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贵族恣游和文官宦游?

如题所述

中国旅游史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贵族恣游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文官宦游阶段.前者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动荡,灾害频仍,帝王的权威受到世家大族的挑战,巡游活动几乎停止,即使平时的近游也受到约束.与此相反,手握重权的世家大族则狂达恣肆,他们的恣意旅游成为时代特征,并出现了旅游文化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其时,懦,道,佛思想并行不被悖,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和"独善其身",退隐山林的观念,道家狂达逍遥,回归自然和人山修道,养生成仙的思想,佛教的"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观览方法,风行士大夫间,合奏成洒脱玄远,恣意纵情的旅游主题,使中国稳健内敛的旅游风尚在上层社会发生一定的变异.
贵族恣游的形式和花样繁多,有谈游,评游,咏游,啸游,优游,纵游等.谈游,是贵族子弟三五成群,或访寺庙,或游山林,一边旅游一边清谈.评游与谈游不同,它是一种边旅游边对旅游对象做直接评论和议论的游玩形式.贵族们良好的教育,使他们在旅游时能较准确地表达对旅游对象的感受.评游是较早的旅游审美活动,它已摆脱了谈游的玄远与虚渺,而开始直接对旅游对象进行议论和评价.咏游,是贵族边游边咏,触景生情.曹操曾"东临揭石,以观沧海",咏诗成《观沧海》一首.陶潜是晋宋之际的咏游的代表人物.他在《归去来兮辞》中称自己"临清流而赋诗",即且游且吟.稍后一点的谢灵运(公元385年—公元433年),喜欢邀游山水,每次出游,从者百余人且游且咏,留下了许多描写江南自然山水的诗歌,抒发了旅游者为明丽的山水所陶醉的情态.啸游,是边旅游边长啸,渲泄情绪.魏晋贵族崇信自然,不拘礼数,旅游途中,性之所至,则啸鸣不已,呐喊宣泄.此亦其人性情率真处.《啸赋》将魏晋贵族啸游时的情态描绘毕致.登高临谷,面对群山,一声长啸,引起千谷回响,此情此景,确能抒泄情绪,令人忘机.优游是悠哉游哉的漫游,是魏晋时期最能显现贵族们玄远镇定风度的一种形式.做到形式上的优游容易,做到内心的优游则难.内心的优游,往往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更能得到映衬.纵游即纵情旅游,孙公承"性好山水",到郊县任职后,"纵意游肆,名阜胜川,靡不历览".贵族纵情恣意地旅游把旅游的娱乐性和享受性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旅游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文官宦游阶段.文官制度的确立使文官宦游成为独耀星空的旅游活动.为了消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专权现象,隋朝开始推行科举制选拔官吏,从此掀起了读书热和官吏文人化浪潮,导致了求学旅游,赶考旅游,赴任旅游,谪宦旅游风行不衰,推动了游山玩水,寻访古迹等审美旅游的发展.文采飞扬的文官及其后备力量文人士子,且学且宦且游,把传统旅游活动推向辉煌的顶点.文官胸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肩负着代天于君临下民的重任,奔走在各个任所,沿途凭吊古迹,在"乐山"与"乐水"中把自己修身成"仁者"与"智者".他们以其文学才华,吟诗赋词,创作游记,为山川名胜增添了文化积淀.杜甫,李白,白居易,苏轼,欧阳修,以及后来的袁宏道,纪昀等足迹遍及中国,遗踪四处可见,又成为后世的旅游资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