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的评价

我要摘抄有关中国语言文字的评价,不少于400字,在3点钟以前回答,加多20分

  (一)汉语研究的三个阶段
  中国历代学者的汉语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语义研究阶段,语音研究阶段,全面发展阶段

  “中国的语言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因为国家统一已久,所以学术空气较浓。当时的研究工作主要在语义方面,因为汉代崇尚儒术,提倡读经,每一个儒生都要求有阅读古书的能力。汉代语义方面的代表作品是:(一)尔雅;(二)方言;(三)说文解字;(四)释名。”【P5】
  “中国最古的字典是尔雅。尔雅和后代的字典不一样:后代字典是按部首排列的,把同一个意符的字排在一部;尔雅的字则是按意义分类的。书中共分十九章,就是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释诂和释言两章所讲的基本上是形容词、动词和抽象名词,释训基本上是连绵字,其他分类都容易了解。前三章占全书三分之一,它的做饭是把许多同义词排在一起,最后用一个常用词作为解释,例如释诂第一条是‘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其他各章是事物名称的简单分类,并加上定义。相传尔雅是周公的著作,那显然是伪托。尔雅主要是为解经而作的,这部书的完成一定在汉武帝提倡经学之后,而且是经过许多人补充的。但汉书艺文志里已有尔雅,那么,尔雅的成书也必在西汉(公元前3-1世纪)。晋郭璞作尔雅注,甚渊博。后代模仿尔雅的书很多。最早的是魏(220-265)张揖的广雅,书名是‘尔雅的扩大’的意思。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的方言在字典中属于特殊的类型,它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书。……按字的偏旁排列的第一部字典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公元100)。全书分成540部,共收9,353字。这一部书决定了将近两千年汉语字典的命运……稍后于许慎有刘熙(公元二世纪)。刘熙写了一部释名。释名也是按意义编排的字典,在编排上很像尔雅(甚至沿用‘释诂’、‘释训’等分类法),所以后代有人把它叫做逸雅。但是,就内容的性质上说,释名跟尔雅大不相同。刘熙企图探寻每一个字最初命名的原因,所以他的书叫做释名。他以为自古以来有许多事物的名称,有雅的,有俗的,而且因方言而不同。老百姓每天都说话,都把事物叫出名字来,但是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要给它这么个名字。他的书就是要追究这个‘为什么’。刘熙以为语音和语义有必然的联系,从语音可以追寻语义的来源。这是中国语源学的第一部书。……注解古书的工作也可以追溯到汉朝。汉朝最有名的经学大师郑玄所作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的注解,都是很重要的著作。”【P5-7】

  “南北朝(420-589)以后,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这不是偶然的。当时诗律学逐渐发达,为了研究韵律和节奏,需要明确地分析语音的构造,发现声调的特性。由于佛经的翻译,中国语文学者认识了印度的语音学。远在第二世纪(东汉),中国人已经能够把每一个音节分为两部分,就是现代所谓声母和韵母。相传沈约(414-513)写了一部四声谱,当时诗人们已经注意到汉语里有四声,并且把这种认识用在诗律的实践上。字典之外有韵书,其实韵书也是字典之一种,不过它是按音编排的字典罢了。陆法言的切韵(601)是现在能看见的最早的一部韵书。……从十三世纪到十七世纪(元明两代),中国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在北方话的活语言方面。”【P7-8】

  “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中国语言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满清统治对文化思想的控制最为严厉,一般学者多被迫离开现实而从事于古书的整理和考证,汉语的古义和古音在这个时代都有很大的发现。这种作风很像汉儒,所以叫做‘汉学’;因为这种学问是实事求是的,所以又叫做‘朴学’。……”【P9】

  (二)语音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又称藏缅语系,印支语系)。汉藏语系包括汉台语群和藏缅语群。汉台语群包括汉语、暹罗『xianluo泰国旧称』侗傣语族、苗瑶语族、越南语、其他;藏缅语群包括藏语、彝语族、缅甸语、其他。【P25】

  “汉族的文学语言自始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论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其实‘雅言’就是‘夏言’。夏族最初在陕甘一带,但是后来所谓‘诸夏’是指黄河南北各国。‘夏言’应该就是北方话。……扬雄方言里有所谓‘凡语’和‘通语’都大致等于现在所谓普通话。可见在方言分歧的同时,也有共同语的存在。……中国政权统一的时候,一向是建都在北方的。这一事实非常重要……其中应该特别提出北京来说。自从1153年金迁都燕京(即今北京)以来,到今天已有八百多年,除了明太祖建都南京和国民党迁都南京共五十多年以外,都是以北京为首都的。这六百多年的政治影响,就决定了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用北方话写出的文学作品,对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五四运动的文学革命,对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也起了非常大的作品。……五四以后,‘白话文’在书面语言中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并且逐渐取代了‘文言文’。到了人民取得了政权之后,‘文言文’就在书面语言中绝迹了。另一方面,近百年来,社会发展很快,新产生的复音词层出不穷,这种词都是超方言的,所以对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是有利的。……现在国务院已经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明白规定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样,我们的民族共同语就有了明确的定义。”【P36-37】

  “文字是语言的代表,因此,古代一切用汉语写下来的文字记载,对汉语史来说,都有作为资料的价值。但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接近口语的作品。就先秦来说,诗经的国风就是民间口头文学的记载;论语也可能是孔门弟子所记录下来的当时的口语。当然,其他还有许多接近口语的作品,例如易经的彖辞和象辞就有许多俗谚在内。直到汉代,许多作品还是接近口语的。史记汉书里面有很多生动的描写,也大多数用的是活生生的口语。……自从南北朝骈文盛行以来,书面语和口语才分了家。……从汉以后的情况看来,诗歌往往比散文更接近口语。古诗十九首就很浅白通俗。六朝的民歌,在骈文盛行的同时,更是汉语史的主要根据。唐文和唐诗相比,接近口语的程度相差太远了。到了宋代,找口语不要向诗中找,而应该向词中找;到了元代,找口语不要向词中找,而应该向曲中找。”【P23-24】

  “文字是语言的代表。……古人把文字和语言混为一谈。因此,他们把语音的变迁误认为字音的变迁,把语义的变迁误认为字义的变迁。这种看法有很大的缺点:假定语音或语义变了之后同时换了一个字来做代表,单纯从文字上看,就看不出语言发展的过程。”【P39】

  (三)文字
  “大致说来,汉语的古今字体只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刀笔文字,其笔划粗细如一,不能为撇捺;第二类是毛笔文字,其笔划能为撇捺,粗细随意。甲骨文、金文、小篆等,都属于第一类,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都属于第二类。……写字的工具的改变,大大影响字体的改革,相传蒙恬造笔,蒙恬正是秦代的人。造字和造笔一样,都是人民的创造,不能说是蒙恬个人的发明。但是说秦代才有毛笔是近于事实的,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也可能是战国时代已经有了毛笔,但不如秦汉那样广泛应用。有了毛笔,文字的姿态大大改变了。”【P39-41】

  “汉语的文字像其他文字一样,在远古时代是由图画过渡到文字的。不但结绳不是文字,图画也不是文字。当图画只表示一件事而不是表示固定的词的时候,那还不是文字。等到‘图画’能表示每一个词的时候,不但笔划简单了(只剩主要的,最能表示事物特性的轮廓),而且更主要的是‘图画’和有声语言联系起来。拿汉字来说,就是每一个原始的字都代表着一定的声音。有人以为象形文字直接和概念相联系,而不和声音相联系,那完全是错误的。”【P41-42】
  “文字只是一种假定的符号系统,文字不等于语言。文字的改革并不意味着语言的改革。”【P44】

  “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几千年前的字式,大多数保存到现在,使我们从此看见一些社会发展的事实。例如甲骨文中有‘刀牛’字(犂),可见殷人的农业发达,已经晓得用牛耕田了。……由小篆到隶属,不但字体变了,连字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简易,有时候就得牺牲了‘六书’的原则。况且文字只是一种符号,用字的人并不要求知道语源,因此,对于某些从一般人看来是来历不明的偏旁,也就无所爱惜了。……从隶书到楷书,字式很少变化。特别是唐代以后,由于科举制度要求正字法,字式更是基本上稳定了一千多年。……但是,文字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起初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后来文字学家也不能不跟着走。群众的创造有两个方向:第一是类化法,第二是简化法。”【P42-43】

  中国语言文字的优势:

  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如今又有汉语双音化的趋势。由于思维面广阔,在数学上由于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速度也更快,但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拼音文字较好,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看,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为人类的共同语言,中国的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依然,而英美的不同行业的专家要交流他们的学术成果,则是对牛弹琴,凭这个优势,汉语就有资格成为世界语,西方语言要比汉语浪费2倍的纸张,全世界使用西方语言的人要比使用汉语的人多5倍,按照简单的因素级连倍乘法,就要浪费10-20倍以上的木材增加20倍以上的工业废水,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找出汉语文本,因为汉语文本是最薄的那一本。

  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则不同,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四百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

  下面要说一下,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比如,英国人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字都用两个声音来表达,那么岂不是说,日本人一生所能够享受到的信息仅仅是中国人的一半吗?我曾经思考过,这是不是与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有关。我们知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至于思维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聪明这个问题是被很多学者所承认的。

  汉语必定战胜英语的根据:所面临的知识爆炸问题。我们知道,目前的英语单词包括各种生物名称及专利发明的新术语已经超过了数百万.

  比如pork这个词,在英语中代表猪肉,它和猪pig、肉meat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而已,如果把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猪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就发现,英语中所有的联体词都是一个与其中任何一个分解词毫无关联的新符号,而它们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

  美国有一份cox报告,内中例举了大量的对比,用以说明中国人不可能通过三、四十次的核实验取得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相同的成果。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国盗窃了美国技术。有人也称这次事件为李文何事件。如果他们希望彻底调查此事,好好研究一下汉语和英语在思维上面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够弄清楚,为什么中国三、四十次的核试所取得的进展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的进展相差无几。在信的后面又附上了我的对于两种语言对比的计算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15
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最古老的文字,直到今天还焕发着无穷的生命力,在世界上有许多种文字,只有中国文字发展成为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之一。中国文字的表现力是所有文字中最强的,意蕴最深刻的,音调最铿锵的。可以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国文字是四大文明中唯一传承下来的文字,证明了中国文字的生命力。中国文字属于象形文字,虽然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还是能表达出形意。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以此为荣为傲!

我国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已经确定了56个民族。在55个少数民族中,一个民族说一种语言的比较多,有的民族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据统计,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数目在70种以上。在56个民族中,汉、回、满三个民族通用汉文。1949年以前,已使用文字的民族有21个,文字24种。解放后,国家又给12个民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我国各民族现行文字共有50多种。 汉语是当今中国的通用语言,也是国际上的通用语言之一。外国人士常有的印象是汉字繁多,其实常用汉字并不多,据现代书报用字统计,3000个左右的汉字已占书面文字出现频率的99%。现在,在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都各自采用本民族文字的课本,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授课。 除中国使用汉字外,过去使用过或现在仍然在使用汉字的国家有越南、日本、朝鲜、韩国等。
非常博大精深,很多言简意赅的词语却很传神。弯弯曲曲的一笔一划代表我们汉字走过的不平和艰辛,里面承载了我们这个古老而又高贵的民族的点点滴滴,它代表和象征了我们祖国最宝贵和最神圣的文化遗产,它的意义深刻而独到,源远流长,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为它感到自豪和骄傲,不断的将它发扬光大。上帝说:我们都要为了我们的祖国加油哦,要认真学习汉字哦,加油哦,加油...
第2个回答  2009-03-15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在世界上成为主要语言之一是必然趋势。中文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发展最快的语言。据报道,全球约有2500万人在学习汉语,近10年来,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保持30%的递增率。近几年来社会办学机构如雨后春笋,他们抓住海外各行业人士渴慕中国语言文化这一契机,加强语言培训与中外文化交流,大量专门人才的需求也将成为必然趋势。所有这些都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为双语双文化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和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据了解,目前全球已经有100多个国家近3000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现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近4000万人。他们中有的担任国家总理,有的曾任国会议长,还有不少人成为所在国大学中文系及汉语教育机构的骨干,在各国使馆和驻华商社企业中也活跃着一大批汉语言专业出身的校友,他们凭借训练有素的汉语言专业技能,在外交、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桥梁作用,为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谊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们已经成为助推汉语走向世界的加速器。

当前对外汉语本科学历教育正赶上新时期汉语国际推广的好时机,设立对外汉语专业的大学应以此为契机,继续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科研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让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汉语传遍五大洲。
第3个回答  2020-04-07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汉字之一,源远流长。
第4个回答  2009-03-15
历史悠久!意味深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