,我们现在进行的生活与修行不隔,是第一阶段的还是第三阶段的「合一」?
第三阶段的合一,是已经掌握修行要旨,能从生活人事物境的烦恼中汲取反省的素材,充分地化为成长的养分。到这阶段,已能就著当下的烦恼转化成菩提,确实是「烦恼即菩提」、确实能「活在当下」。第一阶段虽也是「烦恼即菩提」,菩提就在烦恼中,却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没有第二阶段的训练过程,如何能从第一阶段跨越到第三阶段?没有先从寻常生活切割出一些时间和空间来进行修行练习,没有在与生活隔离的反省中思惟演练,所谓的「在生活中修行」不会是第三阶段,只会是第一阶段。中间的功夫过程骤然割舍,便会把极平常而实极高妙的境界,与稀松轻易的当下乐趣,误会为同一层次,於是模糊了修学层次的辨识,错过了用功下手的入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0
最开始,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山是山,水是水。后来能看到深层了,发现山与水的内涵或寓意再后来,万法归真,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境界不同,认知就会不同
第2个回答  2023-05-22
这是一句出自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格言,意思是:
一个人最初看到自然界的景象时,认为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这是他天真幼稚的认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他逐渐认识到山和水都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景象。他开始理解山和水所代表的哲学意义,认识到世界的本质是复杂的,难以用简单的表面现象来解释。
而现在,他通过长期的思考和领悟,重新认识到山的本质就是山,水的本质就是水,不需要再去寻求更深层次的含义。他回到了自然界的简单状态,认识到自然的真相是朴素而深刻的,而不是复杂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去领悟和领悟更深层次的含义,最终回归到自然界的简单状态。
第3个回答  2013-11-20
你不理解就对了,也没想你理解。佛法不是让你在家躺炕上胡琢磨的,要去实践,佛不是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吗!多见世面,心里有东西,才能理会到佛法的精妙。
禅语不就是“缠语”嘛,让你似懂非懂,只有用心生活的人,才能理解。嘻嘻。这是佛语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1-20
通俗的说,就是由自然界的山水通过想象、联想到的相关的象征意义。即感性思维——>理性思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