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前辈赐教有什么比较好的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 以及作文写作经验

本人高二学生党,语文每次都被现代文和作文拖垮,求前辈帮助啊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各种
语文考试的实践所证明。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
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
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
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
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
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

.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
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
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
导”,称“岳父见教的是”。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
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

.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
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
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

.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
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
就会发生偏差。 需要指出的是,命题人常用编制迷惑项的方法来混淆考生思路,迷惑项的编制往往是借助于对原文关键词语的增、删、改等手段来完成的。那么,怎样提高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呢 ?如何分析,在方法上没有一定之规,但是要分析得恰当准确,首先应明确分析的对象是
什么,对象确定了,找出构成对象的具体因素及其综合特点的过程就是分析。 如何综合,
在方法上也多种多样,可把文中的关键词语摘录组合在一起,形成答案,可在阅读中仔细体会、
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结合作者意图对内容进行提炼概括;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说了多层意思,
依据答案的要求,所做的概括不能遗漏,这时就需要舍取法,将有关的几个意思分别摘取并组合在一起,这种方法多用于并列式结构或有分论点的文章中。
5

.提高评价、鉴赏的能力
文学作品的阅读,虽然与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一样,都要考查对词义、语义的理解,

对文意的把握等能力点,但是由于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强调对内
容的理解、形象的诠释、技巧的把握、语言的体会等。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
首先应了解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因各自的特点不同,阅读理解也各有侧重。小说阅读就是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散文的阅读则需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
针对现代文阅读题目的设计由浅入深的特点,答题应循序而进,但对这一特点又需作辩证的理解。正因为“由浅入深”,后面的题目可能是前面题目的注脚,特别是最后一道多选题,往往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材料作出分析,这其中尽管有错误的选项,但多数是正确的。深入地认识选肢,
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样再回过头来去解决前面的具体问题,
成功率就会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9
(1)针对课文设计的小练笔。在教学《早晨》一课时,用言语给花儿描绘一帧小照。在学习《一个人和一幅画》时,作者对老人外貌的描写,尤其是对老人手的细致刻画,体现人物的品质。我让学生观察周围亲人的手,抓住手的特点,写出自己的感受。有些学生很让我意外,他们还采用对比手法,将妈妈或奶奶的手与自己的手对比,写出他们的辛劳,自己很幸福;
(2)针对班里举行的一些活动让学生写作。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班里举行背诵比赛,学生亲身经历,亲自感受,很有写作欲望,指导完写法后,学生很快投入进去,下课铃打响了学生仍伏桌写作,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当时我记的很清楚,温家盾同学说:“老师,平时我无话可说,今天我都刹不住车了。”一句话道出只要有内容,学生是乐于写作的,别忘了,这也是一种享受啊!
(3)有时,我也会人为创造一些写作的机会。有一次,为了训练语言描写,这里先插叙一段内容,简单介绍一下我班同学写作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我班今年学生基础较差,大多数学生错别字较严重,内容叙述不具体,作文选材不新颖,语言描写还停留在形式单一,如:我说,妈妈说,我说,妈妈说;内容简单,无说话人的动作,神态,语速等方面的描写。我在理论指导完后,隔一天,我就创造了一个训练的机会。一走进课堂,我就高兴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明天是星期六,我们班组织一次郊游怎么样?一句话在学生中间炸开了花。先是一人质疑,后很多人争论去哪儿,如何去,带什么,热闹极了。当我说,这是为了训练语言描写而撒的善意的谎言时,学生一片哗然、失望。随后,我适时引导,让学生把刚才的场面描写下来,注意说话人的动作、神态、语速及一人说,两人争论,多人讨论等场面的描写,结果让我非常满意,说话形式有说话人在前,在后,在中间,省略说话人,内容非常丰富、具体。
(4)针对突发情况进行写作。前些天,今冬第一场大雪悄然而至,刚好那节课轮到我上课,那节课本来让学生写条格笔记上的作业,但窗外越下越大的雪花,不时吸引学生的眼球,从学生那偷瞥的眼神中,我似乎感觉到学生的写作欲望在蠢蠢欲动,我顺应民心,叫停学生,课堂教学转为观察窗外的雪花。下课了,又让学生观察操场上学生的活动,放学生出去打雪仗,丢雪球。20分钟小课,一篇篇生动、真实的作文跃然纸上。有时我想,语文老师需要有点“神经质”。(
5)开展大阅读。刚接手,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自己感兴趣的较厚的故事性较强的书,每天规定至少看多少页。自己的书看完了,可以在班级内交换看,只要你能回答上书主人的十个问题,就可以从老师这里积攒一个换书卡,一定数量,老师奖励一本袖珍小书,礼物很轻,但学生积极性很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