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临水遗风?

如题所述

据考证,陈靖姑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人的,而作为一位地方性的传奇人物,陈靖姑信仰不仅能千余年盛传不衰,而且她还一跃成为佑护一方的女神。留存于民间的不仅是那些神乎其神的古老传说故事,还有与临水夫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深植于福建百姓心中的民风民俗。

在古田,陈靖姑故居与临水宫之间有一座桥,当地老人们说在古代这曾是一座美丽的木质廊桥,四周开满了缤纷的鲜花。直到今天,人们还称它为“百花桥”。百花桥,是临水夫人的送子桥。在当地百姓心中,所有人都是从这座百花桥来到人间的,送他们到来的人就是陈靖姑。如果临水夫人送的是红花,那么降生的就是个女孩;如果送的是白花,那么降生的就是个男孩。于是,有想生女孩的人家就从百花桥上请一朵红花回家,想要男孩的人家就请一朵白花保佑。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求子的风俗,百花桥拆了又建,求子的风俗却一直流传下来,没有改变过。

有些婚后多年无子的夫妻还会到临水宫向陈靖姑虔诚地祈祷,然后从神像前请一只小鞋拿回家,放在枕头下。来年如果生了孩子就再做一双新鞋放到神像前,作为对陈靖姑的感恩和答谢。就这样,神像前的小鞋来来往往,平凡人家的子嗣也一代代地延续下来。

出于对临水夫人的信仰和缅怀,民间还形成了风俗三忌。一是姑娘18岁不订婚不出嫁,24岁不生育。因为陈靖姑就是在18岁出嫁、24岁脱胎身亡的,为了避讳,民间婚嫁生育大事都会避开女子的这两个年龄,也是为了求一个吉利。二是祭祀时不能用鸭,只用鸡。相传蛇妖和长坑鬼曾幻化为鸡来加害陈靖姑,而鸭则来营救她,所以不能恩怨不分。三是轿不点灯,香灰常扫。据说陈靖姑坐化为神后,蛇妖阴魂不散,曾苦苦哀求仙师开恩,放它离去。陈靖姑说,除非临水宫中铁轿开花,天地炉香灰龛满。于是,为了永世镇住蛇妖,人们既不在轿上点灯,也不让香灰炉满。

在当地民间传说中,陈靖姑坐化成为神仙以后,法力无边,她为世人“医病、除妖、扶危、解厄、救产、保胎、送子、决疑”,但凡妇女儿童有什么灾难都会去向她求助。就这样,陈靖姑成了天下妇女儿童的保护神;而且,一切人都是从婴幼儿长大成人的,所以这位庇佑人的降生和成长的女神,理所当然地便被民众视为共同的母亲了。

在福建许多地方,妇女从知道自己怀孕起,便在房中供奉陈夫人神位,或挂陈夫人神像,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焚香礼敬,以祈胎安产顺;分娩前,要去临水宫请一尊香炉回来,意为临水夫人亲临;一旦临盆,做婆母的就不断地在神位前诵念,祈求夫人保母子平安。

在这里,出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据《浦城新志》记载:“妇女临产在房中设奶娘神位,祈保顺产,三日后灵位撤,解放前夕消失。”从民俗考察,所有道教神祈只能在宅厅设龛供祀,一般不设在卧室之内。而卧房里却唯独可以设置陈靖姑的神像或神位,以示母亲之神的崇高地位,俗称为“房里奶”;每逢年节祭祀,也在房内举行。这一奇特的民俗,显示了妇婴保护神独享供奉,这是其他诸神所不可企及的。

在民间,陈靖姑被百姓们敬称为“大奶”、“奶娘”、“娘妈”、“夫人妈”,这些敬称都跟母亲有关。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是伟大而且万能的,只有在母亲的护佑下,才会不受任何侵害,那么,这种对母神的崇拜,是否就是陈靖姑信仰的内蕴呢?

民间风俗婴儿顺产后,要把香炉送回临水宫,称为“回銮”,要备办丰盛的贡品酬谢神灵庇护之恩。孩子生病要到临水宫祈祷夫人显灵救治;孩子满16岁前都需要夫人的保护。在临水宫,经常可以看到身着法衣的道长为孩子主持“过关”仪式。《福州地方志》记载:“以竹支架,用纸糊作城门形,由道士穿娘奶法衣,口吹号角,引护小孩过关,意为如此小孩便易成长,直至16岁为止。”个中含义,同样是祈求妇幼保护神陈靖姑保佑孩子平安长大。

陈靖姑信仰及其在民间的祭祀活动,不是空洞的仪式,而是在民众心中具有实际意义的集体行为,并进一步体现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无论是祖庙的“请香”、“接火”,还是家庭中的祈祷、禳邪,都与人们的生命礼俗关系密切;大到公众性、社区性的抵御天灾、排大难,小到护产收惊,都与社会群体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间,陈靖姑信仰在民间的影响由形成地方性的民俗民风,到逐渐形成一种为世人所关注的文化现象,这在全世界堪称独一无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