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中写的是“庚信文章”还是“庾信文章”?

如题所述

笔者在欣赏许多作品时,看到不论是引用也好,或是书法作品也好,常常见到写成:“庚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在许多文章中也常有混淆。我也一致认为是庚信,。最近读唐诗时发现,有庾信的介绍,仅一字之差,不知到底是哪种说法正确。 查看唐诗知道,唐朝的大诗人、诗圣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这是《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也曾说:“清新庾开府”。在这首六绝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为了弄个清楚明白,近日我又专门查了一下字典,这两个字“庾”、“庚”还都是姓氏,前者念“yu”,后者念“geng”。查找有关资料,知庾信(513-581),字子山,南北朝时代,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其父是梁代著名宫庭文人庾肩吾。他自幼聪敏,博览群书,尤好左传。十五岁作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十九岁作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他们父子和当时也在东宫任职的徐摛、徐陵父子都深得萧纲的宠信,并且是萧纲所倡导的宫体诗的重要作家,当时号称“徐庾体”。侯景之乱,他任建康令,全军溃退,潜奔江陵。梁元帝承圣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当时西魏大军正南侵江陵,他被留在长安,屈仕敌国。以后又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官位虽高,心里却非常痛苦,常常想念故国。后来陈朝请求北周放他回国,北周因为爱惜他的文才,不肯放还。终于老死北方。 庾信自悲身世的重要作品,有《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一为: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还有《和张侍中述怀》、《伤王司徒褒》等篇,其心情也和《拟咏怀》完全一致。我们必须提到的,是几首寄赠朋友的五言小诗,例如: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寄王琳》故人徜思我,及此平生时。莫待山阳路,空闻旧笛悲。——《寄徐陵》 这些诗在寥寥数语中写出他怀念故国的百转千回的痛苦。境界开阔,感慨深沉,超过了谢朓的小诗。 总之,庾信后期的诗无论思想内容或艺术风格都具有和前期迥然不同的面貌。他后期的诗除了表现身世遭遇的痛苦外,还有北方边塞的风沙气息。像“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流星夕照镜,烽火夜烧原”;“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弰”(以上均见《拟咏怀》);“胡笳遥警夜,塞马暗嘶群”(《和赵王送峡中军》):“马嘶山谷动,弓寒桑柘鸣”(《伏闻游猎》)等等诗句。庾信在诗歌的形式格律上也有所发展。他的五言新体诗如《对宴齐使》、《寄徐陵》、《秋日》,在声律上已暗合后来唐代的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在七言诗形式上,《燕歌行》比鲍照七言篇幅规模更大,《乌夜啼》、《秋夜望单飞雁》、《代人伤往二首》,从句数、章法、对仗看也是唐人七律、七绝的先驱。用典较多,是他的诗歌的重要特点。有些诗,如前面所举的,用典很有创造性,灵活变化,自然合拍,增强了艺术表现力量。但是有的诗也由于堆砌典故过多,以致语意晦涩。 庾信的诗,初步融合南北诗风,是南北朝最后的一个优秀诗人,也是唐诗的先驱,对唐人的影响最为直接,因此深受唐代诗人的重视。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对他后期作品的正确评价。从以上资料来看,正确的应该是写庾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