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一些除了刺猬外,其他动物冬眠的资料?

要概括的;

先给5分,答得好还有加分

动物的冬眠是一种奇妙的现象。在加拿大,有些山鼠,冬眠长达半年。冬天一来,它们便掘好地道,钻进穴内,将身体蜷缩一团。它们的呼吸,由逐渐缓慢到几乎停止,脉博也相应变得极为微弱,体温更直线下降。这时,即使用脚踢它,也不会有任何反应,简直像死去一样,但事实上它却是活的。____松鼠睡得更死。有人曾把一只冬眠的松鼠从树洞中挖出,它的头好像折断一样,任人怎么摇撼都始终不会张开眼,更不要说走动了。把它摆在桌上,用针甚至也刺不醒。只有用火炉把它烘热,它才悠悠而动,而且还要经过颇长的时间。
____刺猬冬眠的时候,简直连呼吸也停止了。原来,它的喉头有一块软骨,可将口腔和咽喉隔开,并掩紧气管的人口。生物学家曾把冬眠中的刺猬提来,放入温水中,浸上半小时,才见它苏醒。
____动物的冬眠真是各具特色:蜗牛是用自身的粘液把壳密封起来。绝大多数的昆虫,在冬季到来时不是"咸虫"或"幼虫",而是以"蛹"或"卵"的形式进行冬眠。熊在冬眠时呼吸正常,有时还到外面溜达几天再回来。雌熊在冬眠中,让雪覆盖着身体。一旦醒来,它身旁就会躺着1-2只天真活泼的小熊,显然这是冬眠时产的仔。
____动物冬眠的时间长短不一。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东方旱獭和我国的刺猬,一次冬眠能睡上200多天,而前苏联的黑貂每年却只有20天的冬眠。
____动物的冬眠,完全是一项对付不利环境的保护性行动。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因素,一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动物冬眠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作用的降低。与此同时,生殖腺却发育正常。冬眠后的动物抗菌抗病能力反而比平时有所增加,显然冬眠对它们是有益的,使它们到翌年春天苏醒以后动作更加灵敏,食欲更加旺盛,而身体内的一切器官更会显出返老还童现象。
由此可见,动物在冬眠时期神经系统和肌肉仍然保持充分的活力,而新陈代射却降低到最低限度。今天医学界所创造的低温麻醉、催眠疗法,便是因此而得到的启发。
____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中的鸟兽都是温血动物,那冷血动物昆虫又是怎样熬过漫长的冬季呢?
____昆虫学家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终于查明了昆虫越冬的部分奥秘。冬天,为了防止汽车散热器结冰,人们要加人防冻液。昆虫竟然也会采用相似的办法,在严寒的冬季保护自己。
____在冬天,昆虫要保持活力,不被冻僵是至关重要的。活的组织一旦被冻结,膨胀的冰晶体势必使细胞膜受到破坏,造成致命的创伤。当细胞里液体不足,不能保持维护生命所必需的酶活性时,即使没有被完全冻结,也会造成死亡。那么,昆虫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呢?它们主要是靠降低体内液体的冰点,从而提高抗寒能力,办法就是产生大量的"防冻液"。
____昆虫是怎样制造防冻液的呢?天暖之后又怎样将防冻液除掉呢?为什么要除掉防冻液?这些问题直到现在仍找不到答案。
____值得补充的是,科学家们又发现,蛙类也会自制防冻液。在实验室中,科学家们将许多青蛙冷冻起来,5-7天后,再慢慢地使之解冻,这些青蛙解冻后依然活着。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青蛙能够存活的秘密。他们在这些青蛙的体液中发现了一种人们在防冻剂中常用的物质:丙三醇。与昆虫相似的是,到了春天,这些青蛙的液体中再也找不到这一物质了。
____至今,人们尚未能完全揭开动物冬眠的奥秘。但是科学家们通过不断探索,已经认识到,研究动物的冬眠不仅妙趣横生,而且颇有价值 冬眠是修眠现象的一种。是动物对冬季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如寒冷和食物不足)的一种适应。主要表现为不活动,心跳缓慢,体温下降和陷入昏睡状态。常见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无脊椎动物、两栖类、爬行类和许多哺乳类(如蝙蝠、刺猬旱獭、黄鼠、跳鼠)等。
冬眠过程可分为入眠、深眠和出眠3个阶段。
入眠 动物体温开始降低到稳定地接近环境温度的过程,大约需要一到数日。入眠的外界刺激因素主要是温度。各种动物入眠的环境温度上限相差很大:蝙蝠是24~28℃、刺猬27℃左右、黄鼠20~22℃、仓鼠9~10℃。光照、食物及饮水的供应也影响入眠。入眠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体重。一般认为,体重迅速增加直到较稳定地停留在较高水平,则是动物已具备入眠的内部条件。否则环境温度虽低但动物仍不入眠。待体温调定到接近环境温度后,便进入深眠。
深眠 此阶段长短不定,一般可达数月之久。这时的生理状态发生极大变化。呼吸明显减少,如刺猬的呼吸运动,从常温的每分钟6~18次,降到每分钟1~3次(28~18℃)。在此阶段有时还出现一种间歇式 (阵发性)呼吸,即在短时期较快地连续呼吸之后有一个较长的停息。与恒温动物不同,冬眠动物的间歇性呼吸属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与此同时,循环系统亦发生显著变化,心率极度减慢,冬眠蝙蝠的心率由正常的每分钟330~920次降到每分钟30次,蜂鸟由每分钟480~1200次降到每分钟48次,黄鼠由每分钟 300次降到每分钟4~7次。同时血压亦极低,仓鼠和土拨鼠的血压从常温状态的 100毫米汞柱降到50毫米汞柱,刺猬从113毫米汞柱降到35毫米汞柱。此时外周血管广泛收缩,只有最重要的胸腔器官及脑部保持着低水平的血液循环。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节约能量,而保证生命活动的继续。当环境温度回升到一定高度时,深眠动物便迅速激醒,体温回升以及各系统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出眠)。
出眠 刺猬的出眠温度约为6~9℃(2~15℃),达乌尔黄鼠约为10℃。除这种自发性激醒外,其他外因,如电、机械、寒冷或加温、化学刺激以及注射药物或激素都可以使冬眠动物激醒。激醒初期,呼吸由节律性转变为间歇性。经过几次阵发性呼吸之后,又变成节律性呼吸,而且频率越来越快,如刺猬可达每分钟60次,待苏醒后又趋向平静,变成每分钟36~40次。心率也一样逐渐加快到超过正常水平,然后又恢复平静,这种呼吸和心率的亢进与激醒开始时的战栗产热有关。与此同时,身体前部的血管舒张,加强心、肺和脑的血液循环,待身体前部复温后,身体后部血管才开始舒张并迅速复温。由于这样的主动复温,使得整个过程只需1.5~2.5小时便可使体温上升30多度而完全苏醒。
在冬眠过程中,动物是处于活动(常温)与麻痹(低温)交替的冬眠阵状态。活动时期约为几小时至几天。有些种类动物在此期间进行排泄或进食。大多数种类动物不进食,但进行某些生理平衡的调整。
冬眠动物在长达 100多天的冬眠季节内不吃不喝而仍维持生命,是由于有充足的能量储备,而代谢又降到最低水平,为活动时的1~2%。其呼吸商接近0.7,主要靠氧化脂肪来供给能量和水分。冬眠型动物在肥育期内便储存了相当于体重30~50%的脂肪,大多数集中于皮下,不仅供给能量还有保温作用。冬眠型动物的褐脂较非冬眠型多,而经过冬眠后又减少最多。曾被人认为是与冬眠有关的内分泌腺,有冬眠腺之称。现知与冬眠动物的激醒有密切关系。

熊 睡觉
青蛙 钻土地底下去
松鼠 树洞里

每当气候渐渐变冷,食物缺乏的时候,许多动物就进入冬眠,进行断食辟谷调整机体,减少机体新陈代谢,使其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基础代谢消耗,以期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从而适应变化的内外环境。所以,冬眠现象是动物生存斗争中对不良环境适应的一种方法。
动物冬眠时,一冬不吃东西也不会饿死。因为冬眠以前,它们早就开始了冬眠的准备工作,用来度过这段困难时期。这些动物冬眠前的准备工作很特殊,那就是从夏季开始,便在自己的身体内部逐渐积累营养物质,足够满主整个冬眠过程中身体需要的基础代谢消耗。
尽管在身体内积累大量营养物质,可是冬眠期长达数月之久,怎么够用呢?原来动物在冬眠期间,伏在窝里不吃也不动,或者很少活动,呼吸次数减少,体温也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新陈代谢非常微弱,所消耗的营养物资也就相对减少了,所以体美贮藏的营养物质是足够供应的。等到身体内所贮藏的营养物质几乎要用光时,冬眠期也将结束了。冬眠过后的动物,身体显得非常瘦弱,醒来后要吞食大量食物来补充营养,易变尽快恢复身体常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25
冬眠是蛇类对低温条件的一种适应,也是蛇类在漫长岁月中所形成的一种遗传特性。蛇类的冬眠并非是一段睡眠时期,而是直接由低温导致的蛰伏状态。
在整个脊椎动物的演化上,蛇是比较低等的动物,其组织结构和功能都较原始,代谢水平也较低,如心脏仅单一心室,皮肤也缺乏保温功能,没有像更高等的鸟类及哺乳类有由表皮衍生出的羽毛或毛发,不能形成隔温层。所以,蛇的体温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叫做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蛇到秋冬气温开始变冷时,体温也随之下降,机体的功能减退。一旦蛇类不能把体温保持在一定的高度的时候,它们就开始寻找合适的地方躲藏起来。据测定,蛇类一般在气温L5℃时便很少进食,纷纷迁移到越冬场所附近活动;当外界温度下降到8~6℃时,蛇就停止活动;气温降至3~2℃时蛇即陷入麻痹状态;如果蛇的体温下降到一2℃以下或外界气温下降到一5℃以下时,便会冻死。
蛇的冬眠期一般从¨月至翌年4月,但也有12月初才开始冬眠,次年3月初就出蛰的。冬眠期的长短取决于寒冷季节的长短和严酷程度,随着地理纬度的升高,蛇冬眠期延长。蛇的冬眠时间依不同种类而不同,如浙江烙铁头冬眠期为11月下旬至第2年4月初,而银环蛇冬眠期为12月至第2年3月初。同一种蛇在不同地区冬眠时间也不同,如银环蛇在广西南宁冬眠期到4月份,而在浙江杭州冬眠期至5月份。蛇类冬眠的前后顺序与蛇的种类、性别、年龄有很大的关系。最先进洞入蛰冬眠的是无毒蛇,然后是毒蛇;同一种蛇类比较,雌蛇先进洞,其次是雄蛇,最后是幼蛇。
冬眠前的10月、11月,各种蛇都四处觅食,吃得膘肥体壮,在体内积蓄了充足的营养以后,才选择干燥、温暖的洞穴居住,进入冬眠。在初蛰时,如果天气回升转暖,仍会有部分蛇出洞,在洞口附近活动。在整个冬眠期间,各种蛇都不吃不动,蛇体缩成一团,体温下降,新陈代谢降至最低水平,依靠冬眠前摄取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的最低需要,以度过漫长的冬季。翌春的4~5月份,天气变暖后蛇才苏醒过来,再回到大自然活动。冬眠期间的蛇因不活动,不出洞,一般不会发生咬人的情况。但如果有地震发生及周围环境温度突然升高时,蛇可以惊醒而提前出洞,甚至伤人。所以,如在寒冷的冬天发现蛇大批蛇出洞,要考虑有强烈大地震发生的可能,并防止其伤人。
多数蛇类把冬眠地点选择在背风向阳、干燥的山坡或土丘上,蛇大多不会自己打洞,多利用岩石的缝穴、乱石窖、古墓及啮齿类动物的}同穴进行冬眠。为了成功地进行冬眠,穴居蛇类和一些具有钻洞习性的蛇类能把洞扩展得更深。冬眠场所需要的深度取决于气候和土壤的热导率、洞口的方向、洞的大小、主要风向以及周围植被的性质和数量等。五步蛇越冬,大多栖息于向阳山坡的树根旁的洞穴里,一般占用鼠洞,也利用人们掘冬笋、狩猎等原因挖出的洞穴。五步蛇冬眠场所多是一个与山坡垂直的洞,洞口直径约为7~12厘米,垂直深度约70~80厘米,这个洞的底部又有通道向里与地面几乎平行地延伸,长约1.5~2米,往往中间还有一些支洞;把直洞与其他}同的长度加在一起,其总长度可达4~5米。银环蛇的越冬窝,有向阳山坡的,有钻在旧坟墓棺材砖木下的,有在废弃物砖窑、灰窑等旧基下的,也有利用鼠洞的,其洞可以分叉或多层的;这些洞上往往有较厚的覆盖物;以单个洞的长度计,约2米。
蛇冬眠处的深度,依据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而有所不同,在北方一般要钻到冻层以下方能安全越冬。例如在东北的蛇岛,在1月份气温可以低于一5℃,可是蝮蛇在不太深的石缝、岩洞或是比冻土层略深处,便可度过冬眠。在1月份时气温低到一20~一30℃的新疆伊犁草原上,在2米左右深处蛇就可度过严冬。
蛇类在冬眠期出现了一系列相应的生理变化,但是有时由于冬眠前食量不够、营养物质积累不足或蛇体自身不够健康、冬眠场所不理想等原因,往往造成蛇在冬眠时或冬眠后死亡。在自然条件下,蛇冬眠死亡率达1/3~l/2。据测定,蛇岛蝮的脂肪系数要达到7%,乌苏里蝮的脂肪系数要达到10%方能安全冬眠越冬。
蛇类在冬眠时,喜欢群居,常常一个冬眠洞穴内少则三五条,多则几十条甚至上百条。随着寒冬的逼近,蛇类有群聚的本能,有时几种蛇会混居在一个洞穴内,而其原因并非是缺少适宜的冬眠场所。这种群聚行为有一个明显的好处,那就是许多蛇挤在一起暴露出的表面积,会比它们单独冬眠暴露出的表面积少一些,从而使它们能将体内很少的热量保存得更多。蛇类群居还可使体温增高1~3℃。为了提高冬眠期间的温度,有时还与它们的对头(如鼠、蛙、蟾蜍等动物)同栖一穴,可谓“敌我不分”。
第2个回答  2009-03-10
冬眠是修眠现象的一种。是动物对冬季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如寒冷和食物不足)的一种适应。主要表现为不活动,心跳缓慢,体温下降和陷入昏睡状态。常见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无脊椎动物、两栖类、爬行类和许多哺乳类(如蝙蝠、刺猬旱獭、黄鼠、跳鼠)等。
冬眠过程可分为入眠、深眠和出眠3个阶段。
入眠 动物体温开始降低到稳定地接近环境温度的过程,大约需要一到数日。入眠的外界刺激因素主要是温度。各种动物入眠的环境温度上限相差很大:蝙蝠是24~28℃、刺猬27℃左右、黄鼠20~22℃、仓鼠9~10℃。光照、食物及饮水的供应也影响入眠。入眠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体重。一般认为,体重迅速增加直到较稳定地停留在较高水平,则是动物已具备入眠的内部条件。否则环境温度虽低但动物仍不入眠。待体温调定到接近环境温度后,便进入深眠。
深眠 此阶段长短不定,一般可达数月之久。这时的生理状态发生极大变化。呼吸明显减少,如刺猬的呼吸运动,从常温的每分钟6~18次,降到每分钟1~3次(28~18℃)。在此阶段有时还出现一种间歇式 (阵发性)呼吸,即在短时期较快地连续呼吸之后有一个较长的停息。与恒温动物不同,冬眠动物的间歇性呼吸属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与此同时,循环系统亦发生显著变化,心率极度减慢,冬眠蝙蝠的心率由正常的每分钟330~920次降到每分钟30次,蜂鸟由每分钟480~1200次降到每分钟48次,黄鼠由每分钟 300次降到每分钟4~7次。同时血压亦极低,仓鼠和土拨鼠的血压从常温状态的 100毫米汞柱降到50毫米汞柱,刺猬从113毫米汞柱降到35毫米汞柱。此时外周血管广泛收缩,只有最重要的胸腔器官及脑部保持着低水平的血液循环。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节约能量,而保证生命活动的继续。当环境温度回升到一定高度时,深眠动物便迅速激醒,体温回升以及各系统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出眠)。
出眠 刺猬的出眠温度约为6~9℃(2~15℃),达乌尔黄鼠约为10℃。除这种自发性激醒外,其他外因,如电、机械、寒冷或加温、化学刺激以及注射药物或激素都可以使冬眠动物激醒。激醒初期,呼吸由节律性转变为间歇性。经过几次阵发性呼吸之后,又变成节律性呼吸,而且频率越来越快,如刺猬可达每分钟60次,待苏醒后又趋向平静,变成每分钟36~40次。心率也一样逐渐加快到超过正常水平,然后又恢复平静,这种呼吸和心率的亢进与激醒开始时的战栗产热有关。与此同时,身体前部的血管舒张,加强心、肺和脑的血液循环,待身体前部复温后,身体后部血管才开始舒张并迅速复温。由于这样的主动复温,使得整个过程只需1.5~2.5小时便可使体温上升30多度而完全苏醒。
在冬眠过程中,动物是处于活动(常温)与麻痹(低温)交替的冬眠阵状态。活动时期约为几小时至几天。有些种类动物在此期间进行排泄或进食。大多数种类动物不进食,但进行某些生理平衡的调整。
冬眠动物在长达 100多天的冬眠季节内不吃不喝而仍维持生命,是由于有充足的能量储备,而代谢又降到最低水平,为活动时的1~2%。其呼吸商接近0.7,主要靠氧化脂肪来供给能量和水分。冬眠型动物在肥育期内便储存了相当于体重30~50%的脂肪,大多数集中于皮下,不仅供给能量还有保温作用。冬眠型动物的褐脂较非冬眠型多,而经过冬眠后又减少最多。曾被人认为是与冬眠有关的内分泌腺,有冬眠腺之称。现知与冬眠动物的激醒有密切关系。

熊 睡觉
青蛙 钻土地底下去
松鼠 树洞里

每当气候渐渐变冷,食物缺乏的时候,许多动物就进入冬眠,进行断食辟谷调整机体,减少机体新陈代谢,使其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基础代谢消耗,以期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从而适应变化的内外环境。所以,冬眠现象是动物生存斗争中对不良环境适应的一种方法。
动物冬眠时,一冬不吃东西也不会饿死。因为冬眠以前,它们早就开始了冬眠的准备工作,用来度过这段困难时期。这些动物冬眠前的准备工作很特殊,那就是从夏季开始,便在自己的身体内部逐渐积累营养物质,足够满主整个冬眠过程中身体需要的基础代谢消耗。
尽管在身体内积累大量营养物质,可是冬眠期长达数月之久,怎么够用呢?原来动物在冬眠期间,伏在窝里不吃也不动,或者很少活动,呼吸次数减少,体温也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新陈代谢非常微弱,所消耗的营养物资也就相对减少了,所以体美贮藏的营养物质是足够供应的。等到身体内所贮藏的营养物质几乎要用光时,冬眠期也将结束了。冬眠过后的动物,身体显得非常瘦弱,醒来后要吞食大量食物来补充营养,易变尽快恢复身体常态。
第3个回答  2009-03-11
动物的冬眠是一种奇妙的现象。在加拿大,有些山鼠,冬眠长达半年。冬天一来,它们便掘好地道,钻进穴内,将身体蜷缩一团。它们的呼吸,由逐渐缓慢到几乎停止,脉博也相应变得极为微弱,体温更直线下降。这时,即使用脚踢它,也不会有任何反应,简直像死去一样,但事实上它却是活的。____松鼠睡得更死。有人曾把一只冬眠的松鼠从树洞中挖出,它的头好像折断一样,任人怎么摇撼都始终不会张开眼,更不要说走动了。把它摆在桌上,用针甚至也刺不醒。只有用火炉把它烘热,它才悠悠而动,而且还要经过颇长的时间。
____刺猬冬眠的时候,简直连呼吸也停止了。原来,它的喉头有一块软骨,可将口腔和咽喉隔开,并掩紧气管的人口。生物学家曾把冬眠中的刺猬提来,放入温水中,浸上半小时,才见它苏醒。
____动物的冬眠真是各具特色:蜗牛是用自身的粘液把壳密封起来。绝大多数的昆虫,在冬季到来时不是"咸虫"或"幼虫",而是以"蛹"或"卵"的形式进行冬眠。熊在冬眠时呼吸正常,有时还到外面溜达几天再回来。雌熊在冬眠中,让雪覆盖着身体。一旦醒来,它身旁就会躺着1-2只天真活泼的小熊,显然这是冬眠时产的仔。
____动物冬眠的时间长短不一。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东方旱獭和我国的刺猬,一次冬眠能睡上200多天,而前苏联的黑貂每年却只有20天的冬眠。
____动物的冬眠,完全是一项对付不利环境的保护性行动。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因素,一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动物冬眠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作用的降低。与此同时,生殖腺却发育正常。冬眠后的动物抗菌抗病能力反而比平时有所增加,显然冬眠对它们是有益的,使它们到翌年春天苏醒以后动作更加灵敏,食欲更加旺盛,而身体内的一切器官更会显出返老还童现象。
由此可见,动物在冬眠时期神经系统和肌肉仍然保持充分的活力,而新陈代射却降低到最低限度。今天医学界所创造的低温麻醉、催眠疗法,便是因此而得到的启发。
____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中的鸟兽都是温血动物,那冷血动物昆虫又是怎样熬过漫长的冬季呢?
____昆虫学家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终于查明了昆虫越冬的部分奥秘。冬天,为了防止汽车散热器结冰,人们要加人防冻液。昆虫竟然也会采用相似的办法,在严寒的冬季保护自己。
____在冬天,昆虫要保持活力,不被冻僵是至关重要的。活的组织一旦被冻结,膨胀的冰晶体势必使细胞膜受到破坏,造成致命的创伤。当细胞里液体不足,不能保持维护生命所必需的酶活性时,即使没有被完全冻结,也会造成死亡。那么,昆虫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呢?它们主要是靠降低体内液体的冰点,从而提高抗寒能力,办法就是产生大量的"防冻液"。
____昆虫是怎样制造防冻液的呢?天暖之后又怎样将防冻液除掉呢?为什么要除掉防冻液?这些问题直到现在仍找不到答案。
____值得补充的是,科学家们又发现,蛙类也会自制防冻液。在实验室中,科学家们将许多青蛙冷冻起来,5-7天后,再慢慢地使之解冻,这些青蛙解冻后依然活着。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青蛙能够存活的秘密。他们在这些青蛙的体液中发现了一种人们在防冻剂中常用的物质:丙三醇。与昆虫相似的是,到了春天,这些青蛙的液体中再也找不到这一物质了。
____至今,人们尚未能完全揭开动物冬眠的奥秘。但是科学家们通过不断探索,已经认识到,研究动物的冬眠不仅妙趣横生,而且颇有价值
第4个回答  2009-03-11
蛇、蜈蚣、刺猖、乌龟、蝙蝠、刺猬、蛙、蜗牛、绝大多数的昆虫、熊、加利福尼亚的夜鹰等,许多动物都会冬眠。

动物的冬眠是一种奇妙的现象。人们观察了若干种动物冬眠,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

在加拿大,有些山鼠冬眠长达半年。冬天一来,它们便掘好地道,钻进穴内,将身体蜷缩一团。它们的呼吸,由逐渐缓慢到几乎停止,脉搏也相应变得极为微弱,体温更直线下降,可以达到5℃。这时,即使用脚踢它,也不会有任何反应,简直像死去一样,但事实上它却是活的。

松鼠睡得更死。有人曾把一只冬眠的松鼠从树洞中挖出,它的头好像折断一样,任人怎么摇撼都始终不会张开眼,更不要说走动了。把它摆在桌上,用针也刺不醒。只有用火炉把它烘热,它才悠悠而动,而且还要经过颇长的时间。

刺猬冬眠的时候,简直连呼吸也停止了。原来,它的喉头有一块软骨,可将口腔和咽喉隔开,并掩紧气管的入口。生物学家曾把冬眠中的刺猬提来,放入温水中,浸上半小时,才见它苏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