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是对佛菩萨的礼敬,还有其他说法?

礼敬诸佛出自《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第一愿

佛分为三世佛
就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佛陀就是过去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等就是现在佛,我们还没有成佛所以我们就是未来佛。

礼敬诸佛是对十方三世佛的礼敬,
不但要对佛菩萨礼敬还要对一切众生礼敬,这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中第一愿的本意。

详细请看《普贤行愿品》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诸佛指谁呢?佛明白开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我们想想,哪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只有虚空不是众缘和合而生。我们的身体、毛巾、讲堂,皆是众缘和合而生,皆名众生。华严经上还有一句重要的话:‘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指动物、十法界的有情众生。无情是无情众生,指植物、矿物。同圆种智是成佛。有情众生会修行、会念佛、会成佛,无情众生怎么能成佛呢?毛巾、桌椅,它们几时成佛?今天,我们在行愿品得到这个消息,有情众生是诸佛,无情众生也是诸佛。无情众生什么时候成佛呢?依报随著正报转。我们成佛的那一天,会发现山河大地、一切草木、微尘,统统成佛了,这是成佛的现象。如果某一天,觉得自己已成佛了,认为别人都还没成佛,说老实话,你是在作梦、是在打妄想,决定没有成佛。华严经所说,完全是佛与大菩萨们的现量境界,眼前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完全是事实真相,不是凡夫境界。

这个法门怎么学习呢?这个法门是法身大士所修,我们是凡夫,一品烦恼也没断,我们能修吗?能。佛门博士班的教科书,我们幼稚园小小班也能适用,很奇妙。佛教经典不可思议,是圆融的经典。初学的课本就是成佛的经典。这个法门从恭敬学起。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看待一切人,这是礼敬诸佛。我对佛菩萨非常恭敬,对别人则差一点,就不是普贤行。普贤行是平等行。我们每天早课以最虔诚恭敬的心礼佛,然后用这种心来对待人。无论对待父母、家亲眷属、朋友、同事、社会上一切善人恶人,统统用一个真诚清净平等恭敬心来对待,这是普贤行。除了人,也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对待一切万物。毛巾是诸佛,毛巾使用完不能揉成一团乱丢,要洗净晾干叠好,这是对它的恭敬。桌椅也是诸佛,要擦干净摆整齐,这是对它的恭敬。对事,任何事情承担了,就要尽心尽力做圆满,这是对事之恭敬,不可敷衍塞责,不可互相推让。

这法门难,不易修。原本是等觉菩萨修的,我们是幼稚园小小班。要勉励自己,虽达不到圆满,学一分就得一分利益。利益之大,不可思议。举个例:能用真诚、清净、平等、恭敬心对待人事物,你永远不生烦恼,心里快乐无比,马上得到幸福快乐。你今天为什么不幸福不快乐?因为你心中分别这是好人、那是坏人,一天到晚分别执著,烦恼妄想不断,你怎么会快乐幸福?要想修快乐幸福,普贤行是最有效最快速的。你不妨试试,把心量拓开。只要你真正发心,普贤菩萨会加持你。经上言:‘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普贤菩萨神力加持,我们努力点,勉强点,也能做到几成。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礼是礼貌、礼节。不但对人要有礼,对物对事也要有礼。心要至诚恭敬,外表要合乎礼节。清净心就是真心,清净心里没有是非人我、分别执著。菩萨用清净心常修礼敬,不间断。

佛法修学成败关键在耐心,有许多人开始发心时很勇猛,过了几天就退心。如果能保持初心不退转,没有一个不在一生成佛。普贤菩萨在此做榜样,劝勉我们要保持初心。他说:‘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虚空界不可尽,我们发愿修普贤大行,就不能退转。又说:‘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世界人口天天增长,众生界不尽。众生烦恼也一天比一天多。唯有学佛得力者,烦恼会减少;烦恼少,智慧就增长。众生烦恼不可尽,我们效法普贤菩萨的礼敬,当然也没有穷尽之日。

普贤菩萨更勉励我们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是做功夫的秘诀。念佛者,做到这两句,三个月至半年的时间,念佛功夫就得力,决定可以得到功夫成片。这两句与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意思完全相同。‘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身,是要去做的,我们见到人要有礼貌;言语有分寸;心要真正清净平等恭敬。普贤菩萨用的是清净心,所以不疲倦不厌烦;我们用的是分别心、染污心,时间长就疲倦。日常工作用清净心、欢喜心、利益众生的心去做,工作量虽多且繁重,也不觉疲倦厌烦了,这就是普贤行修学的功夫你得了几分利益。

普贤菩萨广大的境界,这是与其他菩萨行不相同的地方。普贤行是称性之行。真如本性非常广大,佛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普贤行每一个行愿都与自性相应,所以每一行愿都包含虚空法界。普贤菩萨不但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而且是无量的广大,这样的心来修行,这个行门就叫做普贤行。

文章摘自净空法师《普贤大士行愿的启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01
人应当自作皈依,还有谁可以作他的皈依呢?”

佛曾经这样说过。他训 诫他的弟子们,当自作皈依,切不可向任何人求皈依或援手。他教导、鼓励、激劝每一个人要发展自己,努力自求解脱;因为人的努力与才智,足可以自解缠缚。佛说:“工作须你们去做,因为如来只能教你们该走的路。”我们把佛叫做“救主”,意思是说,他是发现以及指点我们解脱之道——涅盘——的人而已。这道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践履的。

将我们的尊敬之意实施于自己的修行实践中去,自证涅盘!!!
第2个回答  2009-02-27
佛又叫知道者、无畏者 ......

佛非色身佛是法身。

达摩祖师开示:法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于问着。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众生若不迷。因何问着其中事。

附: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余佛世界诸佛现在。有人于此欲见彼佛。当云何得见。

佛告文殊师利。若能专念如来十号。佛于彼人常在不灭。亦得当闻诸佛说法。并见彼佛现在四众。增长寿命无诸疾病。

云何十号。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文殊师利。念十号者。先念佛色身具足相好。又念法身寿命无尽。当作是念。佛非色身佛是法身。以执取以坚取见佛如虚空。乐虚空故知一切法义。文殊师利。如须弥山由干陀山伊沙陀山须陀梨山珂罗底迦山阿输迦罗山毘那多山尼民陀罗山斫迦罗山。如是等山悉是障碍。若人一心念佛十号。此等诸山不能为障。何以故。以正念故佛威神故。

复次文殊。念佛十号犹如虚空。以知如虚空故无有过失。以不失故得无生忍。如是依名字增长正念。见佛相好正定具足。具足定已见彼诸佛。如照水镜自见其形。彼见诸佛亦复如是。此谓初定。复次如一佛像现镜中分明。见十方诸佛亦如是分明。从此以后常正念思惟必有相起。以相起故常乐见佛。作此念时诸佛即现。亦不得神通亦不往彼世界。唯住此处见彼诸佛。闻佛说法得如实义

文殊师利白佛言。以何法故起此定宝。佛告文殊师利。当近善知识供养善知识。常起精进不舍精进。不舍智慧不动智慧坚智慧利智慧。常入信心令精进根坚固。不为天魔沙门婆罗门所坏。由此四法能生此定。

念佛法身是真正的礼敬诸佛
第3个回答  2009-02-26
众生皆具佛性。礼敬诸佛就是要礼敬众生。这是相对广义的观点。
第4个回答  2009-02-26
11 .对佛陀最诚敬的供养
佛陀八十岁那年,抱病来到末罗国的拘尸那城。
那时,佛陀患了严重的腹泻,到城中的沙罗林就无法再走了,遂选择在林中的双树间入灭。
佛陀要求尊者阿难在双树间为他铺床,头朝北,面向西,双足交迭,保持正知正念侧卧。这时,沙罗树虽然不在开花的季节,却开起花来,花朵从树上掉落下来,纷纷落在佛陀身上。除了沙罗树花外,还有更多的曼陀罗花与栴檀香末,从空中飘下,落在佛陀身上,也飘满了附近的地面,空中还响起了乐声与歌声。
对这些奇异的景象,佛陀为尊者阿难解释道:
「阿难!这是一些栖居在沙罗树林,笃信如来的夜叉天神,以奇异的花来供养我,但这不是真正的供养如来。」
「那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呢?」尊者阿难问。
「只有能受持正法,实践正法,随戒、随法而行的,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佛陀说。
于是,就有这样的偈颂,将这个情形记录流传下来:
「佛在双树间,偃卧心不乱。
树神心清净,以花散佛上。
阿难白佛言:云何名供养?
受法而能行,觉华而为供。
紫金华如轮,散佛未为供;
阴界入无我,乃名第一供。」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长阿含第二游行经》、《长部第一六大般涅盘经》
二、佛陀枕右臂,左臂在上,两腿相迭的侧卧姿势,经中以「狮子卧」称之,后来也称为「吉祥卧」。
三、以花供佛,这是现今我们的作法,但佛陀说,这不能算是供养佛,对佛陀真正的供养,是佛法的实践。
四、怎样才是佛法的实践?偈颂中的最后一句,明白地指出是「阴、界、入无我」,这是佛法修学最核心的部分了。「阴、界、入」即五阴(蕴)、六界与六入处,这是佛陀对人的分析。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这是重于心理层面的剖析,六界即是地、水、火、风、空、识,是重于物理性质的剖析,六入处是眼、耳、鼻、舌、身、意,是重于生理层面的剖析,总括来说,阴、界、入即是我们身心活动的全部,佛法的修学,是以此为范围的,而修学的内容,就是从中体证「无我」。「无我」即是「我」的否定,这里说的「我」,是「自性」的意思,印顺法师依据龙树菩萨《中论》〈观有无品〉的前两颂,归纳出「自性」的定义是「自有、常有、独有」(《中观论颂讲记》第二五三页),而我们所执的自我,「即在此意义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佛法概论》第一五八页)。「无我」即是说:生命中没有任何「自有、常有、独有」的部分,所有的存在,都是因缘条件下的存在,当然也没有什幺绝对自由意志。人们「意志的自由性」中,最粗显的就是「主宰欲」,而在主宰欲的展现中,伤害最大的莫过于愤怒、发脾气了。脾气一来,理智就不见了,伤害性的言词、行动纷纷出笼,而可怕的是伤害越大越觉得痛快。最后,不仅伤害对方,也伤害自己。所以,学佛者对自己发脾气一事,切莫以为理由充分,理所当然而等闲视之了。
五、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修学方法),有无限的善巧。又说,一切善法皆是佛法。佛法的修学方法,固然为了适应不同个性倾向必须广开法门。然而,烦恼的止息,生命的解脱,却是学佛者的共同目标,即使释迦牟尼佛也是止息烦恼的解脱者。而止息烦恼与解脱的关键,就在于无我的实践。所以,严格来说,不管您选择了哪一种修学方法,修出离心也好,修慈悲行也好,乃至于日常生活的观照觉察、打坐、参禅、念佛……一定要能将修学的内容,与无我对焦,才算是真正进入了佛法的修学,也才算是对佛陀的礼敬与供养。
第5个回答  2009-02-25
最好的礼敬是自己行动,(做好人,勤修行,早证圣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