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爱国事迹

要精确的事情,不要大概的介绍!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

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扩展资料:

杜甫的爱国诗:

1、《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茅庐频繁的商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2、《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3、《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4

1.赞美河山 忧患国运

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是他们表达爱国情怀的最直接的方式,杜甫有很多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的优美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就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杜甫途经骊山,唐玄宗正携杨贵妃在华清宫吃喝享乐,杜甫心忧玄宗昏庸,大权旁落,用诗歌讽刺外戚专权的政治现实。

诗人听说皇宫内的金盘宝器,都已转移到国舅家的厅堂,而更加严重的后果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统治阶级和人民严重对立,唐朝已处于岌岌可危、行将倾覆的边缘。很快,安史叛军的鼙鼓在渔阳敲响。

2.维护统一 反对分裂

《春望》作于安史乱军占领长安之后,杜甫困居长安,面对故都长安在战乱中凋敝、荒凉的景象,诗人抚今思昔,创作了这首千古名篇。

公元763年,诗人听说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郑州和开封等地,叛军头领纷纷投降,持续多年的“安史之乱”也由此结束,在极度兴奋的心情下,诗人创作了这首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以身许国 报国卫家

乾元元年冬,郭子仪、李光弼等唐朝统帅,被叛军大败于邺城,伤亡惨重。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大举征兵。诗人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创作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

六首诗,如同六出感人肺腑的悲剧,让我们读到人民的战争痛、爱国情,也让我们读到了杜甫对人民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这些都是杜甫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对于广大人民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诗人充满了同情,但是对于毅然走上战争前线,保家卫国的将士而言,诗人心底涌现的更多的是崇敬和赞叹。

扩展资料:

爱国的思想是杜甫诗的灵魂,杜甫通过诗歌表达爱国的情怀,他的作品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又有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情怀。

闻一多先生曾言,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杜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06
1、国难之时愤然写下《丽人行》揭露、斥责统治阶层的黑暗腐朽;
2、安史之乱被困长安写下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写下《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3、冒险逃出长安投奔肃宗,为国效力。
一、杜甫人物信息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深刻地体现在他的诗作之中。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二、杜甫爱国事例
(一)、写下现实主义古诗《丽人行》
《丽人行》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之际写下的一首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抒发忧国忧民之愤慨以及赤诚的爱国情怀。
(二)困顿之时写下策论,为国家忧心如焚
安史之乱之时,写下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三)冒险逃出长安投奔肃宗,为国效力
当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时,杜甫冒险从长安城西金光门逃出,投奔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谏官),故世称“杜拾遗”。
三、杜甫的爱国诗作代表
1、《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4、《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第3个回答  2018-03-31
三月早春,一路烟霞,莺飞草长,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一位衣着朴素的壮年男子骑马来到了巩县城下。当年的故乡繁华而又昌盛,而如今,这里却是生灵涂炭,他的眉头紧锁了。不知不觉,时光悄悄流逝,夕阳已经滑落,月光洒在心上,壮年男子没有下马,抚摸着柔和的月光,策马驶向远方。这一年,他四十四岁,正值壮年。
战火烧遍了河南河北,他准备随着皇帝来到凤翔途中,被叛军俘虏,他望着窗外的美景,却想起了家国的伤心之事,不由得挥笔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年,他四十五岁。
又是一年的三月,算一算,他离开故乡已有五个春秋了。前几年,唐军屡战屡胜,叛军屡败屡战,他也已逃离长安,到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巴蜀盆地。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春雨,他不觉心中略有舒展之意,紧缩的眉头稍稍有了些舒展。他回首望了望自己种的菜,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年,他四十九岁,也是这一年,唐军进攻长安。
俗话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三月又到了,鸟儿还再歌唱,花儿还在盛开,太阳还在普照,大唐王朝的军队却遭到了挫败,唾手可得的胜利已经不复存在了,大唐军队屡战屡败,大唐的旗帜在烽烟中轰然折断。他又紧缩了眉头,望着窗外的太阳,大唐王朝还是存在的,但没人知道它还可以存在多久,就像这一轮太阳,总会有落山的时候。他担心着自己全家老小,更担心着自己的祖国,这一年,他五十岁。
但是,安史叛军气数已尽,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唐朝军队夺得了上风。终于,安史叛军的旗帜在硝烟中折断。此时,他正在家中作诗。由于胜利的消息尚未传回四川,所以窗外的美景让他没有心思欣赏。突然,房门打开了,妻子将唐军光复失地的好消息告诉丈夫,他欣喜若狂,提笔写下了“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这一年,他五十一岁,同年,“安史之乱”被平定。
他就是杜甫,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故国的春天已经来到了,而生命之歌也在唱响,他漫步于故国的河岸,望着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景象,心中不由得觉得有一丝快意。太阳又升上了天空,花儿又开放了,“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他终于在伟大的复兴面前开怀大笑,面对着正午的太阳,他的眉头也终于舒展了。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三月早春,一路烟霞,莺飞草长,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一位衣着朴素的壮年男子骑马来到了巩县城下。当年的故乡繁华而又昌盛,而如今,这里却是生灵涂炭,他的眉头紧锁了。不知不觉,时光悄悄流逝,夕阳已经滑落,月光洒在心上,壮年男子没有下马,抚摸着柔和的月光,策马驶向远方。这一年,他四十四岁,正值壮年。
  战火烧遍了河南河北,他准备随着皇帝来到凤翔途中,被叛军俘虏,他望着窗外的美景,却想起了家国的伤心之事,不由得挥笔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年,他四十五岁。
  又是一年的三月,算一算,他离开故乡已有五个春秋了。前几年,唐军屡战屡胜,叛军屡败屡战,他也已逃离长安,到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巴蜀盆地。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春雨,他不觉心中略有舒展之意,紧缩的眉头稍稍有了些舒展。他回首望了望自己种的菜,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年,他四十九岁,也是这一年,唐军进攻长安。
  俗话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三月又到了,鸟儿还再歌唱,花儿还在盛开,太阳还在普照,大唐王朝的军队却遭到了挫败,唾手可得的胜利已经不复存在了,大唐军队屡战屡败,大唐的旗帜在烽烟中轰然折断。他又紧缩了眉头,望着窗外的太阳,大唐王朝还是存在的,但没人知道它还可以存在多久,就像这一轮太阳,总会有落山的时候。他担心着自己全家老小,更担心着自己的祖国,这一年,他五十岁。
  但是,安史叛军气数已尽,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唐朝军队夺得了上风。终于,安史叛军的旗帜在硝烟中折断。此时,他正在家中作诗。由于胜利的消息尚未传回四川,所以窗外的美景让他没有心思欣赏。突然,房门打开了,妻子将唐军光复失地的好消息告诉丈夫,他欣喜若狂,提笔写下了“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这一年,他五十一岁,同年,“安史之乱”被平定。
  他就是杜甫,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故国的春天已经来到了,而生命之歌也在唱响,他漫步于故国的河岸,望着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景象,心中不由得觉得有一丝快意。太阳又升上了天空,花儿又开放了,“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他终于在伟大的复兴面前开怀大笑,面对着正午的太阳,他的眉头也终于舒展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