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计划经济

如题所述

计划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高度集中的,实现高效率的社会经济体系。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

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分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扩展资料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包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计划体系”,另一部分是“市场体系”。

“计划体系” 由一千家左右大公司组成的。这些企业规模大、技术复杂、投资数量大,所以从筹备建厂至生产出产品,中间经过很长的时间。因此,大企业要求安全和稳定,这就需要有预测和计划;

 企业为了确保自己的收益,就要控制产品的价格,一些大公司采取一致的行动,达成价格协定,这些被固定下来的价格可以长时期地被预测,同时,由于一个公司的价格又是另一个公司的成本,所以,成本也可以预测。

因为在这部分经济中,市场竞争被 “计划原则”代替,实质上是一种计划经济。这些由大公司组成的 “计划体系” 拥有广泛的权力: 控制产品价格和原材料; 控制产品销售量; 控制资本来源; 影响和控制政府。

“计划体系”消灭了贫困,已不存在阶级对立,其权力掌握在技术和管理人员手中,公司的目标不是最大限度利润而是稳定和增长,生产者主权代替了消费者主权。由于 “计划体系”存在着上述优势,所以它能凭此剥削 “市场体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经济体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计划经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http://baike.baidu.com/view/25266.htm#1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渊源与发展
计划经济的起源是与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开始。 一般来说,最早出现计划经济构想的是李斯特对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的批判,当时是作为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第一次理论阐述,之后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更是系统的阐述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和对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受其影响德国诞生了经济学的历史学派,大力宣扬政府控制经济行为,同时以这种思想主导德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德国的发展飞跃,也形成了马克思口中的“国家资本主义”,这种靠政府干预执行计划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计划经济。 之后由于一战德国战败,政府失去了对国际经济关系有效的控制能力,历史学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后德国经济依旧保留很强的政府干预特色,纳粹上台以后,重拾了历史学派的做法,恢复了德国经济。所以德国的混合经济实际上是脱胎于计划经济。

苏联出现以后,计划经济的理论发展得到了提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写了《新经济》,系统完善的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模式。 之后苏联为了自己的霸权,以经互会为媒介通过计划经济方式控制他国经济,与美国推行市场经济通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控制他国经济类似。

而日本于20世纪40年代学习苏联经济制度,制定了40体制,之后在50年代,日本实行了50体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完成了经济腾飞。80年代后日本开始针对其计划经济的特点进行改革,但是收效甚微并未因改革经济获益。 随着苏联的解体,经互会解散,彻底实行计划经济国家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崩溃,计划经济影响跌入历史最低。

[编辑] 特点
在计划经济下,三个经济问题都是由政府或是财团决定的(资本主义国家则是财团与政府结合的形式,又被称为“国家资本主义”)。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国家大部份资源由政府或是财团拥有,并且由政府指令的形式来分配资源,不受市场影响。举例政府认为国家需要苹果,在计划经济下,被政府选中的个人集体(一般为符合该类生产的要求)都要按政府指示进行种植苹果的工作,但事实上实际生产的产品可能不满足或超过了实际需求。

计划经济里面不但国家经营的产业是由政府控制,连私人企业也要受政府指示运作。私人企业决定生产什么,由政府作主;私人企业以什么方法生产,由政府决定;生产出来的东西又如何分配,也是政府决定。国家操控著私人市场的供应,由价格以至销售渠道,都是政府或是垄断组织(辛迪加、托拉斯,卡特尔等)决定。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最属性之一的,因此计划经济又常被解释与共产主义相通。但是马克思著作中并没有关于计划经济的内容,提倡和实践计划经济是在列宁时期。 最典型的计划经济例子数以苏联。而现存的例子则是朝鲜、古巴和缅甸、日本等。

[编辑] 优势

[编辑] 经济稳定
计划经济可确保所有资源都能持续运用,不会受到经济周期的波动所影响。由是者停产以至失业问题都不会发生,而通货膨胀问题不会存在,而长期性的基建投资,更不会受市场因素而停止。

[编辑] 事先设计
一件事情或一个景象,在自由放任下,可能会不受人为控制地产生不可预知的问题。但计划经济里因事情都总是由政府计划,预先设计好,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有机会避免。举例一个城市,交通网络如由政府指示建造,连个人私家车拥有数目都是由政府规定,可减少如塞车等交通问题。对于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最优。经济学说中的发展经济学正是脱胎于计划经济的实践。

[编辑] 倾斜优先,发展快速
实行计划经济或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国家,都有一个特点,都是后发的落后国家: 例如苏联,建立之初,百业凋零,在欧洲文明程度和工业化程度都是倒数,而是实行计划经济以后,40年代成为超级大国。 德国在第二帝国时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一跃成为一流的工业化国家。日本自40年代至战后,实行长期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多次被美国训斥为“搞社会主义”亦成为了经济和工业大国。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以后,截止80年代初,30年不到的时间,建立全面和完善的工业和教育体系,实现大规模群体脱盲,实现初步国家工业化。

计划基本上都是把有限的经济资源不计收益的倾斜于某方面的发展。比如教育、交通、重工业、医疗等等,使其短时期内实现飞跃。 如日本战后,实行对钢铁行业和重化工业的倾斜生产,同时压缩消费品生产,通过牺牲消费,使日本钢铁和加工等行业领域短时期内飞速提高,最终成为经济大国; 中国50-70年代实行计划经济,仅水利建设的工程量是有记载3000年历史总和的一倍多,利用的就是用于其他市场需求的经济资源。成昆铁路的修建造价是全国总人口的半年口粮,并且没有直接的利润收益,但是却带动了整个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这些都是计划经济倾斜发展的优势。

[编辑] 高福利
计划经济往往伴随着高福利,例如教育、医疗、交通、养老的免费制度。凡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其公共福利水平都是较高的,但具体福利需要依赖政府实现计划经济成功程度。

[编辑] 弊端

[编辑] 资源无法微观有效分配
微观资源无法有效分配,是计划经济里最受批评的要点。因为国家所有资源都由政府或是财团决定,私人不掌握生产资料,于是乎国家可以罔顾私人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经济计划。如当国家要求全国广种苹果时,事实可以是民众对苹果的需求不大。如是者多种出来的苹果在微观层面就会形成浪费。因为私人不得反对政府或是财团的决策,如果民众对芒果的需求高涨,但政府可以不按民众的喜好,而拒绝种植芒果。因而芒果在这个计划经济国家,就变成短缺。

[编辑] 不能改善微观效率
计划经济下的微观效率通常是低落的,主因是国家或是财团往往不强调私人参与,而是由政府或财团一个全权话事。即是说,计划经济下会缺少私人竞争。缺少私人竞争,就不能在生产方式不变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效率,以至价格也不能通过竞争而有所调整。比如日本,大型财团形成卡特尔,垄断国内市场价格,大型企业内部依旧采用大锅饭,年功序进模式,缺乏微观竞争效率。 但是从宏观角度,国家发展效率却是大大提高,苏联短时期内成为超级大国,中国政治上被誉为“第三极”,日本战后致力经济发展成为经济超级大国,所以计划经济的出现给批评者的产生了严重的自我矛盾。就是微观的低效率无法延伸到成为宏观的低效率,宏观效率极高。

[编辑] 扼杀个人自由
计划经济下经济问题都是由政府决定,不考虑少数阶层的诉求,个人的消极自由就自然被牺牲(见伯林《自由论》中关于消极自由的描述,自由主义评价自由程度是消极自由的程度)。又因计划经济下政府掌管国家一切经济活动,政府权力自然过大,容易实现明显的阶级专政。共产国家都是实行计划经济,但都几乎无一幸免地,在政治上诉求不通的群体都是归结其为极权主义,实际上是对其他违背发展目标的群体实行压制,如苏联、古巴、朝鲜就是日本也是一样。

[编辑] 争议

[编辑] 贪污
计划经济下政府权力极大,缺乏民主监督的滥权相当普遍,官员上下其手大获其利自是理所当然,逐渐形成特权阶层。又因管制多且严,难免会驱使私人以贿赂方式获得所需物品。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以后,民众连买一鸡蛋都要靠“走后门”而获得的。*总体而言计划经济时期贪污程度很低?,凡是经历过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模式生活的人回忆,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贪污腐败的程度远低于市场经济时期,比如前东欧国家、苏联以及中国等,在中国只有个别学者撰文认为实行计划经济时腐败比实行市场经济更严重,但是民众并不认同这种说法?,相当多的老人怀恋计划经济的清廉。[来源请求]
理想情况下,如果政府能接受各级监督,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普通官僚很难实现渔利,因为其很多行为都被依照计划进行,往往容易被检察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2-23
有些长 希望帮到你~~

【计划经济被废止的原因】
本观点内容全部摘抄自《金融学原理》,有稍微改动和整理。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都深刻地论证了自然经济的特征:①以生产条件公有为基础。②以生产者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③公社的机构显示了有计划的分工。④公社成员所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仅仅是产品,不是商品。⑤完全的生产经济,基本没有交换经济。⑥劳动的自然形式是劳动的直接的社会形式。⑦在自然经济中,有时也有一定规模的协作和联合,但是这种协作和联合是以直接统治关系为基础,不是以参加者的利益为基础。
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早已被废止,但是对计划经济被废止的原因仍然值得研究。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但是大部分人没有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通过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的研究,我们发现,原来计划经济是一种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带有自然经济色彩的、落后的经济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条件完全由国家或集体所有,即生产资料和土地完全归国家所有。土地是国家的土地,工厂是国家的工厂,银行是国家的银行,甚至个人本身也没有什么自主权,一切由国家安排,这种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和自然经济的所有制实现形式何其相似!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没有任何独立性,完全依附于政府和其所在单位。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个人对单位的依附,就像单个蜜蜂离不开蜂群一样。那时的生产和生活以个人尚未脱离人民公社和城市的企事业单位的脐带这一事实为基础。我国成为一个个人单位化、单位行政化、生活政治化甚至军事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自私自利的商品交换关系完全不存在,只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关系。任何个人离开了土地,离开了单位,就无法生活了。而且每一个人除了与自己单位的人们发生关系以外,很少与外界其他人有联系了。更重要的是,人在单位与单位之间很难流动,在城市之间、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就更困难了,至于在国与国之间流动就更是连想都不敢想了。这和自然经济下的人对氏族公社的依赖性没有多大差别!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机构显示了有计划的社会分工。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个典型的政企不分、政企合一的体制。社会分工十分细微,相当严密,但这种分工不是有市场交换自发形成,而是由政府机构的权威决定的。这和自然经济的分工确有相同之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关系是清清楚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与他人的关系是由该人在单位的行政地位所决定的,在那里,官阶大小明明白白,上下尊卑一目了然,每一个人收入的多少完全由级别决定,此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收入。所以,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纯粹的人与人的关系,一点也不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丝毫不被货币关系所迷惑。可见,计划经济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具有自然经济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色彩!
计划经济基本上是生产经济,贸易处在无足轻重的地位。在计划经济下,产品就是产品,不是商品。即使有一部分产品到了别人的手里,变成了别人使用的物品,这些物品仍然是产品,不是商品,因为这些产品不是通过市场而是通过政府计划转到别人手里,不是由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商人之间、商人与消费者之间交换变成商品的。那时,也有货币,也有商店,也有银行,也有买卖行为。不过那时的货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货币实际上成了政府按级别发放给个人的领物凭证。货币一旦离开了政府发放的其他票证,在很多场合基本上没有购买能力了。商店并不是低价买、高价卖,追求利润的企业,仅仅是按政府计划向社会各阶层的人分配有用物品的机构。买卖行为与其说是买卖,倒不如说是一种领取行为。因为人们拿着政府发给的钱票和其他票证,只能按国家规定的数量购买,多一点都不行,如果说那是购买也是十分牵强附会的。货币基本上失去了作为货币所具有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更没有作为资本所具有的自行增值、自我增加的功能。那时也有银行,但是那时的银行并不具有现代银行所具有的结算功能、社会资本总管理人的功能、宏观经济神经中枢的功能及其他功能,利息一点都起不到调节宏观经济杠杆的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过去的银行是货币发行公司,是金库,不是真正的银行。”可见,计划经济的生产体制和贸易体制多么具有自然经济的特点!
劳动的自然形式直接成为劳动的社会形式。今天,几乎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懂得,在市场经济下,或者说,在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下,每个人、每个企业所从事的生产劳动是否具有社会性,主要看他的劳动产品是否能够卖出去,转换成货币,成为别人或别的企业的有用物品。只有生产的产品能够卖出去,转换成货币而花费的劳动才是社会劳动,否则,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转换不成货币,即使花费的劳动再多,也是私人劳动,也是对社会没有用的劳动,当然,也就不具备社会性。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只要你是人民公社社员、工厂工人、政府机关职员或干部,也就是说,不管你从事什么劳动,不管你生产的产品是否卖出去,是否转化为货币,你都会无忧无虑地领到一份工资或分到一份实物。个人没有失业的忧患,企业没有破产的危险。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产品直接成为社会的产品,企业也直接成为社会的企业,这种劳动的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多么具有自然经济的模式!
在计划经济下,存在大规模的联合和协作,但这种联合和协作以直接命令为基础,注重的是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马克思于1851年8月28日致恩格斯的信中严厉地批判了这种联合。他写道:“按照自我牺牲法则建立的联合,为联合而进行的联合,是一种纯粹宗教性的行为,是一种毫无积极意义的超自然的同盟,是一种神话。不能把联合同必须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性基础上发展的新的关系混为一谈。联合使缔约者处于同等地位,是他们的自由服从于社会义务,使他们丧失个性。”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特别强调和推行马克思在这里严厉批判的按照自我牺牲法则建立的大联合,为了联合而进行的联合,只对能力弱和懒惰的人有好处的联合,使联合者的自由服从于社会义务,使他们丧失个性的联合。这种联合的结果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并没有产生出好的结果,甚至是有害的。这些事情,都是中国人民所熟知的,无需用事实加以证明。因为这种联合具有自然经济下联合的弊端!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仅仅被看成是劳动者,没有被看成是追求自我利益的经济人。生产资料仅仅被看成是生产工具,没有被看作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土地仅仅被看作劳动的对象,没有当作能产生地租的资本。到这里,我们才能清楚认识到,计划经济是一个没有虚拟经济与之配合的单纯的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是货币经济、信用经济,而货币和信用是经济社会的血液。正如马克思引用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的话所说的那样:“资本的不断预付和不断流回,就是人们称之为货币流通的东西。这种有用的和有成效的流通,赋予社会的一切劳动以生气,维持政治机体的运动和生命。人们完全有理由把这种流通比作动物躯体内的血液循环。”难道我们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计划经济不像一个白血病患者吗?难道好端端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起来却缺乏生气,不是因为货币供给不足、交换不够、信用不发达、资本不流动所引起的吗?难道计划经济和自身造血功能有问题、供血经常不足的白血病人还不相似吗?毋庸置疑,这种带有自然经济色彩的计划经济是一种落后经济。
马克思说:“这些自给自足的公社不断地按照同一形式把自己再生产出来,当它们偶然遭到破坏时,会在同一地点以同一名称再建立起来,这种公社的简单的生产机体,为揭示下面这个秘密提供了一把钥匙:亚洲各国不断瓦解、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代,与此截然相反,亚洲的社会却没有变化。这种社会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不为政治领域中的风暴所触动。”马克思这段重要的论断确实为认识中国经济发展史提供了一把钥匙。中国的自然经济几乎持续了三千多年,从公元前209年,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大起义,到近代清朝的太平天国大起义将近两千多年的岁月里,发生了数次农民大起义,引起中国的封建王朝不断崩溃瓦解,不断更迭时代,但中国经济社会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体制确实不为政治领域的风暴所触动,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一直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实事求是地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头3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没有改变,甚至,还有所加强。只是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进行的改革开放,才把中国的自然经济引向灭亡。是什么力量把如此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引向灭亡的呢?是货币、是金融。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提出了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这三种经济体制的思想。自然经济是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是另一个发展阶段。货币经济是信用经济的基础,信用经济是货币经济的一种形式。马克思还明确告诉我们:货币和信用“这两个名词都表示生产者自身间的交易职能或交易方式。”“因为人们在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这两个范畴上强调的并且作为特征提出的,不是经济,即生产过程本身,而是不同生产当事人或生产者之间的同经济相适应的交易方式。”按照马克思关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是表示交易职能和交易方式的论断,货币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货币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发挥作用的。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完全可以是观念的、想象的货币。在交换过程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人的头脑、文字或语言转化为计算货币,货币成为单纯的、没有任何价值的纸片、记号、符号。作为流通手段,在不断转手的过程中,仅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可以说,货币的职能存在吞掉了它的物质存在。可见,在交换中,曾经具有实体的金银货币升华为观念上的相向上的货币,只要在交换过程中发生的许多笔支付作为正数和负数互相抵消,那就根本用不着现实货币参与,就连纸做的价值符号也没有必要参与其中,货币完全成了观念上的记账单位,即虚拟货币。所以说,货币经济所强调的是在生产领域之外的商品与货币的交换。
信用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货币不行使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资本而行使职能。在借贷活动中,货币既不是作为货币,也不是作为商品支出的,也就是说,它作为货币预付时,不是去交换商品,它作为商品预付时,不是为取得货币而出售,它是作为资本支出的,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支出的。以经济人之间相互信任为基础,在法律约束下,货币作为价值额的独立表现,在生产过程之外,仅仅通过借贷活动,就能自行增殖,自我增加,即产生利息转换为资本。利息产生的一切中介过程都没有,一点起源的痕迹都看不见,原有货币自行增殖所产生的利息似乎是从虚无缥缈中来的。因此,我们把这种货币自己生出新货币,自己对自己发生关系的经济活动称之为虚拟经济。这种虚拟经济活动反过来使劳动、生产资料和土地这三种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实体的生产要素能更好地、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推动生产的发展,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这种在生产领域和贸易领域之外的,让原有的货币自行生出新的货币的经济现象就是信用经济。
恩格斯于1892年和1893年两次致信尼古拉·弗兰策维奇·丹尼尔逊,都谈论到在俄国应如何用货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问题。恩格斯认为,法国自然经济被货币经济取代,是因法国人对货币的需求增加的结果。“美国从一诞生起就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美国是由那些为了建立纯粹的资产阶级社会而从欧洲的封建制度下逃出来的小资产者和农民建立起来的。而在俄国,基础则是原始共产主义性质的,是文明时代前的氏族社会,······在美国,货币经济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已经完全确立,而在俄国,自然经济还是常规,几乎毫无例外。”“因而,俄国就只能二者择一:或者把公社发展成这样一种生产形式,这种生产形式和公社相隔许多中间历史阶段,而且实现这种生产形式的条件当时甚至在西方也还没有成熟——这显然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者向资本主义发展。试问,除了这后一条路,它还有什么办法呢?”“资本主义正在展示出新的前景和新的希望。请看它在西方已经做的和正在做的事情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都清楚地指明,自然经济是原始的、落后的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是现代的、先进的经济。
列宁和斯大林在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错,如果说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有什么错误的话,那就是坚持了恩格斯所说的不应坚持,没有放弃原始共产主义的自然经济,没有建立和发展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
毛泽东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创建了新中国,他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他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更没有错。如果说毛泽东主席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失误的话,那也就是建立和坚持具有原始共产主义自然经济特色的计划经济。特别是他在晚年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是产生资产阶级的基础,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的思想。毛主席这种坚持自然经济、否定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的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严重的损害,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甚至把整个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只有邓小平同志,这位中国人民忠诚的儿子,深深地了解中国,深深地了解世界。它才是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货币理论和金融理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邓小平同志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招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的国际地位,首先要考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要做起。”又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风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邓小平同志还是一个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实干家,他果断地决定在中国放弃具有原始自然经济特色的计划经济,史无前例在社会主义中国成功建立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这才使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和平增长。
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说:“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放开信用市场。”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和邓小平的信用经济思想的新发展。
[编辑本段]【计划经济定义】
★计划经济的概念--------
计划经济相对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科学的社会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
计划经济是共产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保证。只有实现计划经济这一科学体系,社会经济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弊端,才能达到社会经济高速、平稳和健康的发展。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编辑本段]【"计划经济"体制一词的来源】
“计划经济”体制这个概念出自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道:
“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
这话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第二层意思表达了一个辉煌的梦想。
在残酷的现实中,帝国主义演绎成为超帝国主义(如考茨基曾经预言的那样),制定规则,避免战争,开始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但世界上一部分人为了实现那个辉煌的梦想,先后破裂了第三第四国际,有了争夺利益的各类战事,如布达佩斯、布拉格、仰光等,曾经演义过的异国坦克进驻,以及科索沃与阿族之争,等等;也有了上百万上千万人的流血,如斯大林的肃反,波尔布特的清洗,等等。
列宁曾经自诩:俄罗斯人是世界上最富首创精神的民族。这话说得极是。
俄罗斯人,由彼得大帝开始,率先推行了西方化的政治制度,那时,贵族与宫廷官员们纷纷学习法国话(《战争与和平》开头就是一大段法国话),上行下效,从未有人说是崇洋媚外什么的。叶卡捷琳娜时代,又有了农奴解放运动,这是一个国家自行解决国内矛盾的伟大举措。随后,俄国有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尝试,二月政府的成立,脆弱而又纯洁。接下来,列宁领导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实行了人类历史上从未实行过的计划经济制度。最后,又是这个俄罗斯民族,自行解体了这个国家,在惊心动魄的“休克疗法”中,埋葬了计划经济制度,完成了向自由民主的伟大过渡。
计划经济,是人类梦想中的产物。实现梦想,需要首创精神。
[编辑本段]【计划经济在世界及中国发展过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以下特征:在经济结构方面实行纯粹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即100%公有制);商品经济将消亡,一切劳动产品将成为社会统一分配的对象;经济运行形式方面由一个社会中心用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配置社会资源,组织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即100%计划经济)。
科学社会主义首先在俄罗斯得到了运用。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接着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联。苏联经济体制采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依靠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人力投入、粗放型发展,在苏联建国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二战中依靠军事工业取得了胜利。从此,马列主义被奉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宝典。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同样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夺取了政权。建国后,我国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解是完完全全的空白,基本上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在抗美援朝和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后,毛泽东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农业”、“改造手工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到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100%计划经济体制。
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的左倾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并先后发动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国经济陷入彻底的混乱与倒退,但从本质上说,仍是一种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发,邓小平和陈云在1979年首次提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不矛盾的概念。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奋斗目标的关键之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自此,“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深入人心,国家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
[编辑本段]【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点】
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2、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的,是一种环保经济。
3、贫富差距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身份等级差别也较小
虽然计划经济尚未摸索出形成价格的最佳机制,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如MIS,ERP,网络投票)等的发展,计划经济很可能得以成功运行,迄今人类在这方面的实践不仅不不足以否定其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相反为其更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计划经济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由国家按照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统一计划来管理国民经济的社会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实行计划经济,必须从国民经济实际情况和自然资源特点出发,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发展比例关系,合理地分布生产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搞好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国从1990年初期开始,就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编辑本段]【计划经济获得成功的条件】
1,要有全面、准确、快速和及时的信息收集、加工和传达系统。
2,劳动者和管理人员要有劳动和工作的积极性。
3,生产经营者要有决策权。
4,不允许无偿侵占他人的劳动成果。
[编辑本段][计划经济存在的弊端]
实行公有制就要强制地剥夺一切人的生产资料;实行计划经济,就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纪律性和螺丝钉精神,服从分配按计划完成工作;基本人群要终其一生在一个单位工作和生活,以便于安排工作计划和生活物资的供应计划。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要按照五年计划所规定的项目进行生产和科学研究,必须按计划使用资金。在前后两个五年计划中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发现和新发明,要在制订下一个五年计划时考虑是否纳入计划安排资金。
适应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国家,必须是中央高度集权的、有庞大官僚机构来制定和执行经济计划、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来镇压一切反抗言行的国家。这样的政治体制与人类追求自由和人权的本性相矛盾,就要求人们长期进行思想改造,要求人们做党的‘驯服工具’,‘一生交给党安排’。这样就使人们长期生活在极端压抑之中;国家机构越庞大,关系越复杂,办事效率越低。关系人民的事情长年累月得不到解决。这样就使人们生活在层层累积的不满之中。生活在压抑和不满中的人们的积极性是可想而知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官吏必然是选拔的,因此结党营私贪污腐败越演越烈在所难免。权力的高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1
  计划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是指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科学的社会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25266.htm#1
第4个回答  2019-09-21
就是计划好的经济
没有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设定的
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也是计划经济,所以也造成中国那时侯的大跃进,大生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