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字做姓氏时怎么读

如题所述

“幸”字做姓氏时读 xìng。

释义:

1、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

2、福气。

3、高兴。

4、希望。

5、宠爱。

6、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7、姓。

幸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5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在2013年全国人口普查姓氏排名第393位。

扩展资料: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子周成王赐其叔姬偃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周文王第四十七子、周武王之弟姬偃因镇守朔北雁门(沧州)有功,周成王在壬戍岁(公元前1079年)赐其叔姬偃为“幸”姓,史称偃公,其后裔子孙世袭父职四代。

源流二

源于古代帝王信任亲近的幸臣,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清朝学者张澍的《姓氏五书》记载,是幸臣的后代,以祖上为荣而取“幸”为姓或被帝王赐予“幸”姓而形成的。

幸臣,就是君主最宠信亲近的臣子。因此幸氏的家族理当兴盛,所以,历代幸氏的先人见诸史书记载的很多。

在中国古代,幸氏的望族大多出于豫章郡 得姓始祖 偃公因镇守朔北雁门(沧州)有功,被周成王赐为“幸”姓,史称偃公,为幸氏之始祖。

迁徙分布

幸姓起源于上古帝王信任亲近的大臣,即幸臣,认为起源于河北沧州清池,始祖幸偃因镇守雁门有功,于公元前1079年成王赐姓“幸”。

春秋时(公元前625年),14世尚玑公因仕迁徙于江西高安洪城。东汉时32世棠公随父维新公迁建昌(今江西奉新县)。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塾公父子因守雁门兼领渤海沧州节度使再迁清池。

唐朝总章年间(公元669年),世居江西高安幕山的幸茂宏由沧州迁居四川,武则天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任南昌府丞又迁返高安,故江南幸姓称茂宏公为一世祖。

68世轩公随父奉公涉汴(河南开封),轩公之弟潭公后裔迁江西广昌。至宋末,74世扩公在康王南渡辅佐有功授高安丞,又返迁高安。扩公生三子,长子之仁公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由高安分居宁州安乡温泉汤(今江西修水县黄沙汤桥)。

次子之文公分居新吴进城乡东园里(今江西奉新县上富镇东坑村)后有幸登嶷先迁江西遂川、上犹,后定居于赣州南康。明初,幸登嶷之曾孙郎酆于1369年迁居福建宁化石壁村,洪武二十三年(1390)其曾孙钦凤、宗远、智崇、宗明四兄弟入广东梅州兴宁一带,后传往广东各地。

三子之武公承基高安洪城及永乐一年由高安迁往江西九江市瑞昌,江西赣州于都、四川、湖北,以及东南亚和台湾等地。

历史名人

1、幸轼

唐学者。高安人。幸南容孙。博学强记,有祖风。通文史,博地理,善哲辩。唐僖宗中和年间官拜太子校书郎。

2、幸元龙

(1169―1232),南宋臣。字震甫,号松垣,筠州高安(今属江西)人。庆元五年进士,调湘阴簿。居家十馀年,嘉定七年,出为京山县丞。

九年,调随州州学教授。十五年,知当阳县。十七年,通判郢州。宝庆二年,两次上书,并致书宰相史弥远,为真德秀、魏了翁等鸣不平。史党劾其越位言事,勒令致仕,时年五十八。绍定四年,再上书,请戮史弥远以谢天下。

次年卒,年六十四。元龙为人正直,指陈时政,忠义激发(吴潜《乞裘万顷幸元龙遗泽表》)。所上奏疏与致朝臣的多封书信,论述宋金蒙三方形势,力主乘金之虚,收复中原;其《论取士书》,揭露当时荐举的弊端,均能指切时事,有为而发。

著有《松垣文集》,已佚,后人辑有《重编古筠洪城幸清节公松垣文集》十一卷,据《四库全书总目》考证,谓为伪托(卷一七四)。

今存清抄本,藏辽宁省图书馆。《全宋诗》卷二八六三录其诗一首。《全宋文》卷六九三一至六九三四收其文四卷。事迹见《宋史翼》卷二二。

其他幸姓名人有汉大臣幸成、幸子豹;南宋学者幸思顺等。近当代幸姓名人有解放军将领幸元林,矿业专家幸伟中,戏曲舞台美术家幸煕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6

幸(非多音字,就读[xìng])

[xìng]

1. 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运。侥~。~存。~免。~未成灾。

2. 福气:~福。荣~。

3. 高兴:庆~。欣~。~甚。

4. 希望:~勿推却。~来告语之。

5. 宠爱:宠~。得~。

6. 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巡~。

    7. 姓。

第2个回答  2015-08-05
读 xìng 的读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