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饔鼋戥分澍 汉字翻译

如题所述

乜1 [miē ㄇㄧㄝ]
[《广韵》弥也切,上马,明。]
[《字汇》弥耶切]
1.眼睛略微张开。 巴人 《有张好嘴子的女人》:“房东太太乜着眼,仿佛 胡大嫂子 的脸孔是个大太阳,叫它张不开。”2.斜视。 康濯 《春种秋收·三面宝镜》:“只有 老来旺 大概紧记着自己的监察任务,不时溜过眼去乜一乜 王老殿 。”3.方言。什么。《太平天囯文选·太平天日》:“爷爷生尔是乜名。”《革命民歌集·有乜心事这快活》:“姑娘请你告诉我,有乜心事这快活?”4.象声词,形容哭声。《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只急得他满头是汗……倒抽口凉气,‘乜’的一声撇了酥儿了。”
乜2 [niè ㄋㄧㄝˋ]
姓。 宋 邓名世 《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六:“乜,蕃姓,今 秦 陇 间有之。”

饔1 [yōnɡ ㄩㄥ]
[《广韵》於容切,平锺,影。]
1.熟的食物。《诗·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毛 传:“熟食曰饔。”《新唐书·王翃传》:“会起 泾原 兵讨 李希烈 ,次 滻水 ,京兆主供拟,饔败肉腐,众怒曰:‘食是而讨贼乎?’遂叛。” 明 刘基 《郁离子·贿赂失人心》:“子之饔餲矣,弗可食矣。”2.特指熟肉。《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吾寡君闻君在外,餕饔未就,敢致糗于从者。” 何休 注:“饔,熟肉。”《文选·张衡〈西京赋〉》:“酒车酌醴,方驾授饔。” 张铣 注:“饔,熟肉也。”3.早餐。 唐 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明 李东阳 《後东山草堂赋》:“吾侪细人,朝饔夕飧,观山而不穷其巅,望海而不极其源。”参见“ 饔飧 ”。4.古代赠送贵宾的杀死的牲口。参见“ 饔饩 ”。5.制作菜肴;烹煮。《周礼·天官·冢宰》:“内饔,中士四人。” 郑玄 注:“饔,割、亨、煎、和之称。”《新唐书·朱粲传》:“ 确 悸,骂曰:‘狂贼,归朝乃一奴耳,复得噬人乎?’ 粲 惧,收 确 于坐,并从者数十悉饔之,以飨左右。”6.指饔人。

鼋1 [yuán ㄩㄢˊ]
[《广韵》愚袁切,平元,疑。]
[《广韵》五丸切,平桓,疑。]
“ 鼋1 ”的繁体字。
1.大鳖。俗称癞头鼋。《左传·宣公四年》:“ 楚 人献鼋於 郑灵公 。”《楚辞·九歌·河伯》:“乘白鼋兮逐文鱼。” 王逸 注:“大鼈为鼋,鱼属也。” 唐 韩愈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水龙鼉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鵾。”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一·鼋》﹝集解﹞引 苏颂 曰:“鼋生南方江湖中,大者围一二丈。南人捕食之。肉有五色,而白者多。” 徐珂 《清稗类钞·动物·鼋》:“鼋,状似鼈而甚大,头有磊块,故俗称癞头鼋,背青黄色,居於江湖。”2.通“ 蚖 ”。蜥蜴。《国语·郑语》:“王使妇人不帏而噪之,化为玄鼋,以入于王府。” 韦昭 注:“鼋,或为‘蚖’。蚖,蜇蜴,象龙。”

戥1 [děnɡ ㄉㄥˇ]
戥子。 清 吴荣光 《吾学录·权量》:“权之属曰法马,曰秤,曰戥。”参见“ 戥子 ”。如:戥一戥这个戒指有多重。
【 戥子 】用以称量微量物品的小型杆秤。最大单位以两计,最小以厘计。《红楼梦》第五一回:“ 麝月 便拿了一块银子,提起戥子来问 寳玉 :‘那是一两的星儿?’” 丁玲 《三日杂记》:“村长把线团都收了去,一个个的在小戥子上称,几个人细细的评判。”
【戥耗】用戥子称量的差额。《清会典事例·户部·关税禁令》:“﹝ 雍正 ﹞八年题准, 天津 关向来收税一两,加戥耗一分八釐;船料一两,加戥耗五分八釐,著永行禁革。”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升迁·查税契》:“宜于报升之後,严谕官牙将未经税契者,既速报税,须免其戥耗。”
【戥秤】戥子。《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内中或有戥秤轻重,银色高低不一,尽要补足。” 陈士榘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们曾犯过一些错误,把商人、小贩的货物也没收了,甚至连药铺里称药的戥秤也拿来了。”参见“ 戥子 ”。
【戥头】戥子称得不够分量的差额。《儒林外史》第六回:“老爹给了他二钱四分低银子,又还扣了他二分戥头。”

分1 [fēn ㄈㄣ]
[《广韵》府文切,平文,非。]
“ 匪3 ”的被通假字。
1.分开;划分。《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左传·文公十六年》:“ 楚子 乘馹,会师於 临品 ,分为二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三:“数学分两大部分:纯数学和应用数学。”2.分解;排解。 汉 扬雄 《法言·学行》:“ 羿 、 逢蒙 分其弓, 良 舍其策。”《後汉书·寇恂传》:“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鬭,今日朕分之。’” 李贤 注:“分犹解也。”3.分为两半;半。《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李筌 注:“夫兵者倍於敌,则分半为奇,我众彼寡,动而难制。”《公羊传·庄公四年》:“ 襄公 将复仇乎 纪 ,卜之,曰:‘师丧分焉。’” 何休 注:“分,半也。师丧其半。”《列子·周穆王》:“役夫曰:‘人生百年,昼夜各分。’” 张湛 注:“分,半也。” 宋 陆游 《秋夕虹桥舟中偶赋》:“枫落荷疏秋渐老,河倾斗转夜将分。”4.节候名。如春分、秋分。《左传·昭公十七年》:“日过分而未至。” 杜预 注:“过春分而未夏至。”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春分》:“按《月令广义》云:‘分者半也,当九十日之半也,故谓之分。’”5.分裂。《汉书·地理志上》:“陵夷至於 战国 ,天下分而为七。” 宋 孙光宪 《河传》词:“龙争虎战分中土,人无主, 桃叶 江 南渡。” 廖承志 《致蒋经国先生信》:“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6.指破裂。《素问·五常政大论》:“其动疡涌,分溃癰肿。” 王冰 注:“分,裂也。”7.辨别;区别。《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吕氏春秋·功名》:“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 唐 韩愈 《长安交游者赠孟郊》诗:“何能辨荣悴,且欲分贤愚。” 峻青 《沧海日出》:“这广阔无垠的天空和这广阔无垠的大海,完全被粉红色的霞光溶合在一起了,分不清它们的界限。”8.分明;清楚。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女徐吾》:“ 徐吾 自列,辞语甚分,卒得容入,终无後言。” 南朝 宋 鲍照 《还都道中》诗之一:“悦怿遂还心,踊跃贪至勤。鸡鸣戒征路,暮息落日分。”《隋书·经籍志二》:“唯《周易》、《纪年》最为分了。” 唐 韩愈 《郴口又赠》诗:“雪颭霜翻看不分,雷惊电激语难闻。”9.离开;离别。《庄子·渔父》:“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於道也!” 宋 王安石 《再题南涧楼》诗:“去此非吾愿,临分更上楼。” 谷斯范 《新桃花扇》第二五回:“娘儿两个想到这次分别,从此天各一方,后会无期,一时难舍难分。”10.分散。《孙子·虚实》:“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杜佑 注:“我专一而敌分散。”《列子·黄帝》:“用志不分,乃凝於神。” 张湛 注:“分犹散也。”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厥性斯氏,条分叶散,世滋芳烈,扬声 秦 汉 。”11.分头,各自。《汉书·王莽传下》:“ 莽 又多遣大夫谒者分教民煮草木为酪。”12.分给;散发。《左传·昭公十四年》:“分贫振穷,长孤幼,养老疾,收介特,救灾患,宥孤寡。”《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 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论讽刺》:“人大抵愿意有名,活的时候做自传,死了想有人分讣文,做行实,甚而至于还‘宣付国史馆立传。’”13.分任;分派。 宋 苏轼 《赐臣寮茶银兼传宣抚问口宣制》:“卿等夙分边寄,深识虏情。” 李龙云 《有这样一个小院》:“其实,象 小海 他们那样分到‘五建’当个建筑工人也不错。”14.量词。计时单位:一小时的六十分之一;长度单位:一寸的十分之一;重量单位:一两的百分之一;角度、弧度的单位:一度的六十分之一;地积单位:一亩的十分之一;利率单位:年利一分按十分之一计算。表示分数,如五分之一;评定成绩的标志,如满分、六十分;等等。15.即“八分”。书法字体的一种。 元 偈傒斯 《赠吴主一》诗:“二碑分法古所藏,隶多分少须精详。”16.犹遍。《左传·哀公元年》:“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後敢食。” 杜预 注:“分,犹徧也。”17.犹翻。 元 钱霖 《哨遍》套曲:“一斗粟与亲眷分了颜面,二斤麻把相知结下寇讎。”18.同“ 纷 ”。参见“ 分重 ”。
分2 [fèn ㄈㄣˋ]
[《广韵》扶问切,去问,奉。]
1.分际;合适的界限。《商君书·修权》:“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疾贤,而不肖者不妬功。”《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淮南子·本经训》:“古者天子一畿,诸侯一国,各守其分,不得相侵。” 高诱 注:“分,犹界也。”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审邪正之津,明可否之分,勇不虚死,节不苟立,屈伸变化,唯道所存。” 唐 杜甫 《义鹘行》:“人生许与分,只在顾盼间。”2.名分;位分。《荀子·强国》:“礼乐则脩,分义则明,举错则时,爱利则形。” 杨倞 注:“分谓上下之分。”《礼记·礼运》:“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 孔颖达 疏:“分谓尊卑之分……尊者居上,卑者处下,是上下分定也。”《尹文子·大道上》:“雉兔在野,众皆逐之,分未定也;鸡豕满市,莫有志者,分定故也。” 明 何景明 《赠向先生序》:“功不可躐等取也,分不可以逾得也。”《花月痕》第一回:“即使分若君臣,恩若父子,亲若兄弟,爱若夫妇,谊若朋友,亦只是此一副面具。”3.职分。《荀子·王霸》:“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礼记·礼运》:“男有分,女有归。” 郑玄 注:“分,犹职也。”《後汉书·温序传》:“受国重任,分当效死,义不贪生苟背恩德。”4.指本分。《晋书·邵续传》:“衅鼓之刑,囚之恒分,但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元 陈栎 《勤有堂随录》:“良农竭力尽分,胜如士大夫文貌虚伪。”5.情分;情谊。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好和琴瑟,分过友生。”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一折:“莫不是姓 孙 的无分,却将这精银响钞与了别人?” 曹禺 《原野》第二幕:“那么, 虎子 ,你看在我的分上,你把他放过吧!”6.缘分;福分。《百喻经·渴见水喻》:“譬如外道,僻取其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将来无得道分,流转生死。” 唐 刘禹锡 《寄乐天》诗:“幸免如斯分非浅,祝君长咏梦熊诗。” 宋 苏轼 《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诗之一:“此生的有寻山分,已觉 温台 落手中。”《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神明如此有灵!已应着昨梦。惭愧,今日有分做财主了。” 傅尃 《重游惠山》诗:“林泉应有归来分,不信浮生老不闲。”7.才分;天分。 晋 袁宏 《後汉纪·灵帝纪》:“古之为士,将以兼政,可则进,不可则止。量分受官,分极则身退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翫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8.地分;地域。 唐 贾岛 《晚晴见终南诸峰》诗:“ 秦 分积多峰,连 巴 势不穷。” 前蜀 韦庄 《赠戍兵》诗:“夜指碧天占 晋 分,晓磨孤剑望 秦 云。”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某昨赴 邠州 设御捍之势,实惧自己路分内放过寇马,入挠 关中 。”9.指分野。《汉书·地理志下》:“自柳三度至张十二度,谓之鹑火之次, 周 之分也。” 清 周树槐 《宋景公论》:“ 宋景公 之时,荧惑守心。心, 宋 分也。公忧之。”参见“ 分2野 ”。10.整体或全数中的一部分。《百喻经·二子分财喻》:“二子随教,於其死後分作二分。”《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将贼人车辆财帛,打开分作三分,一分散与市镇人家,偿其向来骚扰之费。” 沈从文 《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我们试去水边照照看,就知道这件事我们无分了。”11.量词。《水浒传》第五三回:“那分面却热,老儿低着头,伏桌儿吃。”《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自明日为始,我教当直的每日另买一分肉菜供给他两口。” 艾芜 《还乡记》:“她说不下去了,停了一会儿,才又继续下去,‘可惜他没有这分福气。’”12.甘愿;满意。《文选·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自分黄耇,永无执珪之望。” 李善 注:“分,谓甘惬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于法开 始与 支公 争名,後精渐归 支 ,意甚不分,遂遁迹 剡下 。” 唐 戴叔伦 《酬赠张众甫》诗:“野人本无意,散木任天材。分向空山老,何言上苑来。” 宋 石孝友 《玉楼春》词:“芳时不分空憔悴,抖擞愁怀赊乐事。” 郁达夫 《毁家诗纪》之十六:“此身已分炎荒老,远道多愁驿递迟。”13.意料;料想。 晋 袁宏 《後汉纪·顺帝纪》:“ 婴 虽为大贼起於狂暴,自分必及祸。” 唐 张渐 《朗月行》:“去岁草始荣,与君新相知;今年花未落,谁分生别离。” 宋 张元干 《春光好》词:“疏雨洗,细风吹,淡黄时。不分小亭芳草绿,映檐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二班》:“狼扑之,仆。数狼争啮,衣尽碎。自分必死。”14.犹部曲,队伍。《礼记·乐记》:“分夹而进,事蚤济也。” 郑玄 注:“分,犹部曲也。”15.通“ 忿 ”。参见“ 分2分 ”。

澍1 [shù ㄕㄨˋ]
[《广韵》常句切,去遇,禅。]
[《广韵》之戍切,去遇,章。]
1.雨。多指时雨。《淮南子·泰族训》:“若春雨之灌万物也,浑然而流,沛然而施,无地而不澍,无物而不生。”《後汉书·明帝纪》:“诏曰:‘自春已来,时雨不降……长吏各絜斋祷请,冀蒙嘉澍。’” 元 冯子振 《鹦鹉曲·买臣负薪手卷》曲:“乱云升急澍飞来,拗青松遮风雨。”2.水满溢貌。 唐 宋之问 《景龙四年春祠海》诗:“地阔八荒近,天回百川澍。”3.降(雨)。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求雨》:“祝曰:昊天生五谷以养人,今五谷病旱,恐不成实,敬进清酒、膊脯,再拜请雨,雨幸大澍。”《後汉书·和帝纪》:“﹝帝﹞未及还宫而澍雨。” 宋 王禹偁 《对雪示嘉祐》诗:“秋来连澍百日雨,禾黍漂溺多不收。”《水浒传》第九四回:“ 乔冽 揭榜上坛,甘霖大澍。”4.雨水滋润。亦比喻恩泽。 汉 王充 《论衡·雷虚》:“天施气,气渥为雨;故雨润万物,名曰澍。”《晋书·挚虞传》:“收既往之诏,夺已澍之施,臣之愚心窃以为不可。”
澍2 [zhù ㄓㄨˋ]
[《广韵》之戍切,去遇,章。]
通“ 注1 ”。
1.灌注;倾泻。《文选·王褒〈洞箫赋〉》:“扬素波而挥连珠兮,声礚礚而澍渊。” 李善 注:“澍与注,古字通。”2.见“ 澍2意 ”。
【澍雨】1.大雨;暴雨。《尚书大传》卷四:“久矣,天之无烈风澍雨。” 郑玄 注:“暴雨也。”《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三月,京师旱,至五月朔,太后幸 洛阳 寺……行未还宫,澍雨大降。”《宋书·范泰传》:“﹝ 范泰 ﹞表贺元正,并陈旱灾,曰…… 汉 东海 枉杀孝妇,亢旱三年,及祭其墓,澍雨立降,岁以有年。”2.时雨。 宋 王禹偁 《谢降御札表》:“若岁大旱,多慙 傅说 之才,谓天盖高,必听 汤王 之祷,未蒙册免,尤愧搢绅,而又诲以政刑,敢不勤於夙夜,少助忧心之意,庶成澍雨之期。”3.比喻恩泽。《清史稿·高宗纪一》:“以御门听政,澍雨优渥,赐执事诸臣纱疋有差。”
【澍降】指降雨。《东观汉记·北海靖王兴传》:“时年旱,分遣文学循行属县,理冤狱,宥小过,应时甘雨澍降。”
【澍2流】倾注水流。 唐 陆贽 《銮驾将还宫阙论发日状》:“若遇积雨滞浸,群峰澍流,巨石崩奔,訇殷相继。”
【澍2意】注意,留意。 南朝 梁武帝 《注解<大品经>序》:“设乃时旷正教,处无法名,犹且苦辛草泽,经历险远,翘心逷听,澍意希夷。”
【澍霖】时雨。
【澍泽】滋润。亦指滋润万物的时雨。 汉 桓宽 《盐铁论·授时》:“今时雨澍泽,种悬而不得播,秋稼零落乎野而不得收。” 汉 王充 《论衡·自然》:“霈然而雨,物之茎叶根荄,莫不洽濡。程量澍泽,孰与汲井决陂哉?”《新唐书·刘仁轨传》:“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纔十二。常日赘调,已有所妨。”
【澍濡】雨水滋润万物。多用于比喻承受恩泽。《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汉 兴七十有八载,德茂存乎六世,威武纷纭,湛恩汪濊,羣生澍濡,洋溢乎方外。” 明 沈榜 《宛署杂记·志遗一》:“我皇上受命於穆清,湛恩汪濊,羣生澍濡,畅垓泝涎,沦浃乎无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