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由来,生、旦、净、末、丑怎么化分

如题所述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生、旦、净、丑”是用“反喻”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奇流行的时代就有了。不过,就在此说正盛时已指出其谬。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生即男子,旦曰装旦色,净曰净儿,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义理之有?”这就明明白白地否定了戏曲角色“反喻”的说法。 先说“生”。祝枝山说:“生即男子。”说得简单,却合情合理。先生、后生、儒生以及张生、李生等等,其中“生”的本来含义不都是对男性的称谓吗?有人可能觉得这太简单、普通了,硬要去考证其中的奥秘,结果就生发出一些牵强附会的说法。 再说“旦”。人们常想弄明白为什么舞台上的女性要称“旦”?戏剧史家周贻白认为,“旦”字系由“姐”字演变而来。顺序是先有“姐”,由“姐”讹为“妲”(宋杂剧中有《老孤遣妲》、《双卖妲》、《褴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讹),再由“妲”简笔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原来的《老孤遣妲》成了《老孤遣旦》)(见周贻白《中国戏曲论集》)。“姐”历来是对女性的称谓,既然“旦”即“姐”之讹,那么“旦角”专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 再说“净”。元人柯丹丘认为“净”即“靓”之讹。他解释说:“傅粉墨献笑供诌者,粉白黛绿,古谓之靓装,今俗讹为净。”“净”用脸谱,确是粉白黛绿,符合“靓”的含义,柯丹丘的说法是可靠的。 说到“丑”,其实不用解释,无非是相对于“俊”来说的。人们不是常说“丑扮”、“俊扮”吗?“丑角”扮演的人物虽不全是坏人,但大都须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其形象毕竟是丑的。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是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个基本类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到宋元之际,开始创立,而到清初以后才算得是成熟。行当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有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一看就能分清形象的美丑。另外,有的行当重唱,有的重念,有的重做,有的重打,各个行当的声乐技巧、身段工架乃至化妆服饰等各种造型手段,都有一套不同程式和规则,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独特的形式。行当的划分是严格的,生旦净丑,一行有一行的程式规范。但从演员掌握和运用行当的角色说,又是灵活的,可以专上一行。 生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除净、丑以外的男性角色称为生行。按其扮演的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和娃娃生几类。 老生,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因戴髯口,又称须生,俗称胡子生。一般重唱功,用真声,念韵白;动作造型庄重、端方。比如说京剧《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梆子《蝴蝶杯》中的田云山等。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小生的表演在不同的剧种中各具特色,但也有共同之处。音色运用上有两类:一类用真声,高腔和地方小戏系统剧种多用之;一类是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昆曲和皮簧系统剧种多用之。动作造型的基调是儒雅倜傥、秀逸飞动。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又有巾生、冠生、穷生、雉尾生和武小生之分。 巾生,又称扇子生,因戴文生巾或持折扇而得名,多扮儒雅潇洒的青年书生,唱、念、做诸功并重。如昆曲《柳荫记》中的梁山伯。 冠生,是昆曲特有的行当,又分为大冠生、小冠生。大冠生实为戴髯口的小生,多扮风流的皇帝或狂放不羁的才子,如《长生殿》中的唐明皇、《彩毫记·醉写》中的李白等。小冠生又称纱帽小生,多扮春风得意的年轻新贵,如《荆钗记》中的王十朋、《白罗衫》中的徐继祖。 穷生,即扮演穷愁潦倒的落魄书生,如川剧《彩楼记》中的吕蒙正、昆曲《绣襦记》中的郑元和。 雉尾生,又叫翎子生,因常在帽盔上插两根雉尾而得名,唱、念、做、打诸功并重。如《群英会》中的周瑜、《连环记》中的吕布武小生,年轻的小将。如京剧《八大锤》中的陆文龙、《岳家庄》中的岳云,《九龙山》中的杨再兴。 武生,擅长武艺的人物,分长*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长*武生扎大*、穿厚底靴,扮演大将。如京剧《挑滑车》中的高宠、《长坂坡》中的赵云等都属长*武生。短打武生常穿袍衣袍裤和薄底靴,以动作的轻捷矫健、跌打翻滚的勇猛炽烈见长。如京剧《三岔口》中的任棠惠、《十字坡》中的武松、《闹天宫》中的孙悟空都属短打武生。 旦是戏曲表演中女角色的统称。按扮演人物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9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 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 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 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 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 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 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 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 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 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 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 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 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 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 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 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 (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 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 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 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 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 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 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 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 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 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田、徐兰沅、 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梅兰芳是京剧艺术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剧院目有《宇宙 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 断桥》、《奇双会》、《游园 惊梦》、《穆柯寨 穆天王》、《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 《西施》、《洛神》以及晚年编演的《穆桂英挂帅》等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通称皮黄戏.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 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调班社相继进入北京演出,同时吸收了汉调,秦 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式,融化,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 称为"京调".清代末期民国初期,上海的戏院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为"京 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4-29
京剧的形成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如余三胜即是。 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 1.生行 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行 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行 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行 简称“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5.丑行 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