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 何谓八德

如题所述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到宋代,有了"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其中再次恢复了管仲提出的"四维",去掉了"仁",增加了"孝"与"悌",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国之基, "家和万事兴",因此"齐家",家庭与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多子女大家庭中的人伦关系,已经不仅需要纵向伦理的"孝",更需要调整横向伦理的"悌",有了纵向的"父慈子孝",又有了横向的"兄友弟恭",建构一个纵横交错的家庭伦理十字架,就有可能实现"家和万事兴"。"家"是"国"的细胞,只要这个细胞健康而充满生机,整个社会、国家就有可能祥和稳定、发展繁荣,"家固而国宁"。 故宋代从"家"与"国"的辩证关系上,突出"孝悌",并将其置于"忠信" 的前面,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创造。这"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到明清,以致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各国。 从清末到民初,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于中国弱势文化的冲击,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都认为,道德是中国之长项,只要推陈出新,就能够建构中国的新道德。梁启超等维新派,试图以"孝、悌、忠、信"这"四德"为基础,吸收西方近代道德精华,建构中国新道德。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这是"中体西用"、中西道德精华相融合的杰作。这"八德",调整了"孝"与"忠","家"与"国"的位置,表明民族和国家观念,高于家族的观念,既是对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继承,也适应了现代"国家至上"的价值观。中国在宋代以前,没有"亡国"意识,只要"家固"便可"国宁",故有"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到了近现代,西方列强是要吞掉一个个的"国",沦为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在血和泪中领悟了"国破"必然"家亡"的真理。因而,各国人民的"国家观念"、"爱国意识"不断强化。孙中山立足中国、面对世界,顺乎历史潮流,将"忠",也就是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放在首位,建构"以国为本"的中华伦理道德观,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表明,以孟子"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千年之后,宋代以"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又过近千年,清末民初,孙中山以新"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国为本"的伦理道德观。"三个为本"分别成为不同时期道德教化的着重点,反映了不同时代对道德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是历史的产物,又推动历史的不断进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9-02
孝 万善求根本,从来孝最先。 良知心上地,顺德性中天。 养志能为子,通神即是仙。 亲亲推爱物,反哺为鸦怜。 悌 惟孝斯能弟,诗歌赋棣华。 二难修士室,百忍好人家。 勿听莺声巧,须防雁序差。 古来多瑞应,重艳紫荆花。 忠 千秋青史在,往往吊忠魂。 涅背先垂训,披肝直报恩。 精诚光日月,正气塞乾坤。 一事天然好,求之孝子门。 信 信德真诚耳,前修事不忘。 奉姑生践诺,期友死临丧。 更约逢车下,偏能挂剑长。 权奸传徙木,却不取商鞅。 礼 今将行大道,齐礼抉经心。 本以和为贵,须知逸则淫。 风诗讥相鼠,天理辨人禽。 国是如新定,飞鸮听好音。 义 大义垂天壤,惟精乃入神。 理通刚者贵,气配浩然真。 莘野尊先觉,桃园慕古春。 读书学何事,莫作负心人。 廉 黄金新世界,孰解饬廉隅。 汉吏风斯邈,周官计亦无。 贪婪犹盗盗,清介自夫夫。 譬印寒泉月,冰心在玉壶。 耻 一洗神州辱,端须耻德知。 淫仍诛首恶,利总病心私。 勿使夷齐笑,奚将孔孟疑。 人天无愧怍,即此殿新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