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802.3(CSMA/CD访问控制) vs. IEEE802.5 (令牌环网访问控制)
我 们称Ethernet的传递形式为广播(broadcast)形式,Token Ring使用的则是指定(dedicated)形式;broadcast属于probabilistic形式的协议,也就是不能够保证工作站可以获得接通网线的能力。Token Ring则属于deterministic形式的协议,也就是使用一套规则来保证工作站有接通网线的能力。在IEEE定标准面,Ethernet属于802.3标准,而Token Ring则属于802.5标准:
特性类项 IEEE 802.3 IEEE 802.5
逻辑形态 Bus Single Ring
物理形态 Star, Bus Star
介质 Optic fiber, Twisted Pair,
Coaxial Cable Twisted Pair
频宽 10 Mbps 4 or 16 Mbps
连接形式 CSMA/CD Token Passing
过载信息 Single 1(4 Mbps)或
Multiple(16 Mbps)
最大封包体积 1518 bytes 4500 (4 Mbps)
18000 (16 Mbps)
节点数目 1024 260
节点间隔 2.8m (minimum) 100m (maximum)
最长网络距离 2.8km 不等
IEEE802.3
规格 IEEE802.3
信号调变方式 基频(Base Band)
信号编码 Manchester编码
媒体存取控制 CSMA/CD
种类 10 Base 5 10 Base 2 1Base 5 10 Base T
传送速度 10 Mbps 1 Mbps 10 Mbps
采用缆线 厚同轴缆线 RG-11 细同轴缆线 RG-58 A/U 无遮蔽式双绞线(UTP)
网络连接形态 总线(Bus) 星状/总线
长度限制 500m/区段 185m/区段 2.4km 4km
可连最大段数 5段 5段
每一段最多可接计算机数目 100台 30台
媒体存取控制CSMA/CD 回
IEEE802.3系采用CSMA/CD做为通信媒体存取方法,最常见的以太网络(Ethernet)即符合此标准。
网络上的工作站可自由的取用线路,当它需传输数据时,先监听网络上是否有信号在传输,此即载波感测(Carrier Sense)。若察觉网络正忙,即暂时等一段随机之时间长度,然后再尝试一次,万一仍有信号传输中,则动复上述动作,此即多次存取(Mutiple Access)。若传出去了,仍得再监听一下此数据是否与它人的数据料碰撞在一起,这动作称为碰撞检出 (Collision Dectection )。
信号调变方式 回
基频方式:直接将数字信号以0及1编码,透过传收器(Tranceiver)直接在通信媒体上传输。一次只能传一个信道,其价格便宜,装设也较简单。
宽带方式:将数字信号经过一高频信号调变,转换成较高频的模拟信号。通常以分频多任务方式(FDM,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可在一个传输媒体上,进行多个通道的通信。
Manchester编码 回
此编码方式的优点是:1.不必附加同步时序,由传送信号的0与1之间的位阶变动即可达同步效果。此称之为「自发同步时序」(Self-clocking)。2.传输在线不会产生直流电压成份。3.较易做到传输错误之侦测。
IEEE802.5
IEEE802.5的规格如下:
规格 IEEE802.5
FSK(载波频带)
信号调变方式信号编码 差分式Manchester编码
媒体存取控制 记号总线
传送速度 4 Mbps 4,16 Mbps
采用缆线 无遮敝式双绞线 遮敝式双绞线
网络连接形态 环状
每一段最多可接计算机数目 250台
另外还要一提的是,有个IEEE802.4标准,在物理上使用bus形态的,但却以Token Passing的形式来传递数据。和Token Ring一样,只有得到Token的节点才可以发送数据,但一旦其获得了接收节点的确认回应,就得把Token交给下一节点了。在网络里必须有一套机制来追踪哪一个节点会是下一个得到Token的节点。在网络上面会有一个master的角色,如果token丢失或由某些原因不能传送,master会先对全网络发出请求,然后宣布取消旧的token而重新发放一个,它比任何其它节点要有最优先权获得Token。
不过比起Token Ring的star形态来说,802.4毕竟还是有其不足之处的。比如在802.5里面使用的mart hub,有能力侦测到工作不良的节点,从而可以把Token绕过它来传递,同时会指示出哪一个节点有问题,而802.4则做不到这点。
参考文献:
http://www.cpshs.hcc.edu.tw/leson/net/new_page_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