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预习笔记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丁有宽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模式
zuowenketi 发表于 2006-3-5 23:11:00

丁有宽同志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所以取得成功,首先是他有一颗献身儿童教育事业的爱心,这是他一生孜孜不倦地进行教改实验的强大动力;其次,他的小学语文教改实验是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他善于抓主流、抓重点、抓规律。他在学生中善于抓差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抓读写结合规律;在读写结合中抓记叙文教学,抓记叙文的读写规律;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项任务中抓文道统一;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中抓读写能力训练;从字、词、句、段、篇中抓住句子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在句子教学中又狠抓了“四素句”教学。在多年实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一整套教学模式。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田本娜老师对其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模式作了介绍。

1.阅读、观察、思考、表达一体化模式

丁有宽提出将阅读、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贯彻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各年级、各册书、各单元、各篇文章的教学中。这一思想从 1974年的试验阶段就形成。开始是读书、观察、作文三结合,后来进一步发展为阅读、观察、思考、表达一体化模式。

这一思想和鲁迅提出的读书观是一致的。鲁迅主张读书、思考、观察相结合。他提出要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观察,自己做主。他说:“读书较好的是思索者。”自己思索说明“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思索不能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使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但是,“要观察,还是先要经过思考和读书”。所以说,读书、思索、观察是相互作用的;读书离不开观察和思索,观察也需要读书和思索,思索更不能脱离读书和观察。

丁老师将鲁迅的读书、思索、观察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到写作方面,提出阅诚、观察、思考、表达一体化教学模式,这就更符合了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就是说,语文课要教学生读书,而读书必须独立思考,思考要凭读书和观察所得,观察积累了生活,学生才能运用学到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说读写是必然结合的,观察、思考贯穿于读、写之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读、写能力。

2.读、写同步,读、仿、写三步转换模式

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叶圣陶曾明确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这段话将读与写的实质揭示得很清楚,说明读与写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不同于一般的读写自然结合,他提出把读写结合作为语文教学策略,指导语文教学全过程。其特点是读写同步,相互作用,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把读与写有机地拧在一起。同时取消了平时的作文课,要求学生边读边写,读写同步。读写同步的内容、要求均体现于课本之中;课本既是阅读课本,又是作文课本。

阅读教学非常重视教读法。三年级开始教读书法,即初读、细读、精读、培养学生的三读能力、自读能力,重视读书习惯的养成。这一点很重要。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倡要养成读书习惯。他说:“所谓‘读书习惯’指自己能够读,自己喜欢读而言……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这才和‘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相应合。”这里特别强调运用自己的心力,如果是一篇新课文,自然有不了解之处,如果尝试让学生去了解,结果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入必然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能了解,发生了困惑,教师再指导也不迟。这里叶老特别强调让学生尝试自读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了一番心力,那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除非不要读书”。所谓心力,也就是思索,读书要思索。丁老师遵循叶老这一思想,强调学生自学,掌握读书方法,运用自己的心力去思考,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读书如何转化为写作呢?由读到写是个复杂过程。传统方法强调多读,“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通过读的积累,自然转化到写上。这样当然是费时的。由读到写有个转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丁老师抓住了“仿”这一环节。对儿童来讲模仿就是学习,儿童学话就是从成人讲话中模仿到的。模仿是一种手段,也是学生独立作文前的准备。丁老师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运用模仿手段,使学生练习作文。从仿句开始,到仿句群、仿段、仿文。对记叙文的人、事、景、物以及文章的开头结尾,都在教材中安排了仿写内容。利用范句、范段、范文作示范,指导训练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以及利用课文进行缩写、扩写、改写等练习。然而,丁老师并未停留于多读、多仿、多写上,而是在读——仿——写过程中,运用了七条读写对应关系,即:

(1)从读学解题——作文练审题的拟题;

(2)从读学概括中心——作文练表达中心;

(3)从读学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练写作文提纲;

(4)从读学区分课文内容主次——作文练详略得当;

(5)从读学捕捉中心段——作文练突出中心;

(6)从读学品评词句——作文练遣词造句;

(7)从读学作者观察事物——作文练观察方法。

从而促进了从读到写的迁移作用。可贵的是丁老师教学生仿写,并未停留在仿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经验和积累,在引导学生仿写过程中,形成了以仿为主——迁移为主——创写为主的三个阶段,形成了由读——仿,由仿——写的过程模式。这样既减少了学写的盲目性,又加快了由读到写的转化过程。

关于写的训练,丁老师既着眼于整体一篇,又很重视各部分的独立训练。其特点是由句到句群到段再到篇,即着眼于篇,由部分到整体的训练过程。虽然取消了作文课,但练写的内容、次数大大丰富和增加了。分项训练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多次反复,螺旋式上升。分项训练打好了基础,就自然转化到篇的写作上。

在写的训练中,尤其重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丁老师一改过去“学生给老师作文”、“老师给学生改作文”师生两耽误的做法,改变了“学生作文交差了事”的做法。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作文训练,学生写作占60%,修改习作占40%。从一题一作到一题多作多改。采取了学生自改、互改、教师改三结合改作文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写、自改、改评、自审的能力。

3.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模式

丁老师提出“读写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训练,整体结合”的五步系列训练模式,五步即五个阶梯,一年一个阶梯,逐步提高。训练目标很明确。

一年级训练,以字词为重点,从词入手,侧重练好一句“四素”俱全的句子,作为记叙文的起步。

二年级训练,以词句为重点,从段着眼,从句入手,侧重练好四种句群(连续、并列、总分、概括——具体)。

三年级过渡阶段以句段为训练重点,从篇着眼,从段入手,练好构段四法:连续、并列、总分、概括——具体。

四年级训练,以篇章为重点,在三年级训练基础上,着重进行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观察项目的训练。

五年级训练,侧重综合提高,以培养自读、自作、自改能力为重点。

从五步训练的纵向分析有两条线:

(1)训练读法线。一年级识字、读句,理解“四素”句。二年级练查字法,读句群,理解四种句群;理解课文内容、中心。三年级训练读书法——初读、细读、精读,培养自读能力和习惯,理解四种构段法。四年级练读记法,重点练精读;着重理解篇,如审题、立意、选材、观察等。五年级着重独立阅读能力训练。

(2)训练写法线。一年级练写字、练说写“四素”句。二年级练说写句群,会说写四种句群。三年级写段,按四种构段法写段,训练记叙有中心、有条理。四年级训练读书笔记,如记录、评论、提纲、读后感等;以篇为重点,训练审题、立意、选材、修改等表达能力。五年级着重训练自作、自改能力。

这两条线是紧密结合的,其结合点就是读写对应规律。

这样五步系列训练,其优点:①训练目标明确,层次清晰,易于师生检测;②读写知识结构逐步扩大、加深;③读法、写法训练系统有序。总之,这样步步扎实训练,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4.单元导练教学模式

丁老师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是以单元编写的。每单元有七、八篇课文,分精读篇、略读篇、自读篇、综合练习四类。每一单元又分两组课文;第一组课文重点是认识训练目标,第二组课文目的在于强化、迁移,深入理解和掌握训练目标。这是丁老师单元教材和其他单元教材不同之处。这样做有两个根据:第一,根据读写知识特点,每项读写知识作为训练目标其内涵是较丰富的,不可能在一、两篇课文中都体现出来;第二,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学生掌握知识需要有一定的过程和阶段。

5.精读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一般采用以下程序:

(1)明确训练目标。读写结合教材的一大特点,即以单元组文,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教学训练目标十分明确,使教者、学者心中都有数,教学效果也有目标衡量。一步步训练下去,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训练目标就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思想。教学的每一步就是使学生明确该课的训练目标。

(2)导预习,初步感知课文。预习很重要,预习就是要达到学生自己读书、思考的目的。读写结合教材很重视预习环节。从第五册开始,将预习编在课文之前,预习内容一般有两方面要求:一是通过初读课文理解生字词,二是通过看课题、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以及重点部分。第五册预习要求较详细,当学生逐步掌握了预习要求和内容、方法之后,第六册的预习要求虽然简略了,但深度提高了,不但要求理解课文内容,还提出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一类问题。如《桥》一课,提出“作者从哪几方面具体地有条理地描写大桥的全貌”。总之,通过预习,感知课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3)导精读深究,深究重点段。这一环节着重理解重点段,对重点段进行深入地理解、品评、运用。

通过细读、精读课文,达到对所学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和运用。首先是理解性语言的训练。阅读一篇文章,先要会理解,即会解词、析句、分段,最后读懂全篇。使学生理解语言要认真训练,教会学生理解语言的方法。在理解语言基础上进行语言品评和运用的训练,训练复述、说话、写话、写段、作文等。对于全篇课文,要求学生在一般理解的基础上,对重点段进行深入理解,凡品评、运用的练习项目,大都取自重点段落。

(4)导练习,巩固加深。指导学生总结和运用学习方法,进行多层次练习,达到基本掌握训练目标的目的。读写结合教材增加了课堂练习,而且课后练习比统编教材增加一倍多,以练习语言表达能力的题为主,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以上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逐步加深的,是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过程的。

6.课堂教学为主,课内外结合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只靠课内读有数的文章,是不够的,必须配合必要的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儿童的语言一开始就是在生活中听人说话、学话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入学之后,要专学语文课,在其他课上也需要语言交流,学习语言;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也会使语言丰富起来。事实上儿童语言的发展,并不是完全靠语文课堂教学,有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真知是来自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凡是作文好的学生大都是读课外书多,课外活动参加得多,知识面广,思路开阔。目前,小学生信息来源多,学生从课外读物和各种媒体中,不仅丰富了知识,语言也随之发展起来。所以说学生掌握语言工具不能专靠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和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起来。

课外阅读、活动不可缺少,并不是贬低课内教学的重要性。叶老早就指出:“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它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但是“课外阅读决不能无条件的重视,而讲读还是基本”。也就是说,必须以课堂讲读为主,课外阅读为辅,二者有机结合才是。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讲读,可以加深与扩展课堂教学,扩大知识领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求知欲望,增进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丁老师读写结合教改实验,一贯是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的。以课堂教学为本,课外阅读和活动为辅,将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读写结合起来。更值得提出的是,丁老师开创了“寻美作文活动”,引导学生向先进人物、英雄人物学习优秀品德,欣赏大自然美景,从而触动学生的心扉,并用文字表达出来,既炼人又炼文,使文道统一。特别是用此项活动教育后进生,取得显著成果。这是一项非常成功的教育经验。

以上不难看出,丁有宽小学语文教学实验已形成独有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新体系。该体系已形成各层次的教学模式,是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体现。教学模式的形成有利于教学的操作但又不能受模式束缚,限制教学创造性的发挥。小学语文教学既要遵循一定的模式,使教学规范化、标准化,还要根据不同教材、不同的学生水平、有所创造,才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